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性


kōng xìng 

空性,全称闻思空性,是佛教术语。闻思空性的意义,雪歌仁波切开示彼器随生诸功德,常能正受住净戒,勤行布施修悲心,并修安忍为度生,善根回向大菩提,复能恭敬诸菩萨。

空性见与大悲心双运,这两者的结合非常的深广,能够修学这样的空性见的菩萨行者,他是非常值得尊敬的。

空性

空性者,空间之本性、本体、本质即是,汝心亦是!无处不在,细微无色,如空如水,不能眼见,不生不灭,不增不减,遍尽虚空,一切万物之本,此是一切众生觉悟成佛之本,亦是佛之神力之本与智慧之本,空性如水,能得入者,一切悉知,正等正觉。

空性即名佛性,简名为空,或名为佛、第一义、涅槃、圆觉、虚空、真空、真如、本质、真心、法身、自性、心性、如来藏性、菩提、太极等名,异名虽多,实相不二,法界一如!世界构成之四大元素,皆以它为根本,空性运动,则能变化出四大元素的现象,进而形成世界,现象是虚假的,所以必须以不断运动才能维持,并且无常败坏,只有空性才是唯一的真实,空性即是本质,空间的基本构成元素,因不能以肉眼而见,佛故概说为虚空,而不是虚无,它非有非无,动则能显一切万物之相而非有,静则如太空而无一物亦非无,不堕有无生灭之道,能周而复始,流转不息,故名太极。

空性解说,以楞严经为尊,七处证心,深解空性、妙明真心,了达一切。故言:性觉真空,性空真觉,周遍法界,清净本然。一切佛经,皆唯讲本心,讲离相,讲涅槃,讲禅定,讲空性,讲法身,讲虚空,而不说肉身、色身、人身、妄想、道理等是解脱之体。

太空一切皆是空性、佛性,自心本体亦是空性,真心者,非指人之思想或感情,而是指能产生一切意识与思想的本来之质,即本质。故如佛所说,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只因执着颠倒妄想、种种虚妄的运动现象以为真实,而不能证得永恒本有的妙明真心。

世间诸法,相妄性真,所以金刚经言:凡一切相皆是虚妄!一切现象皆是虚假的,故名离一切相,即为见佛,得佛,见空,见一切本质,见自心,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本自永恒,不染一尘,不着诸有,本自解脱,不用余物,无法而法。

世人为何见不到空性,见到真理?不见自性故。大乘圆觉经

善男子。无上法王有大陀罗尼门。名为圆觉。流出一切清净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罗密。教授菩萨。一切如来。本起因地。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云何无明。善男子。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种种颠倒。犹如迷人四方易处。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譬彼病目见空中花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实无花。病者妄执。由妄执故。非唯惑此虚空自性。亦复迷彼实花生处。由此妄有轮转生死。故名无明。善男子。此无明者。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如众空花。灭于虚空。不可说言。有定灭处。何以故。无生处故。一切众生。于无生中。妄见生灭。是故说名轮转生死。善男子。如来因地。修圆觉者。知是空花。即无轮转。亦无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无。本性无故。彼知觉者。犹如虚空。知虚空者即空花相。亦不可说。无知觉性。有无俱遣。是则名为净觉随顺。何以故。虚空性故。常不动故。如来藏中。无起灭故。无知见故。如法界性。究竟圆满。遍十方故。

《菩萨戒经》云:戒本源自性清净。识心见性,自成佛道。即时豁然,还得本心。

坛经:

