烦恼即菩提南怀谨

学佛了,佛弟子,佛教给我们断烦恼,从哪里断起?

须菩提深具般若的空慧,不但能看破世上的毁誉,解脱物质的束缚,更能以般若空慧和禅观解除身心上的痛苦。有一次,佛陀在般若会上,对须菩提说道:「须菩提!你很有辩才,能..

常住在耆阇崛山的须菩提,有一次忽然四大不调,病魔缠绕着他,使他的身心感到非常疲劳不安。一位圣者修行德行很高,也会患病?很多人对之感到不解。其实,业报所招感的人的..

须菩提是离欲阿罗汉,与世无争,对世间没有什么希求。他有时候住在僧团中和大众共修共学,聆听佛陀宣说的真理;有时候,他在林中习禅定,修学更高的禅法。负有盛名的耆阇崛..

须菩提的生活和心境,恬淡自在,时时都在空三昧解脱者的境界里。在世上做人,即使是一位圣者,毁谤讥嘲仍然会加诸于他,不管是怎样的白璧无染,远离名闻利养,为众生做了很..

须菩提尊者体证了空理,很会宣扬空理,他的一切行住坐卧,也最能表现空理。有一次,佛陀忽然外出,不在僧团内,佛陀所有的四众弟子,到处寻找,都不知道佛陀的去处。后来天..

须菩提在大觉者佛陀的教导下,明白宇宙人生的事物是因缘和合的,一切是因缘所成,一切也由因缘所灭。因缘,就是「空」的最好注解。空,不是空了没有的空,不是空空洞洞的空..

佛陀虽然知道须菩提离开了人我的执着,但大慈大悲的佛陀,仍然苦口婆心引出自己修行的事迹,加强须菩提无相布施和无我度生的信心。佛陀像是回忆似的追述着往事道:「须菩提..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它的地方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预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候,千..

须菩提出家以后,过着三衣一钵的生活,每天上午到街坊上托钵乞食,下午就跟随佛陀听教参禅。比丘们每日出外托钵乞食,总是遵照佛陀的法则,次第行乞,一个个,一排排,无论..

有一次,佛陀在须菩提的故乡布教,乡人纷纷传说,说佛陀是一切智人,论到智能,世间上没有人能够和佛陀相比。这样的议论早就传到须菩提的耳中,而且,他的父母跟随乡人,都..

须菩提幼年的时候,还没有皈依佛陀以前,对世间的看法以及待人处世,就已与众不同。他生长在富有的家庭里,父母对他是万分的爱护,但他从小就不愿做金银财宝的奴隶。父母给..

大圣佛陀对宇宙人生所发表的言说,其数之多,真是浩如烟海,无有边际。不容怀疑的,佛陀所有的教法中,皆是以大乘法为中心,在大乘法中又以般若为中心。什么是般若?最好的..

导师说,任何法门都离不开皈依、发心、戒律、正见、止观这五大要素。所以在学习《略论》的过程中,我比较注意以这五个要素为主线,学习和体会佛法的博大精深,并希求从中获..

上一课时,辅导员问我们:哪种烦恼影响修学?当时这一问,我心里非常清楚,我修学上最大的烦恼来自于义工行。对于义工行,尤其是班级义工行,我的服务意乐和法喜都在逐渐退..

佛教音乐-菩提本无树-佛教歌曲

一、烦恼佛教语。谓迷惑不觉。包括贪、嗔、痴等根本烦恼以及随烦恼。能扰乱身心,引生诸苦,为轮回之因。见《唯识论》卷六。烦恼,在一般人的观念中,通常是指内心的烦闷苦..

《人心、人性与人生》这篇文章,通过对如何认识自我、了解世界真相、解脱轮回、找到生命的意义、成圣成贤五个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解析了作为一个人,认识心性、明心见性的重..

聆听佛经《心经》唱诵,去除心中烦恼

鹿生深山中,饮水而食草,伸脚树下眠,可怜无烦恼。系之在华堂,肴膳极肥好,终日不肯食,形容转枯槁。(寒山子偈)..

菩提心的“菩提”二字,是古印度的梵语,译成汉文的意义为“觉”,即是成佛的意思,菩提心即是成佛的心。发菩提心,就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简称“菩提心”,也就是..

‘无常迅速,生死事大’,生死是人生的大患,生死流转的根源,就是‘烦恼’。烦恼,是指一切能污染、易扰乱有情身心的精神作用。烦恼之所以会造成生死过患,根据《成唯识论..

获得菩提心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看,有多种:据《菩萨地持经》,发菩提心有四种:一、见闻诸佛菩萨不可思议神通变化。二、虽未见神变,但闻说菩提及菩萨藏。三、虽不闻法,..

佛教音乐《清音菩提》送给佛友们,闭上双眼,聆听禅音,放下尘世享一份安静

佛教音乐《大悲咒》清心静念,净化心灵,忘却烦恼,消灾解难!

菩提心有本质上的差别跟作用上的差别,在本质上的差别就是世俗菩提心跟胜义菩提心。那么世俗菩提心是缘事相而发心,胜义菩提心是缘理性而发心。事相发心主要有两种,一个是..

《菩提本无树》,佛教歌曲。

佛教歌曲菩提本无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