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成就菩提人生


《人心、人性与人生》这篇文章,通过对如何认识自我、了解世界真相、解脱轮回、找到生命的意义、成圣成贤五个方面的论述,为我们解析了作为一个人,认识心性、明心见性的重要意义。

凡夫之所以为凡夫,就是因为无明。无明就像身处黑夜,什么都看不清,只会向外抓取。因为不知道“我是谁”,所以执著于各种“我”和“我所”难以自拔。只有依止佛法正见,开启内心本自具足的智慧,才能明心见性,真正看清“我是谁”。

我们身处这个世界,但从没有真正了解这个世界。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我们越来越以为,我们正在揭开这个世界的面纱。但新的发现一次又一次地告诉我们,浩瀚的宇宙,无论宏观还是微观世界,凭借人类的认识能力都难以抵达。佛陀在2500年前,就通过对心性的开启,用佛法智慧解读了世界的所有真相。佛陀告诉我们,心的本质就是宇宙的本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认识心性了知世界。

生死是人生之必然,一切有情都在经历由生到死,再由死到生的不断轮回。不明生死,人生必将会面对痛苦、挣扎和绝望的一天。佛法认为:肉体生灭的同时,还有阿赖耶识在不常不断、相似相续。我们每天的身语意所播下的种子,决定了我们今后的去向。修习佛法可以让我们摆脱“被选择”的命运,不断积累资粮,由迷转悟,最终摆脱轮回。

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只有人类才会探索生命的意义,并视这种探索高于一切。佛教认为“人生是苦”,恰恰是为了让我们不再迷惑,从而看清真相,从根本上摆脱痛苦。佛教所说的解脱,正是要让我们解脱无明惑业,成就生命的无上智慧,解除轮回之苦。

佛学被誉为“心性之学”,是因为它可以让我们认清哪些是负面心理,哪些是正向心理。通过让我们明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从而远离“贪嗔痴”三毒,获得内心的宁静超然,从而可以智慧地看待一切问题。更可以让我们以佛陀为榜样,依止正见,在不断精进中,完成生命品质的升华。

在学习的过程中,我时时收获法喜。导师说:情绪生起时凡夫有两种反应——逃避和放大。反观自己在现实工作和生活中,两种反应兼而有之:遇到困难解决不了,时常不是去深入分析,如理思维,善巧解决,而是选择逃避,希望“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最终导致问题越积越大,矛盾难以化解;当自己处理问题不当被别人指出时,第一时间总是感觉自己已经很尽力,别人为什么不能换位思考,也会产生嗔恨之意。这样带来的结果是:永远只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而看不清问题的真相,不仅不利于日常事情的处理,更因为总在给自己找理由而难以提升认识和增长智慧。

文章中讲到佛陀通过反观内心成就“正遍知”,进而了知宇宙真相,让我内心顿生憧憬之情。我年少时就一直对生命和宇宙充满好奇,从事医学事业也有探索生命真相的初衷,大学期间和工作以后,也一直会在闲暇时去思考这些问题。我长期练习禅坐,阅读各种宗教书籍,也是由于内心一直存在对那几个“人生重大问题”的探究欲望。但现实的工作和生活时常会充斥本不清净的内心,因此,所谓的重大问题也就慢慢被束之高阁,变得“不重大”了。通过学习,我明白了“心的本质即是宇宙的本质”,只要我们依止佛法正见,每个人都有可能开启本自具足的智慧,了知生命和宇宙的真相。

在学习本篇之前,我的心中一直有个疑问,即:佛法认为“诸行无我、诸法无常”,但又承认“轮回”,那么究竟什么是轮回的主体呢?如果说轮回有主体,那就否定了无常和无我之说。为此,我也关注了一些论坛,当然,各种论坛众说纷纭,甚至也有认为“佛法存在逻辑矛盾”的说辞。

通过学习本篇内容,我心中豁然开朗: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就在于,它否定生命由“灵魂和肉体组成”这种常见,也不主张“人死如灯灭”的断见,认为生命是不常不断、相似相续的。之所以能维系轮回,就是因为有“阿赖耶识”的存在。而“阿赖耶识”与灵魂的区别则是,灵魂恒常不变,而“阿赖耶识”是刹那生灭的。因此,生命既是无常、无我的,但同时又在“阿赖耶识”的驱使下不断轮回。只要我们依止佛法正见,便可以让“阿赖耶识”中善的种子不断增长,生命品质就能得到不断提升,进而成就觉性,获得无上智慧。

我们来到世间,首先要获得生活的幸福,进而也希望通过不断努力,成就有意义的人生。这就需要我们在佛法智慧的引领下,不断策励、不断精进,勤修戒定慧,断除迷惑和烦恼,开启生命本自具足的智慧,成就无上菩提。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疏文从狭义来讲,疏文是各种法会、法事之上,凡人祈求于神仙的文函,是沟通仙凡之间的桥梁。疏文介绍从广义来讲,凡是敬奉神佛、祭祀天地、先祖的文函都属于疏文,是沟通天..

《六祖坛经》原文《六祖坛经》亦称《六祖大师法宝坛经》,简称《坛经》。是禅宗的主要经典。经文主要记载慧能大师的生平事迹和言教,核心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自..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弥陀的救度各位法师、领众、台中分会的会长,以及北部、中部的同修:南无阿弥陀佛!念佛道场为当地带来吉祥现在是冬天,前几天台北还下着雨,但是今天阳光普照,风和日丽,..

谦卑(资料图)有些人当他得势或是升官、发财的时候,他六亲不认了,他不了解,这些是不常的,反而傲慢得不得了。或者是他有学问,轻视没学问的;或是他有财富,轻视穷人。这..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关于如理思维

如理思维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如理思维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如理思维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如理思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