善知识!法无顿渐,人有利钝。迷即渐劝,悟人顿修。识自本心,见自本性。悟即元无差别,不悟即长劫轮回

善知识!外离一切相,是无相。但能离相,性体清净,是以无相为体。

大般涅槃经

善男子。譬如虚空是一切物之所住处。因虚空是一切物所来之处。

世尊。如佛所说义如是者。何故说言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善男子。众生佛性虽无不可言无。如虚空性虽无不得言无。一切众生虽复无常。而是佛性常住无变。是故我于此经中说。众生佛性非内非外犹如虚空非内非外。如其虚空有内外者。虚空不名为一为常。亦不得言一切处有。虚空虽复非内非外。而诸众生悉皆有之。众生佛性亦复如是。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大涅槃微妙经典。不见虚空。何以故。佛及菩萨虽有五眼所不见故。唯有慧眼乃能见之。慧眼所见无法可见。故名为见。若见无物名虚空者。如是虚空乃名为实。以是实故则名常无。以常无故无乐我净。善男子。空名无法无法名空。譬如世间无物名空。虚空之性亦复如是。无所有故名为虚空。善男子。众生之性与虚空性俱无实性。何以故。如人说言。除灭有物然后作空而是虚空实不可作。何以故。无所有故。以无有故当知无空。是虚空性。若可作者则名无常。若无常者不名虚空。善男子。如世间人说言虚空无色无碍常不变易。是故世称虚空之法为第五大。善男子。而是虚空实无有性。以光明故。故名虚空实无虚空。犹如世谛实无其性为众生故说有世谛。善男子。涅槃之体亦复如是。无有住处。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涅槃即是常乐我净。涅槃虽乐非是受乐。乃是上妙寂灭之乐。诸佛如来有二种乐。一寂灭乐。二觉知乐。实相之体有三种乐。一者受乐。二寂灭乐。三觉知乐。佛性一乐以当见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时名菩提乐。

佛教含义

这一偈颂,总共有六句,第一句「彼器随生诸功德」是所立,后面五句以六个内容来说明。六个内容即﹕一、常能正受住净戒,二、勤行布施,三、修悲心,四、修安忍为度生,五、善根回向大菩提,六、恭敬诸菩萨。

「彼器随生诸功德」,「彼器」指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生诸功德」指闻思空性所产生的特性。就是说,如果一个人是能够接受空性的法器,他在听闻空性的道理之后,不只是可以了解空性,他还会想到其他跟听闻空性有关的内容。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他可能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会觉得空性好像只是一般所谓的知识而已,而不会有接著六种感受的产生。也就是说,本来空性能够断除我们内心的我执(轮回的根本)与自爱执,然而若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的时候,他没办法把空性及空性所要对治的颠倒心相关连到一起。

如果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在听闻空性之后,慢慢的他会理解到,空性在对治他的我执、对治他的自爱执、提升他的悲心是有帮助的。或者说,提升他的持戒,或者在修世俗谛的这个方便部分,能够有助于观三轮体空。但是,如果不是听闻空性的法器,可能只会把空性当成研究外在的知识而已,与自己内心好像没有什么关系。

所以,我们可以透过这六句反观自己的内心﹕当我们听闻空性的时候,是不是可以去想到听闻空性之后,随生这六种功德。如果可以的话,那你也可以算是进入听闻空性的法器的行列。如果不是的话,可能就还不是。不过,不论你是不是适合听闻空性,重要的是,我们在听闻空性之后,要怎样用于实修,或是说,要怎样把这六功德做一个连系。

听闻空性

假设是一位适合听闻空性的法器,当他听闻到空性的时候,他会犹如获得珍宝一样,他知道这是非常无价的宝贝。原因是,整个轮回是无始的,假设我们不去对治,轮回就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整个情况就像在一片混乱的状态当中。通常我们会用无明的昏暗来说明这种情况。再加上有情本身也没有看得见解脱轮回之道的一对慧眼。因此,如果有一个人听闻到空性的道理,知道这个空性是可以帮助他从轮回的黑暗当中解脱出来,并且他也知道,空性不仅可以帮助他得解脱,甚至连成佛都可以。他得到这样一个能够解脱的门,得到这样一个珍宝,得到这样一个慧眼的时候,他会希望来世仍然能够得到。而为了来世能接触到空性,他还必须来世再得到人身,否则他就不可能再听闻到空性。所以,为了来世能够继续修学空性,他这一世就要好好的持戒,持戒的心力因而比以前更强。

勤行布施

光是持戒得到具有十八暇满的人身还是不够,因为光有人身,仍有可能没有时间修学佛法,必需为了生计,譬如吃的、穿的,住的种种去辛勤奔波。为了要让下一世不仅得到人身,还要有闲暇的时间修学佛法,听闻空性,在这一世就要努力的行布施,因为布施是让下一世自己生活不虞匮乏的一个主要因素。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世间,其实每个人都是为了钱在努力。当然我们一生不能够只是往钱看,就以学佛者来讲,还需要考虑到,你必须要有时间学佛。你的生活不虞匮乏,才能有时间去听闻空性,因此在这一世就必需累积布施这个因。

修悲心

假设已经持戒了,也布施了,使来生也得到具有八暇十满的人身,也有时间去听闻空性,但是如果没有以大悲心来摄持,则听闻的空性所产生的力量是有限的。意思是说,这个空性顶多只能断烦恼障。但是,如果所听闻的空性能够结合大悲心的话,这个空性的能力,就非常强大。它不仅可以断烦恼障,也可以断所知障。因为,有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它能够从无边的正理去思惟空性,相对来讲,它的能力就变得很强。

