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下一切执着,不在心灵上自我设限,包容与放下,才是智慧人生的不二法门


人有得意日,必有失意时。人生最大的苦痛也许并不在于一生都一无所有,而在于得到之后的失去、拥有之后的孤寂。若是一直冷清,一直孤寂,一直潦倒,倒也不会觉得怎样痛苦,可人最怕的还不就是自己所拥有的事物不会久长吗?正是因为对“无常”的恐惧,人们总想牢牢地抓紧自己已经拥有的一切。有爱情的便渴望此生再不分离,可一旦自己厌倦了这种感情,却又巴不得对方能早早消失掉才好;有权力的都妄图让自己的权势再大些,地位再高些,可一旦遭遇身体上的重大疾病,便希望用全部的财富和权势去换来一个再活几年的机会。

短暂的得到与长久的失去相比,到底哪个更让人痛心,恐怕天下人虽然答案不一,可到底没有人喜欢品尝求而不得、得而永失的滋味吧。人啊,就是一个矛盾体。明明知道一切不长久,还偏偏要什么都挽留。当然,为了感情挽留一下,表白一下,这并无可厚非。可一旦对什么都执着起来,那便是真正地把自己裹进了痛苦的旋流之中,再也不能逃离。

但遗憾的是,人生就是这么变化无常。不管你愿不愿意,有得到就会有失去,所以,真正能用笑容面对世间苦痛,看淡世间祸福的人,若不是真的有一颗禅心在,那便是彻底的麻木,用麻木替代了对欲望的追求,然后还以为自己很了不起。可一旦他们的命运发生了改变,之前苦求不到的东西都在一夜之间聚拢到他们手中,他们便会喜笑颜开,表现得不那么淡定了。而且他们还会渴求得更多,结果就是给自己的身心又套上了欲望的枷锁。

可见,无欲无求不一定是大彻大悟,也可能是一种消极麻木。当然了,欲求过多也不好,心中有求,便生挂碍。可人生在世总需要物质资粮,不然就无法生活下去。所以,欲求适当才最好,这也是一种“中道”。修行者不是不需要物质生活,而是不会让自己灵明的心被物欲吞噬。如果哪个人说自己什么物质欲求都不需要了,这也是一种妄语,——人又不是木雕泥塑的造像,自然需要吃穿,无欲无求也不过是理想中的状态。可无论我们身处怎样的环境,想要过着怎样的生活,我们的心灵都不要被物欲吞没,——这确实是我们每一个人应该警醒的事情。只有当我们觉察到自己的执著、自己所执着的事物都在瞬息变化中,我们自然不会被欲望做左右了。这个时候,我们才是最自由的!

一旦你真的放松下来,沉静下来,你可能都不相信,像眼前这样什么事情都不做的状态也是一种修行。或许你还在讶异着,“难道改变心灵的状态就是一种修行吗”,当然,不然你觉得修行应该是怎样呢?像出家老僧一般盘腿打坐积年累月?可惜,如果仅仅是枯坐,那么这对于心灵的解脱了无益处。修行,修心,不过是为着转当下一念,改变心灵的宽度,生命的宽度也会随之增加。

“有德即是福,无嗔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这是圣严法师所总结出的人生大智慧,可若是真的践行起来,我想,这条修行之路一定比游览寺院的路要难行得多。

修行难为,可到底也要去做。每日我们都口谈幸福,追逐快乐,但什么才是真正的快乐,如何获得快乐,却怕是很少有人去思索了。有人把快乐定义为自我个性的放逐,在释放自我中得到快感,全然不在意别人的感受如何;有人把快乐视为事业的成功、生活的富足,所以一旦事业上出现波折、生活上凸现困窘,马上就颓唐不已,似乎全天下就他一个人最最痛苦。

因此,快乐的人生,真的应该有些胸怀去包容万物,看得淡放得下,听着平常,可却不是人人生来就能做到。这个过程艰辛而痛苦,但却能让我们的人生真正幸福起来。正如这拜山之路,一步步走来何其辛苦、疲惫,可真正走进了山门,一颗久而悬着的心倒能坦然放下,之前再怎么艰辛的道路也不觉得苦了。

《心.行》一书作者,马超,2011年毕业于西藏民族大学,研究方向为藏传佛教哲学。代表作品《只有当心非常安静时》《高僧说什么》《优雅就是不着急》《西藏,一场最美的遇见》等。

正所谓“苦才是人生”,当我们认识到了世间之苦,才会想到如何让人生不苦。在苦中改变自己,让自己快乐起来,才是我们真正要思考的问题,也是人生修行课程中比较重要的那一堂。对于心宽之人来说,眼前的苦,经历过的苦,他不会觉得苦,他会把所有的苦看做是通往自心解脱的桥梁,甚至还会感恩自己所经历、所承受过的痛苦与苦难。

心宽之人,他也必定能放下一切自我执着,不在心灵上自我设限,用包容之心做人,不仅是要包容伤害我们的人,也是要包容我们并不满意的处境,不抱怨,不嗔恨,将人生经营得洒脱又快乐。如果你真的做到了,那么你也不会再为生活中的各种风波而伤神了,当你真的坦然面对生命中的变数,这时候的你也是真正自由,真正强大的。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药师琉璃光如来本愿功德经》全文香赞炉香乍爇,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祥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净口业真言唵。修利修利。摩诃修..

佛说阿弥陀经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如是我闻。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僧,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大阿罗汉,众所知识:长老舍利弗、摩诃目犍连、摩诃迦..

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理净三论宗起源于印度,以龙树菩萨为代表,主要思想理论以龙树有《中论》为依据,一般来说三论宗在印度的弘传大约可分为四个时期:1、原始时期:以佛陀..

楞严经原文及译文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室罗筏城。只桓精舍。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皆是无漏大阿罗汉。佛子住持。善超诸有。能於国土。成就威仪。从..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白话注解当佛刚讲完妙法莲华经妙音菩萨品的时候,无尽意菩萨,就从他的座位站起来,偏露右肩,合起两掌,面向佛说:请问世尊!观世音菩萨,是以什么因..

原文法会圣众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王舍城耆阇崛山中,与大比丘众万二千人俱。一切大圣,神通已达。其名曰:尊者憍陈如、尊者舍利弗、尊者大目犍连、尊者迦叶、尊者阿难等..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全文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观世..

1我们念佛、诵经、放生、供斋或做任何善事,都需要做回向,回向对于我们佛弟子来说,是完整修法或善事的必要组成部分,修完法或做完善事后不回向,功德白白流失,实在是可..

在色达境内一个叫霍西的地方,于1969年(十六绕迥火鸡年)9月22日(佛陀天降日),格花堪布诞生在一个父母亲家族都辈出大成就者的家中。小时候父母带他到色达洛若寺住持罗珠..

关于智慧

智慧网为您提供最新的智慧信息,让您快速了解智慧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智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