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我执 明心见性

出家人之所以伟大,就是因为他能够把别人放不下的东西放下了,为了担当学佛和弘法的责任与使命,所以别人才会尊重他,而他自己一直告诉佛教徒的应该是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

人生之苦,苦在执着;人生之难,难在放下;人心之烦,烦在计较;生活中,你在意什么,什么就会折磨你;你计较什么,什么就会困扰你。纵使天大的事,当你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

执著可分为法执和我执,如果我们破除了法执,却不能破除我执,生活中也会有很多烦恼。我,是主宰义、常一义、不变义。众生总觉得在自己生命中,有一个恒常不变的自我作为主..

徒弟:“佛教是让人什么都放下吗?”师父:“不是。”徒弟:“可为什么经常说万缘放下?”师父:“万缘放下作甚么?”徒弟:“是啊,弟子也觉得很困惑啊。感觉佛法好像总是..

有些人天生骨子里就散发着一股清高劲,凡事有自己的一套行为标准,有自己的做人原则,一旦别人的举动不在自己的标准和原则之内,就开始疏远、鄙视他人。而另外一些人天生骨..

赵州禅师是一位非常睿智的法王,人称“赵州古佛”。凡有所问,他经常不从正面回答,总会要学者从另外一个角度去体会。有一次,一位信徒前来拜访,因为没有准备礼品,所以非..

人生不易,不要笑话别人。家家都有难念的经,人人都有难唱的曲。再风光的人,背后也有寒凉苦楚;再幸福的人,内心也有无奈难处。谁的人生都不易,笑人等于笑己,尊重别人就..

新来的小沙弥,对什么都好奇。秋天,禅院里红叶飞舞,小沙弥跑去问师父:“红叶这么美,为什么会掉呢?”师父一笑:“因为冬天来了,树撑不住那么多叶子,只好舍去。这不是..

放下修行的时间,时间的长短不代表一个人的智慧;放下诵读得滚瓜烂熟的经文,读经的多少不代表一个人的修行境界;放下自以为是的修行经验之谈,成就佛道的方法如恒河沙子的..

很多时候,你会通过各种渠道,听来很多道理。对于这些道理,你会觉得自己已经理解了,其实不然。这只不过是一种产生于大脑的虚幻印象而已,这种印象,远远不如自己亲眼所见..

人生不过短短百年而已,时间在一点一滴中流失,生命中有许多人和事值得我们去珍惜,去留恋。我们不必为了已经发生而又无力挽回的事去悲伤,去浪费光阴。人有悲欢离合,快乐..

修行就是历事炼心,你不在,特别是人事环境,你不在环境上磨炼,那你修什么?所以在前几年我写了一幅对联,「处逆境」,逆境是很不好的环境,「随恶缘」,佛家讲的缘是人事..

小颖有一个谈了3年的男朋友,婚礼前夕,男朋友逃婚了。生气怨恨占据了小颖的全部生活,报复的念头挥之不去。小颖想让他给一个解释,小颖先是到男方的公司去闹,逼的男方辞..

人生的一切烦恼事,说到底还是我们没有真正放下,生活才会变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苦。淡定、坦然,是一种态度,也是一种修为,有时候学会放下,也没有什么不好。学会知足,学..

学会放下,人生才精彩,放下是一种解脱、一种顿悟,放下是心态的选择,是生活的智慧。学会放下,压力、烦恼、敌人、痛苦等自会减少很多。从容是一种气度,一种风范,从容是..

你不是真正的快乐,你的笑只是你穿的保护色。我们不快乐的原因,就在于我们不知如何放下。我们常常会因为一些事而烦恼,带着烦恼去忙碌,必然会因为分心和消极情绪而影响我..

学佛就是回归,除了回归之外一样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晓得,整个宇宙是假的。不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命的时间不长,一百岁的人不多,这一百多年当中,见闻觉知,没有一样是..

五种见惑第一个身见,每个人都把这个身体认为是自己,这叫身见。身不是自己,为什么说身不是自己?身是假的,刹那生灭,不是真的。《菩萨处胎经》里头,弥勒菩萨讲得好,一..

人有得意日,必有失意时。人生最大的苦痛也许并不在于一生都一无所有,而在于得到之后的失去、拥有之后的孤寂。若是一直冷清,一直孤寂,一直潦倒,倒也不会觉得怎样痛苦,..

一、放下面子有时候我们低头,是为了看准自己走的路,很多人认为,自己已经过得还可以,不愿意去尝试新鲜的事物,很多东西都放不下,拉不下这个脸,最终死在面子上。二、放..

万缘的内容是什么?我们佛教常常讲,万缘放下,到底要放下什么呢?其实,我们的根身器界,万事万物,都是互为因缘,都是缘分。那我们大家要放下万缘,面对这么多内容,我们..

简单来讲,明心是发现自己本有的真心;见性是见到自己本来的真性。明本心,见不生不灭的本性,乃悟道之境界。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现在很多人把“明心见性”轻易挂到嘴边,..

佛在世时,有一位年轻的母亲,她有一个宝贝儿子,突然得病死去,于是母亲茶饭不思,难过至极,于是抱着她死去的儿子到处求人,谁能救活她的儿子。她漫无目的的走啊走啊,总..

有一首禅诗:「风来疏竹,风过而不留声;雁过寒潭,雁逝而潭不留影。」不管是修行人还是一般的世间人,经常会为了生活上琐事而感觉烦扰不已,也希望把心中的烦恼淨除。对修..

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了”是错误的。开悟并没有成..

世间诸苦源于贪,所谓贪既是不知足和执着。世间之乐如同刃上蜜,充满诱惑,舔而割舌。鱼儿上钩,老鼠被夹,猛兽被擒,无不因为贪念与执着才要送命。人亦如此,不节欲制贪,..

光阴快得很,才说打七,又过了三天。会用功的人,一句话头照顾得好好的,什么尘劳妄念澈底澄清,可以一直到家。所以古人说:“修行无别修,只要识路头,路头若识得,生死一..

《行愿品》里头又说,「若人诵此愿者」,假如有人念诵普贤菩萨十大愿王,「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这个人在命终的时候,最后这一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这是说..

早年章嘉大师就教我六个字,「看得破、放得下」,到底是先看破后放下,还是先放下后看破?众生根性不一定,所以从哪个先下手没有定法,完全看个人根性。大概是烦恼障重的人..

熏无漏法,有漏法就会减;熏有漏法,无漏法就会减;无增无减,就不能够成为能熏,比方说佛果,佛果是圆满的净法,不能熏。所以我们就明白,我们要能够多熏习善法的种子,就能..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