居士


jū shì

居士梵语 grha-pati,巴利语 gaha-pati。音译迦罗越、伽罗越。意译长者、家主、家长。在家修持佛法佛教徒

居士,指旧时出家人对在家信道的人的泛称;同时,这名词还是文人雅士的自称,如道家李白自称青莲居士,苏轼自称东坡居士,唐寅自称六如居士,孙越自称明月居士等等。

最早出现于儒家《礼记·玉藻》:“居士锦带。” 郑玄 注:“居士,道艺处士也。”道教人也有“居士”的称谓,印度佛教传入后,又被用翻译入佛经

在我国古代,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在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我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扩展资料:

在印度,Grha-pati也不是由于佛教所创。梵语称Grha-pati为“迦罗越”,不论信不信佛教,凡是居家之士,便可称为居士。

在中国,居士一词原出于礼记玉藻篇,于韩非子一书中,亦谓有任矞、华仕等居士,皆指颇有道艺而不求仕宦之处士。其后,中国与日本多不依经律所说之本意,而泛称有道之处士为居士。

唐宋时期,道教修行之人也自称居士,对中上层知识分子影响很深,所以许多人物便以“居士”为号。比如笃信道教的李白号“青莲居士”;白居易自称‘香山居士”;苏轼号“东坡居士”,范成大自号“石湖居士”;李清照自号“易安居士”等等。

大乘佛法对五欲的态度黄国达佛法在人间,学佛的人处在现今物质丰裕、而心灵却相对空虚的时代,与佛陀时代的文明相反,佛陀时代物质没有现在丰裕,宗教修行却相当风行,许多..

寂灭为乐黄国达学佛的人常把“了脱生死”挂在嘴边,但是什么是生死?为何有生死?解脱的原理何在?如何才能解脱?雪山半偈前半偈是“诸行无常,是生灭法”,后半偈则是“生..

超越心灵的迷障黄国达人如何被物质、感官的享乐所麻痹?情爱如何使人苦不堪言?思想如何让人作茧自缚?宗教神秘经验如何令人迷失正道?如何经由对五阴——色、受、想、行、..

苦的生起与息灭黄国达人生历练丰富的人多半能感受到“人生如苦海”的意思,所谓的怏乐只不过是苦的暂时解除而已。那么,苦是如何生起又如何去息灭呢?人生有什么样的苦?成..

当下的十二缘起黄国达十二缘起本是佛陀在菩提树下所悟见的生命真相,这是苦集二谛相生的说明,也是当下观照身心、止息烦恼的法宝。十二缘起的内容是什么?即无明缘行,行缘..

中观"无自性"之研究无自性是事物的真实状态,犹如行云流水般的畅通,形相不断地转换,鲜活而丰富,不是任何东西可以局限的;可是当自性见生起时,犹如水结成冰,一块一块地..

无分别心与无分别智黄国达阿含经有无相三昧,般若经强调无相、无分别,禅宗的信心铭有:“至道无难,唯嫌拣择”,可见“无分别”是修行的重要课题。在修行的过程中,许多人..

心的观察黄国达修行修什么?修身口意,意由心生,心为一切法的主导,所以观察自心是很重要的功夫,四念处中有心念处,就是观察自己的心,以及起心动念,然后以法念处转化心..

善观缘起黄国达“一般人泛称因果、因缘、缘起,其实缘起的内容深广,印顺导师在妙云《佛法概论》中用三个层次来说明:一、果从因生,二、事待理成,三、有依空立。具备这三..

禅修法门的抉择黄国达佛教之所以吸引人,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面向:一是信仰的层次,给予苦难、绝望的人心灵的慰藉与希望。二是艺术的层次,将佛法及佛菩萨雄健、刚毅、宁静、..

佛学漫谈甚深般若黄国达许多中观行者或禅修者,虽然般若智慧现前,明见缘起性空,不疑不惑,却常发现一个现象,就是贪嗔的习气仍存,在遇到某些情境时,贪嗔烦恼仍会出现,..

无住生心与日常生活黄国达金刚经中有云:“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又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

真俗无碍、慈悲利他黄国达在悟见实相之后,身心逐渐融入缘起无我、寂灭如幻的法性大海,接下来,要修什么?如何修?小乘人倾向于“少事、少业、少希望住”的,显现淡泊自足..

