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是哪五戒


wǔ jiè 五戒,是宗教中五条戒律或行为准则。

中国大乘佛教中的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为佛门四众弟子的基本戒,不论出家在家皆须受持

佛教的戒,虽因出家与在家的分别,而有繁简不同的要求,对在家居士而言,共有,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的五条,称为五戒。此与其他宗教一样,凡是宣誓信仰佛教的人,从开始接受佛教信仰的同时,便也接受了作为佛教徒行为标准的五戒。因为这五戒是“贪”“嗔”“疑”三种心理行为,藉身体四肢及口舌行为所作的具体表现,故其虽为在家戒,实际上也是一切佛戒的基准。

佛是人格的究竟完美者,没有完美的人格作基础,便无从成佛,因此,佛教的五戒,也是人类道德生活的共同要求。

佛教中的五戒指的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

(1)不杀生戒:大乘佛教以慈悲心为主体,慈悲就是有恻隐众生之心,不忍伤害一切众生,我们学佛法应该与上师一样有同等的慈悲心。

(2)不偷盗戒:凡是不属于我们自己的财物,纵然仅是一丝一毫,绝对不随便去拿取,应该从事各种正当的事业,凭着我们血汗有劳而获所换取的代价,才是正当的。要是不劳而获,和偷盗的行为并没有差别。

(3)不邪淫戒:所谓邪淫,是指正式配偶之外的交合,及非时、非处的交合。此外凡涉足以为邪淫因缘的如舞榭歌场、娼寮妓院亦禁止涉足。

(4)不妄语戒:也就是守口业。既然是佛教徒,我们就要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一个人言谈,关系一生的信誉,所以我们与人相处,要以诚信为基础,说话必须心口一致。让人家相信我们,而且要多赞叹人家,鼓励人家。

(5)不饮酒戒:酒会乱性,使人失去理智,不得清醒糊里糊涂,一旦酒精中毒,往往还会导致生命的危险。由于饮酒而导致的犯罪很多,如酒后驾车而出事故,酒后无德而打架斗殴等现象屡见不鲜都是由于饮酒而造成的。

扩展资料:

不仅仅佛教有五戒,道教也有五戒,即老君五戒,托称太上老君演说之戒。第一戒杀,第二戒盗,第三戒淫,第四戒妄语,第五戒酒;道教规定,篆生弟子受三戒后,再受五戒,五戒与三戒为八戒。

(1)不杀生:古圣云:"天有好生之德",禽兽,昆虫,草木,非万物至灵,但有上天赐予的生命,与人一样具备"好生恶死"本能,临死之时,一样有求生的目光,一样会发出渴望的声音,甚至落下伤心的眼泪,为最后的生命而挣扎。此外,还有一种无形的杀生:口出恶语。

(2)不荤酒:适量饮酒,有调气血、身心等养生功效,但长期嗜酒,会使人失去理智,口出恶语,身行恶事,遂至形骸颠倒,礼法丧失,甚至致病构祸。因嗜酒而给自身、家庭、社会造成的危害极大。

(3)不妄语:人生在世,每天都与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谈话,与人交谈应当诚恳,说真实话,不可谎言欺人,谎言欺人便是欺己。与人交谈更不能指鹿为马,不知说知,见说未见。

(4)不偷盗:偷盗是索取不属于自己的钱物。骗、诈、抢劫,以及赌博、贪污等等,无不在偷盗之列。

(5)不淫邪:邪淫就是夫妻以外的淫行。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

佛传法有了义的,也有不了义的,这些看似矛盾,其实并不矛盾。因为佛是根据众生不同的根基和意乐而讲的不同的法门。佛法不仅有了义和不了义,还有暂时了义和究竟了义,也有..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

问:禅宗在佛教历史上,有其急进的一面,不喜欢一级级阶梯,而追求顿悟成佛,是不是就能脱节戒律的绑缚?像济公一样酒肉穿肠过,您认为是不是也是可以修行得道的?济群法师..

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跟宗门教下任何的修行,共有的都是注重戒律,不..

问:阿弥陀佛!我是第一次听法师讲经。通过这次参加禅修法会,我获得了很多的体验,十分感谢。本人是个门外汉,在这里只能谈一点体会。不足之处,请给予指教。生活禅,我认..

戒律难遵守佛陀制定戒律是为了帮助我们更好的修行。我们在学习佛法时要遵守戒律,这是非常重要的。杀生、妄语、拿非份之物、邪淫、酗酒的人,当下自寻恶报。善良的人啊!恶..

