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禅林中有形式多样的斋供礼仪。这些斋供有供养诸佛菩萨和祖师大德,以表达恭敬供养的;也有祭奠亡僧,寄托哀思之情的;还有布施孤魂野鬼,以使众生离苦得乐的。这些斋..
蕅益大师在《弥陀经要解》里头告诉我们,“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在信愿之有无;品位高下,在持名的浅深”,所以“信愿持名”是圆满功德、往生正因,修净土就这四个字。“故...
近年来由于大师积极弘扬“人间佛教”,现在信仰佛教的人口不断增加。谈到“信仰佛教”,很多人会联想到“吃素”的问题,请问大师,佛教徒一定要吃素吗?佛教提倡“素食”的...
学佛人应当时时忆持所念的世间、出世间的种种善法,存心来护念然后增长这些善根。佛法当中也有所谓的“六念: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念佛”是什么?念佛..
问:什么样的人,在什么时候适合通读大藏经?通读大藏经有什么方法?依循什么次第?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大安法师答:什么样的人能够通读?那你首先要了解你学佛的目的是..
《十善业道》是佛说的,这是入门,初学必修的功课。现代学佛人疏忽了,没有从这修,这一条是净业三福的第一条,十善业道。第一条里面四句话,第一句是孝养父母,第二句是奉..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
佛法不离世间觉。佛到处都有,佛法就在生活当中、工作当中。我们天天都在念:“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哪里没有佛啊?你的单位里怎么没有佛呢?你的家里怎么没..
问: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达真堪布答: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
问:在一本书中看到:修行人不仅不能抽烟,即使闻到烟味,对自己的修行也很不利,所有的功德都没了。是这样吗?达真堪布答:也有这个说法,但还是要看自己。之所以出现这样..
我们前天晚上在台北桃源屠宰场,本来排的计划是星期天,因为星期天屠宰场休息,他们原来是这样想的哦,但是我到那边不是这个情况。大家有没有礼拜天不吃肉啊?所谓礼拜天,..
在不同根器的人当中,念佛有不同的方法,上上根器的人是“法身念佛”,就是实相念佛,生活当中的一草一木、一行一动无非是佛,无非是法浑然一体。中根器的“观想念佛”,前..
问:末学有一个亲戚在怀孕七个月后,发现胎儿发育不健全,跑了几家专科医院,医生都建议把胎儿拿掉。在这种情况下,她便伤心地把胎儿拿掉。请问法师,这是故意堕胎吗?应如..
庄子有一天做梦,梦到了蝴蝶栩栩如生。所以醒过来之后,他就迷惑了。是我庄周梦蝴蝶呢,还是蝴蝶梦庄周,到底那个更真实呢?这个寓言故事是很意味深长的。实际上,庄周梦蝶..
有人说,禅宗的目的是明心见性;嗯,姑且也可以这么说。***但则禅宗也只不过是佛教的一个手段。如果在整个佛教的平台上来看禅宗的明心见性,则它就不是目的,而它是手段了...
中国地区佛法弘传,以大乘佛教为主;大乘佛教乃是人菩萨行为主,天菩萨行为辅之佛教,是故大乘佛教中,将僧宝分为凡夫僧与胜义僧。凡夫僧谓一切出家剃发、身披僧服之三乘比..
问:請问見性法下手功夫是什麼?見性後成片的功夫該從哪裡下功夫?男女相該如何完全持平呢?(1)如果你要见性,用什么见呢?谁来见呢?当然是心;一种状态能够相续或保持,谁..
念佛之法——-如何念?如何达到净念相续、不念而念?如何才是念佛三昧?如何达到往生标准?(1)要想念佛,首先得弄清佛是什么?若不然,如何念?念什么?如何念佛,取决于..
(1)心和觉知有什么不同?是同一个东西吗?觉知是心的功能之一,心是生命这种存在各种功能的总和。因此说,觉知是心,但心不仅仅是觉知。觉知和所觉的内容,都在心的范畴...
问:证初果的圣人证即因即果证我们在观看电影剧情一定不可改变无我所谓我是无为只是觉受而已根本没有改变剧情的能力?命运是剧情不存在改变的可能?如此,才是证果圣人吧?..
1常碰到人们来问寻修行的方法。在我看来,十方修行者修行悟道的方法,本质与释迦牟尼佛不别。欲想了解悟道前的修行方法、修行过程,及悟道后的感知世界和理性世界是怎样的...
一口泉流出的并非它自己的水,它流出的乃是大地的水、上天的水、宇宙的水,它流出甚至也没流出。一口泉也没有它自己,它的全部乃是大地的一部分。只有一口糊涂的泉才会认为..
如实地观察五蕴,五蕴就只是五蕴,它既不是“我”,也不是“我的五蕴”,“我”不生活在五蕴中,五蕴也不存在于“我”之中,五蕴也不日日“伴随”我,我也不天天“跟随”五..
盈盈聪慧的菩萨,我听到你了,我感受到你了,你来自光音天。从十万亿佛土外,以佛神力,你传来声音,以佛神力,我看见了你。你聪颖秀慧,宛若莲花仙子,在碧波万顷的水面…..
最美的修行,是练习和身体在一起。不但和你的身体在一起,也和别人的身体在一起——你小孩的身体,你老公的身体,你太太的身体,你父母的身体,你朋友的身体,你邻居的身体..
