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


chí jiè 遵行戒律

戒亦称为解脱,如好好持戒亦能解脱。入菩萨道,三无漏学为根本。学佛千万不要被虚妄的名闻利养迷著。佛法亦有法运,虽衰不会灭亡,因末法有一万年之法运,现在已经过去了十分之一。修菩萨道一定要由三无漏学开始,持戒是手段,慧是目的,定是枢纽。

戒律在三藏中占很重要的地位,佛的生活记录就是戒律。在行为上以戒律为标准,在思想上以经论为标准。戒律的基本精神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受戒容易,守戒难。持戒必须有智慧,如无智慧无法持戒,亦守不住;又戒生定、定生慧,相资相成。内有烦恼,外有诱惑,降伏烦恼需要智慧,俗语说:没有理智,控制不了感情。戒有二种,一为止持,一为作持。如五戒之规定均为不应作,为止持,属自利;作持是必须要作,属利他。例如,受菩萨戒之后,路遇病人必须为其安置照顾,不管即犯戒,谓之作持。

学佛人应常作如此想:佛制定的戒律是为我一个人制定的,不是拿它量旁人。信心清净就是华严经的一真法界,此即禅宗明心见性,故大乘学人的下手处即是破四相(一指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据《金刚经》;一指生相、住相、异相、灭相,据《大乘起信论》)。学佛就要学吃亏,学上当,此种大利益不是一般人能想像得到的,如对初学佛的人讲这种话,一定把他讲跑了,但是对老修行应说真实话。

由初学佛到等觉菩萨都要守戒。

正助双修,正修是定,助修是六度,正修不著有,助修不著空。无论修那一法门,戒律是共同科目,戒律帮助成就。八万四千法门均修定,净土得一心不乱,是念佛三昧,离开戒不成,戒帮助得定。止持是断绝作恶的增上缘,作持是历事练心。佛对于众生了解得太深刻,教导我们的修身方法也太善巧,心常在定中保持清净心,失去清净心所修的均为痴福。除非为了度众生,否则以不接触繁华世界为上策。

学佛之后看到某人能说不能行,就要批评他而造口业,是三途之因。有人受了戒之后,天天看人家的行为是否如法;如看到旁人犯戒就失却恭敬心,反而更增加自己造业的机会,还不如不受戒。须知戒律是律自己的,管自己不要管旁人。佛规定在家人不准看出家人的戒律,其原因在此。

毁谤出家人罪很重。出家人不管其持戒或破戒,只要对他恭敬,就如同恭敬三世诸佛,若毁谤他则罪孽深重。至于破戒僧,因行为不检而招致众生毁谤三宝因缘,他自己将来作堕落之因,是他自己的事,与众生不发生关系。故古诗有云:

其人戒定虽羸弱,善能说法度众生;

若能供养此人者,胜于供养十方佛。

学佛是自己学佛,不必看人家学佛的精进程度如何,人家学与不学与自己毫不相干。以修十善言,天天根据经典批评人家,只有自己造口业,对于自己毫无好处。如果机缘成熟,一说即能改过迁善,不妨倒予以规劝,否则还是不要管人家的闲事比较好。

问:一到夏天,稍不注意就会伤害屋里外面的一些虫类,持戒真的很难。怎么办?索达吉堪布:我们要圆满持戒,如果依外境而安立,那么也有很大困难。比如对不杀生这一条戒而言..

编者按:广化律师(1924~1996年)字振教,号惭僧,江西省南康县人。广老一生致力于僧伽教育,培育僧材遍于台湾。生平著重于戒学之弘传,著有《戒学浅谈》、《沙弥律仪讲记..

什么是“戒”?为什么要持戒?网友:佛法说的戒定慧中的戒是什么意思呢?学诚法师:戒是对身语行为的规范,对个人修行而言,戒帮助我们断诸恶、行诸善,借由这些行为的庄重..

编者按:对于佛教缺乏了解的人,往往会说,“出家修行,清规戒律,条条框框,束缚人性,哪有自由?”受戒、持戒之人,真与自由自在绝缘?佛涅槃后,以戒为师。止恶才能至善..

问:堪布您好,我听说您特别重视持戒,而我平时的工作中很难不应酬,这样还能作您的弟子吗?希阿荣博堪布答:我是一介凡夫,本没有作上师的功德,只因为我很幸运地有一位伟..

《佛遗教经》中讲:“忍之为德,持戒苦行所不能及。”关于安忍的力量,我上过的印象最深刻的一堂课是来自两个老居士的一段小摩擦。那是一个打板熄灯后的夜晚,寮房里传来Y..

《佛说罪福报应经》:“夫人作福,譬如此树:本种一核,稍稍渐大,所益无限。为人豪贵,国王长者,从礼事三宝中来。为人大富,财物无限,从布施中来。为人长寿,无有疾病,..

中国八大宗派都有很多修行法门,而且都是相互联系的,以律宗而言,并没有一个完整的学佛、成佛的修行系统,戒律只是修行的基础。我们不论学那个宗派,不论是在家或出家修行..

