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从本来 智者大师

【原文】智者入灭,曰:吾不领众,必净六根;由损己利人,止登五品。南岳亦自言:坐是止证铁轮。二师虽是谦己诲人,然亦实语;但与我辈之损不同耳。何以故?我辈损则诚损,..

【原文】今之世道,乃患难世道。虽曰念佛能灭宿业,然须生大惭愧,生大怖畏,转众生之损人利己心,行菩萨之普利众生行。则若宿业、现业,皆仗此大菩提心中之佛号光明,为之..

一位在蓝毗尼花园附近的智者也来了,他博学多才,善于观相。他一遍遍看了安祥而卧的太子,然后说:“人生在世,第一是希望生一个出类拔萃的儿子。大王今天生下这一位面如满..

念佛要有真实信心,第一要深信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也就是在本体上我、众生和佛没有两样。佛有如来觉性,我也如此,没有高下之别,我是还没有远离垢染的佛,弥陀是已经成..

世所流传的文字本华严经,有三种。其实完整本只是两种,晋译六十卷华严与唐译八十卷华严,晋经尚简,称为旧译,唐经宏丰,称为新译。两译相对,以示区别。唐译四十卷华严经..

明代高僧(1599~1655),吴县(江苏)木渎人,俗姓钟。号智旭字蕅益,又号八不道人。由于晚居灵峰(浙江杭县)建寺、创社、著书,故世称灵峰蕅益大师。少好儒学,誓灭释老,偶阅..

性灵不可以有无求,断常取。由无始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所以耽著有常。及闻非有非常,又转计断无,而生恐怖。不思恐怖断无者,毕竟能断无否?又恐怖者,念..

宗密,俗姓何,果州西充(今四川省西充县)人,生于唐德宗建中元年(780)。武宗会昌元年(841)正月,在兴福塔院圆寂,年六十二岁。宣宗即位(847),追谥定慧禅师,。少..

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诸法空相,佛法是诸法空相。“当说立即破”,此处不要执着认为佛法有相。“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前面的五蕴皆..

【原文】世人以病为苦,而先德云:病者众生之良药。夫药与病反,奈何以病为药?盖有形之身,不能无病,此理势所必然。而无病之时,嬉怡放逸,谁觉之者?唯病苦逼身,始知四..

名观世音者,以菩萨因中由观闻性而证圆通,果上由观众生称名之音声而施救护,故名为观世音也。普门者,以菩萨道大无方,普随一切众生根性,令其就路还家,不独立一门。以故..

截流大师(1626-1682),清代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代祖师。俗姓蒋,名行策,号截流,清初顺康间(今江苏宜兴)人。父名全昌,是宜兴老儒,与憨山、莲池、真可、藕益明末四..

凡诵经、持咒、礼拜、忏悔,及救灾、济贫,种种慈善功德,皆须回向往生西方,切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一有此心,便无往生之分。而生死未了,福愈大则业愈大,再一来生,难免..

念佛三昧。名宝王三昧。三昧中王。凡偏圆权实种种三昧。无不从此三昧流出。无不还归此三昧门。盖至圆顿之要旨。亦三根普利之巧便也。众生心性。一而已矣。只此一心。法尔具..

【原文】古德云:最胜儿,出家好。俗有恒言曰:一子出家,九族生天。此者赞叹出家,而未明言出家之所以为利益也。岂曰不耕不织,而有自然衣食之为利益乎?岂曰不买宅,不赁..

【原文】或问:妙喜云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念佛果愚人所为乎?噫!予昔曾辩之矣。妙喜但言愚人终日掐数珠求净业,不言愚人终日一心不乱求净业也。又问:古德偈云:成佛人..

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随时都在以自己的智慧探寻着这个世界万物的终极智慧和真理,通过种种的方式,希望去追寻到那个自己所想要的答案,但最终的结果却是差强人意。在《..

(示未学)一切诸法,本自不有,不过自心所现。众生迷惑,妄起计着,究其大病,秪因迷己为物,又复于中认物为己。所谓妄认四大为自身相,六尘缘影为自心相,此即无始生死根..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若人专念弥陀佛,是名无上深妙禅。岂不至圆至顿?果德愿力不可思议,因心信力亦不可思议,感应道交,文成印坏;以凡夫而阶不退,未断惑而得横超。..

姚安娜5亿城堡“炫富”!任正非为何管不住?国学大师南怀瑾一语道破!

大悲观音像赞我闻大士本无住。但在众生心想中。众生既即大士心。如何颠倒若不见。若言大士心颠倒。如何能化颠倒人。众生若是不颠倒。何劳大士强说法。嗟哉人无智慧光。犹如..

【原文】凡皈依者,必须志诚恳切,修持净土法门。若仍用外道炼丹运气等工夫,则成邪正不分。或至以邪为正,以正为邪。此种人千万不可令彼混入。若先曾学外道法,后知非正道..

一念之道有三:曰信、曰行、曰愿。不疑之谓信,苟有疑焉,心不得一矣。是以求生极乐,以敦信为始。必须遍读大乘,广学祖教。凡是发明净土之书,皆须一一参求。悟极乐原是我..

善导大师(西元613—681年)中国佛教净土宗第二代祖师,净土宗实际创始人。临淄人(今山东淄博市)生于隋大业九年,少年出家,看见西方道绰禅师净土九品道场,喜曰,此真入..

往生有四土,各论九品。且略明得生四土之相:若执持名号,未断见思,随其或散或定,于同居土分三辈九品。若持至事一心不乱,见思任运先落,则生方便有余净土。若至理一心不..

六道众生由于各自根基、认知水平、业力差别和身心需求的不相同,呈现出迥然不同的皈依心态与皈依对境,处在各不相同的皈依阶段。众生为什么会去寻求皈依?咱们知道所有众生..

人有没有来生?有人说,人死如灯灭,一死百了,哪有来生?这是迷的断灭见。也有人说,人有来生,一颗种子种到泥土里,都会再开花结果,会有来生;人死以后,当然还会再来做..

佛学大师南怀瑾曰:人要具备三心三力你才立于不败之地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