礼拜是很古老的行为,在二千五百年前佛陀出现时早就存在于古印度。当时在印度,宗教是主宰的力量,在人们与神祇、灵界之间,存在着广为接受的互动模式,礼拜就是其中之一。..
问:无念和死亡是一回事吗?而慧能大师说的无念是念头的不相续,但还是有念头的,但为什么要称无念呢?无念就是心中没有执著,心中没有执著即是无念。若你心中没有执著,即..
因果的四种形式,分别是:一、动机善,手段恶;二、动机恶,手段善;三、动机恶,手段恶;四、动机善,手段善。第一种:动机善,手段恶举两个例子方便大家理解:比如为了供养...
一个学修密宗的佛子,若想获得成就,一定要跟随传承清净的具德上师,系统闻思修佛法,这是成就的重点与关键。在寻求解脱的道路上,不间断的黄金传承、与具德根本上师的意结..
现代社会,看起来学佛很容易,其实成为一名真正的佛弟子,十分殊胜难得,需要极大的福报。首先,暇满人身难得。很多人都认为生为人并不难得,全世界有七十亿人口,中国就有..
阿弥陀佛凭什么帮你成佛?凭四十八愿,他是愿愿都兑现,愿愿都落实,证明就是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在哪里?阿弥陀佛能忙得过来吗?这么多人接引,会不会把我漏掉?这不是我一..
请记住,千万不能以慈悲为借口试图改变一个人。一个人有错误的话,只有善知识才有机会改变他,与他建立很好的业缘。在佛门里,有一个规矩,就是说别人跟我讲一个什么事,我..
**女性多半没有安全感,应该要多念《地藏经》。一般人认为安全感来自外界,比如有了经济保障等,或者美好婚姻。古印度对人体的研究,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尤其是一些修行者,..
「护生」就是爱护众生,在日常生活当中与牠们平等对待、和睦相处。和睦相处的根本原因在平等对待,不能平等对待,和睦就谈不上。今天我们这个地球,许多国家、种族、宗教不..
我们平时跟人打交道,比如打电话、送东西时,都要想到布施——把一切都变成布施。打电话时,说一些悦耳语,让他们心情愉快;送东西时,要想到是为了安慰他们,让他们获得一..
佛具有十大名号,又称如来十号、十种通号。出自《佛说十号经》,历代祖师所阐述,皆依此经义。此十号为:1、如来(梵Tathāgata),音译多陀阿伽陀,无有虚妄,名如来。谓乘...
有的人虽然家财万贯,由于浪费奢侈,不懂节约,最后免不了穷困潦倒。周武王曾感叹:“像纣天子这般奢华,竭天下之财以穷己欲,安有不亡国者!”相反,有些人勤劳节俭,所以...
生活中之所以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就是因为缺乏福报。天人有福报就有禅定在天上享福,没福报就失禅定堕到其他界道。所谓气场、底气,其实也是福报。福报大的人,光比较亮,..
净业三福又作清净业。即世福、戒福、行福之三种福业。据《观无量寿经》载,此三福业为:孝养父母,奉侍师长,慈心不杀,修十善业。受持三归,具足众戒,不犯威仪。发菩提心..
楞严咒到底念快好还是念慢好,快慢都有道理。当你散心杂乱停止不了的时候,要吐字清楚,快念,为了取代我们的知见;如果功夫上来了可以慢念,吐字一定要清楚。所以当你散乱..
佛教徒有四众之分,就是出家男女二众,在家男女二众。出家男众名为“比丘”,出家女众名为“比丘尼”。比丘是梵语(印度古典语),意即乞食,言其乞食以自生活,又有怖魔、..
我们看底下一节经文:经【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世尊说话的意思很深,从他措辞这方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前面是教给我们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我们修净土的同修,是以阿弥陀佛为代表,我们一切都要向阿弥陀佛学习,这才叫你是真的“发菩提心”。你一“发菩提心”,佛一定要教给你,怎样能够满你的愿帮助你成佛、帮助..
在藏传佛教的所有传承里,每月的初十或二十五,实修者都会举行荟供这种供佛仪式,这与我们平常的供佛是有差别的,因为它可以用来忏罪。为什么要经常忏悔罪业呢?阿底峡尊者..
人身得不到得什么?再往下去看,畜生。畜生的业因是愚痴,愚痴堕畜生。什么叫“愚痴”?哪是真的、哪是假的,你搞不清楚,把真的当作假的,假的看作真的,这是愚痴。我们今..
1、贪念是触碰法律的一道沿线这几天听村里的人说起,离我家不远处的一户人家家中发生了变故,作为父亲的他因为贩卖毒品而被判了十年期刑,而一大家子的经济来源就这样活生...
宽容别人,其实就是宽容我们自己多一点对别人的宽容,其实,我们生命中就多了一点空间,有朋友的人生路上才会有关爱和扶持,才不会有寂寞和孤独,有朋友的生活,才会少一点..
生命中,总有一些不由自主的远离,在不经意间,沦为回不去的过往。匆匆老去的,从来都不是风景,而是离人。人生,总是有那么一些人,在你最在乎的时候,他不在乎;总是有那..
人们常说“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这是很基础的因果观,天上不会掉馅儿饼,想得到就要懂得布施。很多人对我说:“嘎玛仁波切,您了不起啊!能盖这么庄严的寺庙,又收了那..
经典中罗列供华的种种功德果报,如《佛为首迦长者说业报差别经》云:“若有众生,奉施香华,得十种功德:一者、处世如花;二者、身无臭秽;三者、福香戒香;四者、随所生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