灭苦之道黄国达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开启了生命的觉醒与解脱之门,而当时佛陀是在领悟了离苦行、乐行两边的中道法,以智慧观察十二因缘,破无明、断爱取,而息灭生死的大苦..

法的观察黄国达“法”(梵语Dharma)有两层意义,一是指教法、真理,二是泛指一切事物,如五蕴、六处、六界。要透彻了解“法”就要从法的两面──法性和法相来着手。“法性”..

觉察与观照黄国达有人修学佛法多年,却仍然为烦恼所苦,佛法所说的光明、喜悦、宁静、和谐只是偶而现前,不能成为生命的基调,到底问题出在哪里?有人吃素、放生求取功德,..

人间佛教与止观禅修黄国达最近,有些人对“人间佛教”的思想提出一些批评的意见,认为人间佛教的推动者过份偏重于慈善公益等社会关怀的活动,忽略断烦恼、了生死、开悟证果..

身心调治与情绪管理黄国达佛法是生命的觉醒之道,落实在生活层面,就是身心的安定、祥和。如果无法表现出这样的心灵品质,即使佛学知识丰富、思想玄妙,也没有实际的利益,..

三种假施设黄国达如果对人认识不清,误交损友,很可能受到伤害;如果对一件事认识不清,作了错误的决定,则可能带来一堆棘手的间题。而更根本的,对生命、世界的的真相认识..

如实的观察黄国达佛法不共世间的特色在于缘起无我的体悟,无我是以如实观察缘起而成立,离缘起而说无我,必落入断灭见;离无我而说缘起,则为世俗的因果观。谈修学缘起的无..

寂静无为黄国达佛陀在菩提树下成道,觉悟了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所谓的真理,不是思想或哲学,而是对事物本质的洞见,事物的本质在佛法称为“诸法实相”,实相是什么?是缘起..

慧学的进修次第黄国达佛法的宗旨在于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破迷启悟、转染还净,由此展开自在、开朗的人生。所以,智慧的修学是核心的课题,然而,智慧是因缘所生法,不是宿..

人类觉醒的新契机黄国达现今人类生活在这个地球上,在科技文明和政治制度上的成就是前所未有的,照理说,应该全人类都可以共享繁荣、幸福与和平,而事实上,各式各样的问题..

入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吕胜强摘要为阐扬印顺导师所提倡的「人间佛教」之「人菩萨行」,并证成人菩萨行之如理性及可修(实践)性,本文依据印顺导师之着作及相关经论,透过教、..

判定佛法真实义之准绳三法印与一实相印吕胜强前言根源于佛陀自觉的佛法,自印度南北分传,为了有益于人心,为了解决世间的苦痛,法门竞出:或说“天上天下唯我独尊”;或说..

印顺导师“人间佛教”之菩萨观及道次第初探吕胜强提要本文可说是拙作〈人菩萨行的理论与实践〉(一九九九年十月发表于“人间佛教薪火相传学术研讨会”)的续篇,目的仍为:阐..

七觉支——心灵品质的提升黄国达佛法本是解脱烦恼的教导,然后在逐渐的宗教化中,成为信仰的寄托,或俗世生活失意的避风港,这并不是佛法的本意。在修行过程中的神秘经验,..

印顺导师止观开示之特色──吕胜强美东同净兰若一、佛法(禅)与止观(一)佛法(禅)──古仙人道(八正道)佛法(禅)是什么?经中曾有一比喻:有人在旷野中,发见了“古道”,依古..

妙云华雨的禅思——吕胜强编序(法喜与赞叹)宏印佛教历史久矣,佛法宗派多矣!悠久的历史加上辽阔区域的传布,使得“历史佛教”演变发展到庞大繁杂,有大小乘之辩,有禅净之..

以智慧为导的“悲增上菩萨”典范──永怀导师吕胜强~摘自福严会讯第十期~导师以老病示寂,虽然是“无常法尔”,但在缘起的世间,他一生不朽的德学风范,已经深刻地留下了..

居士的文章大全

本栏目主要以分享居士的文章视频内容为主题,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更多居士的知识库请登录居士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