有一个村子里面的一个小混混,加入了当地的一个黑社会,常常去打架,打劫人家的财物。他的一个舅舅是一个佛弟子,看到他这个样子就很担心。有一天就碰到他,正好这个舅舅要..

对于佛弟子为什么要持戒,个人提出几点来做说明:1.持戒是佛弟子奉行自己的义务,也是一种责任。佛弟子远离杀生等不道德的行为而过着有道德的生活,所以持戒也是一种善行。..

问: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大安法师答:学佛人要严持戒律,这对于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非常重要的。虽然阿弥陀佛从他大慈悲、大智慧、大威德、大不可思..

问:学佛人平时严持戒律,对临终往生很关键吗?大安法师答:学佛人要严持戒律,这对于与阿弥陀佛感应道交是非常重要的。虽然阿弥陀佛从他大慈悲、大智慧、大威德、大不可思..

编者按:释迦牟尼佛涅槃前,告诫弟子们今后应以戒为师。古德有云:“如来立教,其法有三:一曰戒律,二曰禅定,三曰智慧。非戒无以生定,非定无以生慧,三法相资,一不可缺..

出家人头上烧了几个香疤,为什么?还有知道的吗?三坛大戒是哪三坛?恐怕还有许多人不清楚。说沙弥戒,还不知道是怎么叫沙弥;再说戒,更不知道。再说比丘、菩萨也不知道。..

编者按:今天这一则故事出自《历代名人与佛教》,由喻汉文先生编译,主人公是北宋文豪、政治家王安石。王安石有两大标签最为后人熟知,一是神宗时期主持改革,称王安石变法..

你能够持一条戒,就有护戒神,每持一条戒就有五位护戒神日夜护佑你。你五戒全持,就有二十五位护戒神,你加上三皈,三皈依之后有三十六位护法神,这么多神灵来护持你,你怕..

学佛人想成就,就要守住两点:一个是戒律,一个是誓言,这是获得成就的基础。戒、定、慧三学,戒是基础。戒律的特征是断烦恼。当我们能够记住这一点时,就会知道什么样的起..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乃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佛说无量寿经》首先,你要产生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跟持戒有关系。..

若人无善心,不得闻此经,清净有戒者,乃获闻正法。曾更见世尊,乃能信此事,谦敬闻奉行,踊跃大欢喜。——《佛说无量寿经》首先,你要产生对净土法门的信心跟持戒有关系。..

毁犯戒律护法远离今天我们在这殊胜的道场求取五戒,前面七遮没有犯过,才可以现前受五戒。如果犯过需要忏悔,见瑞相了才能受五戒。一答“能持”,就像电脑下载一样,一股电..

我们都知道大乘佛法跟小乘佛法一个很大的差别:小乘佛法偏重智慧,他修无常、无我的智慧,他不偏重修福德;但是大乘佛法为了要广度众生,他修智慧、要修福德,叫二足尊,你..

四川省安岳县文昌寺住持,比丘尼释清贵,俗名黄安秀,年出生于四川省安岳县周礼镇。幼年随父母吃素念佛。七岁在上禅下庄老和尚座下皈依,因为信仰佛教,不顾人们讥笑,一直..

持戒要老实相信,不能要信又好像不信(一)老实人持戒,会觉得更轻松、更省事、又不疲劳。因为老实人看到佛戒说要这么做,他就说:“好!”就做下去。佛说这不要做,他就说:..

持戒要老实相信,不能要信又好像不信(一)老实人持戒,会觉得更轻松、更省事、又不疲劳。因为老实人看到佛戒说要这么做,他就说:“好!”就做下去。佛说这不要做,他就说:..

学生:痛念无常,持戒念佛。去年,惭愧弟子净毅有幸拍摄到清公老和尚书写墨宝的部分过程。当时,只见清公老和尚双手握笔,神情凝重的在宣纸上落下一点,随之,一个病的偏旁..

一、念佛,体会佛的心愿,就会照戒律去做(一)“以为受持净土法门只要信愿持名就好,不需要那么麻烦,还要持戒”这误会很大,其实戒律就是阿弥陀佛的精神和行为。有人认为:..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这个故事,选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则是《大智度论》第十四卷(以及..

宾国出现阿利那恶龙,兴灾作乱,祸害百姓。(图片来源:资料图片)释迦牟尼佛涅盘七百年之后,北印度宾国出现阿利那恶龙王,兴灾作乱,祸害百姓。当时有两千位大阿罗汉,虽..

我们曾经在法会中讲过《佛说斋戒经》。这是佛为了韦耶夫人诚心求戒而说的。受持斋戒的功德相当殊胜,但大家求戒的动机必须正确,不可以人来了,心里还惦记着家庭事业,或想..

佛教持戒的目标,并不是求死后升天,或是求来世的享受,佛教持戒建立在安定身心,精神集中,当你精神集中就观察思惟,观照思惟身心的变化,来悟证缘起甚深法,来消除你的贪..

持戒的文章大全

本栏目主要以分享持戒的文章视频内容为主题,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更多持戒的知识库请登录持戒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