修安忍为度生

假设一个人因持戒得到了暇满人身;因布施而生活不虞匮乏,可以有时间听闻空性;也因有大悲心摄持空性见而能力强大。但是,假设这个人没什么威严,或者说容貌丑陋,这在利益圣教与利益有情上也会有困难,因为别人看了他也不会起敬重心,所以这时候必须修忍辱。

善根回向大菩提

要证得圆满正等正觉的佛果位,必须具备空性见和大悲心,两者具足才有可能达到佛果位。假设不了解佛果位是以大悲心摄持的空性见、断除二障之后所达成的,则即使我们嘴巴念著﹕「所累积的善行回向无上菩提」,这个善行也不会成为真正成佛的因。这点必须要辨认清楚的。

恭敬诸菩萨

了解空性后,这时候才会真正的对于修学结合大悲心与空性见的这样的菩萨,从内心深处生起敬重心。也就是说,他知道菩萨行者与二乘行者,其优劣差别是非常大的。 所以,我们可以说,假设一个人没办法了解,大悲心与空性见结合的深奥之处,我们会说这个人并没有真的尊敬诸佛菩萨。或是说,他的回向无上菩提,也没办法真正的达到无上菩提的量。甚至我们也可以说,这个人对于三宝当中的佛宝,也没有真正生起归依的心,即使在归依这个阶段。所以如果不了解空性,就没办法了解到属于甚深道次第的空性,与属于广大行道次第的大悲心的结合,也就没办法了解到菩萨的修行有多么的深广,也就没办法了解到无上菩提的功德。所以,所有的这些,不管是归依境、对菩萨的恭敬、对无上菩提的了解、对无上菩提的回向等等,这些都跟空性见的了解非常有关系。

宗喀巴大师对这偈解释得非常好,很值得我们研读。他说﹕「得空见诸大乘人,由生清净正见,于修广大行品起极敬重。」这几句话有很重要的内涵。就是说,如果对于空性见获得毫无杂染、非常清净的了解的话,连带的会影响这个人对于修广大行品的希求心,或者敬重的心,这是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宗大师的话是有根据的,也就是龙树菩萨菩提心释》的一个偈颂﹕「由知诸法空,复能说业果,此为最甚奇,此乃极希有。」这里其实要说明,如果对于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的了解,会有一个可能性,就是说,不仅不会尊重这些广大行品,甚至「见」与「行」会相违。如果对于空性见没有得到清净了解的话,得到这个空性见,反而会不去行广大行,甚至会去做犯戒的事情等等。所以真正的空性见,或说清净的空性见,应该是你了解之后,反而会更希求广大行,两者是互相辅助,并不是相违的。

空性不离缘起之智慧学佛也需要丰富的人生阅历,我们有位老居士,抄《金刚经》,跟我说他从二十八岁就当官了,到今年七十岁,一辈子做官。没有丰富的人生阅历,看《金刚经》..

学佛要照见空性智慧无论怎么严寒,我们总是对春天充满了期待;不管是天地万物沐浴于春风之中,还是我们有情生命在慈悲中成长,观音菩萨大悲主尊哪,是一切诸佛菩萨的悲心化..

《心经》今说——以空性洞鉴人生——禅三第六期贤崇法师开示杨柳整理各位同修:大家好!我们这次禅修的主题是《心经》的分享。刚才各位都念过了《心经》:“观自在菩萨,行..

文化力量是流动的,谁恭敬长者,谁尊敬有知识的人,谁就得到这股力量,知识里面就有力量的。像我们古代的修行人,每天要四次打座,子午卯酉,中午打坐,这时候宇宙的能量很..

很多人非常喜欢《般若摄颂》《金刚经》《心经》等般若经典,但真正学习起来会感觉非常难,而学修《智慧品》则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了解《金刚经》《心经》等。根据大家的请求..

问:经典说,假使百千劫,所造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除非一个修行人的愿力大于业力,仗佛愿力,往生净土,成就佛道,那他的冤亲债主就无法向他讨报了吗?还是等..

我相信,在所有的听众之中,一定会有人能够体悟空性,达到空性的状态。如果你每天精进不懈地修持,尤其当你遭遇某个对境使你升起诸如执着、瞋恨等强烈情绪,或面对强烈的自..

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遥远,初学者怎样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学者在皈依以后,急于观修空性,想尽快开悟、证悟般若智慧,这样的想法正确吗?佛法的核..

问:学修并通达空性的道理会不会让人觉得空虚无聊?索达吉堪布:所有的有无是非等执著,在真正通达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时,一切都得不到。一般人在得不到某种东西时可能会非..