守戒律的比库佛所說的五戒是非常重要的,這是人人都懂的,並且與我們每個人都有切身的關係。你若守規矩不放逸,這就是在自性上增加智慧。守戒律就能生定,一生定就有智慧;..

受持五戒《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过去,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住著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们以打猎為生,..

一、五戒的精神与实质从培养慈悲心的观点出发,佛陀希望我们要不杀生;从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他人的财富出发,佛陀希望我们戒除偷盗;从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个..

佛教五戒中的戒盗窃的说法和果报【怎么持不盗窃戒】在当今社会,盗窃是如此之遍及,盗戒易犯难持,但只需咱们认识到盗窃对己对人都是有害而无益,及认识到犯盗窃戒的本源地..

多人一传闻释教,就立马绕路,由于释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墨守成规,感觉要施行起来太难做到了。许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维,做人只需不越界就行了,尽管做不..

五戒之中,不杀生、不盗窃、不邪淫、不妄语这四戒的必要性,咱们一眼就明。由于杀生、盗窃、邪淫、妄语所带来的损害,是清楚明了的。至于第五戒不喝酒,有的人则有所疑问:..

学佛的人一切都要很谨慎、很小心,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所谓“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学佛学来学去,学得堕地狱了,为什么?就因为没能依教奉行,没能真正不打妄语、不偷盗、..

作为居士来说,五戒是最基本的戒律。此外还有八戒,是在家居士体验出家生活的戒律。关于五戒、八戒的内容,圣严法师在《戒律学纲要》的“五戒十善”和“八关斋戒”这两部分..

佛教戒律包括:居士戒、别解脱戒、菩萨戒、沙弥戒、比丘戒等等。小乘佛教首先要守的,就是居士戒和出家戒;大乘佛教,还要在此基础上守菩萨戒。其中的居士五戒,是佛陀对佛..

1、佛教的戒律是由释迦牟尼佛一人制定的,是每个僧人必须要学习的必学科目。2、最初犯第一条戒的时间是佛成道的第五年。3、佛教戒律的最大特点:主动受持,自愿约束。4、戒..

当年佛陀快入涅槃时,弟子们问他∶「佛入涅槃后,我们以谁为师?」佛陀答∶「以戒为师。」可见戒律的重要性。戒律像老师一样,能够指引学佛的人走入悟境。佛在世时,有恶比..

1.三昧耶戒的佛法戒律答:吴明〈佛法戒律论〉(摘录)梵语三昧耶,义有多种︰⑴时(一时佛在)会(大会经)宗(显示论)平等。⑵誓愿。⑶警觉。⑷除垢障。三昧耶戒,即平等..

佛陀入灭前,阿难提出“佛入涅槃,以谁为师?”佛陀谆谆教导“以戒为师”。佛陀最初建立僧团时,并没有制定任何具体的戒律。据《四分律》说:佛陀最初制戒是因为“故诸弟子..

佛教四大根本戒律是:通戒与别戒;声闻戒和菩萨戒;止持戒和作持戒;性戒和遮戒。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间一切道德行为的总归。受戒犹如学生遵守校规,人民恪守法律一..

五戒,是一不杀生,二不偷盗,三不邪淫,四不妄语,五不饮酒。十善:不杀生、不偷窃、不邪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语、不拍马、不贪婪、不恼怒、不背离佛法。最基础的佛教..

戒不能修佛,修佛不能不持戒。世俗万事皆然,无戒无律,则无纪无纲,万事不偿,故凡佛子千万不可废戒不学,或认为束缚执着之事,则定堕三恶道而不得度,慎哉!1寺庙内的一..

戒律(佛教解释)梵语尸罗,S/ila译曰戒,防非止恶之义。梵语优婆罗叉Upalaks!a,译曰律(净影),梵语毗尼Vinaya,译曰律(南山),法律之义。多指有条文规定的宗教徒必须..

五戒、十戒、具足戒僧团最初成立时,并没有约制团体的戒律,后来随着问题不断地发生,佛教为了有效地对僧团进行管理,逐渐开始随机制定戒律,这些戒律主要分五戒、十戒、具..

佛教的戒律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佛教戒律佛我们可以感受到佛教的伦理观念,这种伦理观念是独特的,是入世的,是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的。1.克己利他,提升个人的道德素..

佛教需要面对时代,既要保持传统,也要与时俱进,这是任何一种古文化都面临的问题。佛教的个别内容,如出家人的戒律、仪式,以及密法中仪轨、法义等,不能因为要迎合时代,..

第一种,通戒与别戒。在《四分律》中有记载,过去七佛共同通行的戒律偈语,“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这种偈子相通于僧俗的禁戒,这是小乘上讲。那么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