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请问净土法门执著有相,那怎样契入中观法门、缘起性空呢?大安法师答:其实执著这个相,里面就包涵着真空。为什么?要了解净土的相,不是一般的相,称为第一义谛妙境界..

第四个偈子: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这个无禅无净土,不要理解为世间不闻佛法、造业的众生,不是指这个,是指修行人。闻到佛法他来修行,他修,..

人生的享受,用哲学方法去透视,本来皆是苦的,若能防避著苦不来临,就算是康乐了。人的身心,若能常得康乐,自能祛病延寿,再能得到地位、名誉、资财,平平安安的度过几十..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跟一般的点不一样。我们先谈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这个净土宗会怎么修。净土宗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会..

雨,一直下。我,安之若素。一份恬淡半清幽。心,无比沉静。时光静好如一朵清莲静静绽放。我像是举着莲花轻步而行从花香小径路过的女子,拥一泓清泉于心,置身于岁月的红尘..

善财一路轻松愉快,没有厌倦,不感疲劳,不知不觉就走到了大兴城,找到了明智居士。明智居士乃中年人,中等身材,衣冠朴素整洁,坐在十字街头的宝幢内。宝幢后就是宝库,宝..

善财在婆须密多那里,获得无边善巧方便智,能于一切事物中,随其乐欲而现身,令离贪欲想。更热爱人间、热爱世间,为人间作福田,为世间一切众生广作福田。其心坚固,又南行..

问:学净土可以读其他经典吗?譬如儒家经典、道家经典,还有《楞严经》等佛教经典,有人说这样是杂修,对吗?随缘放生很殊胜,参加了居士组织的每日放生,请开示这样做的意..

在《维摩诘经》中,佛说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话:“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佛土净。”当时,舍利弗便对佛陀的佛土生起怀疑,佛陀回答了舍利弗的疑问,说:“舍..

问:南无阿弥陀佛!善知识说现在能够学佛,是过去恒河沙数那么多世信佛、发菩提心的一个结果。《金刚经》里面讲到,能于此章句生净信者,不是一二三四五佛,是无量诸佛种的..

宋代的很多禅师,比如五祖师戒禅师一转世成为大文宗,就是苏东坡。苏东坡在做杭州太守的时候还经常出入妓院,从这件事情印祖就说这个证果多不容易。如果按通途教理来说,如..

学佛居士,应避免以下八种坏陋习,学习佛教的教义本来是为了寻求解脱,而部分人却不以为然。不论在道场里还是道场外,已经失去了其修行的名分。而今到寺院学佛的居士,在习..

修学佛法的完整体系是戒定慧三学。用浅显的话来说:戒,是我们修行的保证,持戒清净,修行就少魔障;定,是情绪的稳定,情绪稳定了,修习禅定就容易进入境界;慧,就是心地..

出家的行为本身并不是不负责任,逃避的行为才是不负责任。世人多把出家当成一种不负责的行为:1、因为误解;2、因为确实很多人的出家行为是不值得赞赏和学习的。出家修行勇..

《佛说阿弥陀经》另一译本如是我闻。一时薄伽梵。在室罗筏住誓多林给孤独园。与大苾刍众千二百五十人俱。一切皆是尊宿声闻。众望所识。大阿罗汉。其名曰尊者舍利子。摩诃目..

其实欺负别人、迫害别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如果真正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干这个事情,他要报偿。把因果参透了,才真正晓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佔便宜的人?没有;有没有吃亏的..

你要想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智慧从清净心开的。你看佛法里面讲的三学,三学是总纲领、总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净心,心愈清净,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智慧..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这个範围广了,释迦牟尼佛一举一动都是佛事,都是在那裡教学,一举一动都合规矩、都合礼法。所谓是四威仪,站有站的样子..

你本来有很多罪业,现在你念佛了,阿弥陀佛在你心里面做工,能够成就你的功德。令安令喜,给爱给力,阿弥陀佛在你心里,让你安乐、安稳、安全,给你喜悦、喜乐。念佛的人就..

佛菩萨依本愿力去实践修行,从而实现了与本愿相对应的净土。因为每位教主在因地的本愿力不同,所以成就的净土也就不同了。从净土思想发展而言,印顺法师说:净土思想的渊源..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万缘放下,还是要念佛,念佛最快了,末法时期靠自力有困难。但很多人认为念佛就好,这个观念是错误的,要开智慧,经教要通达。虽然念佛,但平常割舍不下,什么事情都很执着..

第一个要说的叫做寄报净土,就是寄居的寄,果报的报。大概是说,菩萨修行功德圆满以后,比如说十地菩萨,他在成等正觉的时候,会在摩醯首罗天,也就是色究竟天。我们有听过..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1念佛要用真心,不能用妄心。妄心是什么?《华严经》上讲得很清楚,也不难懂,执着、分别、起心动念。起心动念的意思比较深,但是分别执着好懂,我们从这里下手,在日常生活..

1、古圣先贤教给我们,无论是物质生活,无论是精神生活,要知足,知足你就得自在。2、生活享受无需要去追求,一味地在物质生活上去追求,没有不造业的、没有不折福的,纵然..

现在世界上灾难这么多,塬因从哪裡来的?外面境界不好,灾难很多。佛告诉我们心不善,外面境界反应的也不善,不善就有灾难。《愣严经》上告诉我们,水灾是什么反应的?贪婪。..

十方来正士,吾悉知彼愿,志求严净土,受记当作佛这四句偈,我们读了很受感动、很受启发,要细细的来受持观想。『十方来正士』,「正士」是菩萨,从十方而来;「十方」是四..

一定要明瞭,世出世间一切法全是假的,我们的身体也是假的。所谓「借假修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真的,除此之外都是假的,我们要认识清楚。现今灾难频繁,我们要赶快修,..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