问:单空与远离一切戏论的大空性究竟有何区别呢?索达吉堪布:单空——所谓的柱子不存在可以于分别念前显现,因此仅是心所假立。应该了知,修持过程中,若最究竟境界中仍有..

问:随着量子力学的发展,是否能最终揭示空性的道理?索达吉堪布:没有佛法的见解和修持,只是以世间的方式来推测,这根本不可能通达佛法的奥义。如果依靠佛法的见解来研究..

问:学习般若空性感觉很难,对自己也没有直接的效果。是否该坚持下去?索达吉堪布:现在我们一起学习佛法,希望大家不要看得特别简单,而应逐渐让身心有所变化。因为,佛教..

“八风吹不动,一屁过江来”文/佛慧法师苏东坡有一个很著名的公案。相传,当年苏东坡在江北瓜洲任职时,与江南金山寺只隔一条江,他经常和金山寺的佛印禅师谈禅说道。有一..

印能法师:梵呗音乐的空性妙用我在扬州高旻寺住了9年。有人说印能法师,你的歌从哪儿学的啊?是啊!我没有读过音乐学院,没有上过音乐课。可是就有人说我的音乐的天赋比别人..

不同的派别诠释缘起理论的方式也有所差异。根据其中一个派别的诠释,「缘起」是指所有的现象皆依因缘汇聚而生。这也暗示,世间没有造物主的存在;万事万物皆依因缘而生,而..

不要说是佛教界,包括现代物理学的研究成果,都在空性的问题上往前迈了一大步,已经比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更接近于空性。爱因斯坦就首先提出了质能转换原理:所有的物质,如瓶..

诸法互为缘起问:“空性”是佛教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但也是最常被人误解的概念。您觉得人们应该怎样理解“空性”?希阿荣博堪布答:空性是现象最本质的属性,现象是空性的..

僧宝(资料图)俗话说:“走千里路,看第一步。”成佛之路漫长遥远,初学者怎样走好第一步呢?有的初学者在皈依以后,急于观修空性,想尽快开悟、证悟般若智慧,这样的想法正..

量子物理学与佛教理论的共通之处(资料图)在感知和理解现实的方式上,佛教和科学之间似乎有着很强的相似之处。而这些理念并不为佛教所独有,相反,在大多数古老的东方思想中..

问:我们如何能在关心他人利益和发展自己内在特质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答:以轻重顺序而言,一个人必须先顾及自己的内在发展。这同时是道次第法门的三种范围的原理,或称..

同学提问:顶礼上师!弟子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了一些问题,请上师开示。我发现佛法讲的是一切空性,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觉得不要太追求名闻利养,而且我觉得不会去..

问:一切遍知也是无常吗?金刚乘说到意识有不同层次。最细微意识称俱生原始之光明,俱生原始之光明有两个意思:一是光明的究竟性,一是光明本身。一切的粗分意识,都来自于..

问:第二转法轮——无性法轮说一切法无自性,第三转法轮时说众生均有佛性,这两个是否相违?佛性有两种,一是自性住佛性,一是随生佛性。有关佛性,唯识宗与中观宗主张并不..

如何正确认识空性与光明?佛教中常常提到一个名词——空性。对于空性的概念,我们往往会有一些误解。下面,让我们从“缘起”、“无我”、“光明”三个角度,简单全面地认识..

所有的佛法学者都同意透过分析的推论过程,从基本、共享、直接的觉受中,可以导致一个推论的结果〔概念性的理解〕。让我们举以下的推论为例:由于因缘相依,一棵植物并非自..

佛法的经典告诉我们,当对空性有所领悟时,自性为有的幻觉就会减弱,但这不会是在单一简短的领悟之后就能产生。如果你没有成就专一的禅定〔也就是心的宁静安住〕,你不能只..

由于一切现象显现出是依着它们自己而成立,所以我们所有凡夫的觉受都被误导。只有在完全专注中对空性直接体验时,才不会有错误的现象。那时候,主客二元对立与现象的多元化..

当我们想到物象时,我们是否错误地相信它们本身是独立存在呢?答案是:「是的」。我们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式来看待现象。现在,让我们来看一棵树;无可否认地它看似固有即存..

对空性或无我的理解,首先要确认的是那一个现象是空的。不了解所否定的是什么,就无法了解它的空无、空性。你也许认为空性就是没有,但不是这样。只是阅读佛法经典,很难确..

空性的文章大全

本栏目主要以分享空性的文章视频内容为主题,欢迎转发分享点赞支持,更多空性的知识库请登录空性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