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阿含经中的戒律


1)五戒
  五戒包括不杀,不盗,不邪淫、不妄语和不饮酒。戒律中最低的要求,在家男(女)
众受五戒的称为优婆塞或近事男(优婆夷或近事女)。其中,不杀是生命平等思想的体现;不盗是提倡正道谋财;不邪淫是反对不正当的男男女女之间的关系(婚外恋、同性恋等);不妄语反对夸口虚论;不饮酒则考虑到饮酒容易昏昧,失去觉照,容易要么误事要么做傻事。每条戒律的针对都是由于当时有八众弟子中出现某件不道德的事情制定的,比如饮酒戒是由于一个僧人酒醉后连续做了杀生、盗窃和邪淫三件很严重的事情才制定的。佛家戒律类似于社会的法律,但戒律
不是死的,因人因事可有变化,而且更注重心持。戒律分“开遮持犯”四种情况,“开”是在一
因缘条件下,某个特定的戒律可以犯,不算破戒,比如有人用药酒疗病,非由贪故,只作
疗病想,此时虽饮酒但不算犯;“遮”是坚决不犯;“持”是遵循;“犯”是破戒。一般破戒有3种
情况:自作(自己作破戒的事),教他作(使他人作违背戒律的事)和见作随喜(看到别人作违背
戒律的事,自己心中反而跟着高兴)。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八七四】:
 “尔时。世尊告诸比丘。有三种子。何等为三。有随生子.有胜生子.有下生子.何等为随生子。
谓子父母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子亦随学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
是名随生子。何等为胜生子。若子父母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子则能受不杀.
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胜生子。云何下生子。若子父母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
不饮酒戒。子不能受不杀.不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戒。是名下生子
  尔时。世尊即说偈言
    生随及生上  智父之所欲
    生下非所须  以不绍继故
    为人法之子  当作优婆塞
    于佛法僧宝  勤修清净心
    云除月光显  光荣眷属众 

  佛说此经已。诸比丘闻佛所说。欢喜奉行
如五戒。如是信.戒.施.闻.慧经亦如是说”

2)十恶十善
  不同于成语“十恶不赦”中的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和内乱),
佛家的十恶包括心三(贪、嗔、邪见)口四(恶口、两舌、绮语、妄语)身三(杀、盗、淫),十恶不为,即为
奉行十善。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四九〇】:
 “舍利弗言。业迹者。十不善业迹。谓杀生.偷盗.邪淫.妄语.两舌.恶口.绮语.贪欲.嗔恚.邪见”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五四八】:
 “复问。大王。婆罗门杀生.偷盗.邪淫.妄言.恶口.两舌.绮语.贪.恚.邪见。
作十不善业迹已。为生恶趣耶。善趣耶。于阿罗呵所为何所闻王白尊者摩诃迦旃延。
婆罗门作十不善业迹。当堕恶趣。”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三九】:

  “佛告淳陀。有黑法.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成就如此诸恶法者。虽复晨朝早起。以手触地。唱言清净。
犹是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执牛粪团。并及生草。唱言清净。亦复不净。正复不触。亦不清净

   淳陀。何等为黑.黑报。不净.不净果。负重向下。乃至触以不触。悉皆不净。淳陀。谓杀生恶业。手常血腥。
 心常思惟挝捶杀害。无惭无愧。悭贪吝惜。于一切众生乃至昆虫。不离于杀。于他财物.聚落.空地。皆不离盗。
行诸邪淫。若父母.兄弟.姊妹.夫主.亲族。乃至授花鬘者。如是等护。以力强干。不离邪淫。不实妄语。或于王家.
真实言家.多众聚集。求当言处。作不实说。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知言不知。不知言知。因自因他。
或因财利。知而妄语。而不舍离。是名妄语。两舌乖离。传此向彼。传彼向此。遍相破坏。令和合者离。离者欢喜。是名两舌。
不离恶口骂。若人软语说。悦耳心喜。方正易知。乐闻无依说。多人爱念。适意.随顺三昧舍。如是等而作刚强。多人所恶。
不爱.不适意.不顺三昧说。如是等言。不离粗涩。是名恶心。绮饰坏语。不时言.不实言.无义言.非法言.不思言。
如是等。名坏语,不舍离贪。于他财物而起贪欲。言。此物我有者。好不舍。嗔恚弊恶。心思惟言。彼众生应缚.应鞭.应伏.应杀。
欲为生难。不舍邪见颠倒。如是见.如是说。无施.无报.无福。无善行恶行.无善恶业果报。无此世.无他世。无父母.
无众生生世间。无世阿罗汉等趣等向此世他世自知作证。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黑.黑报。
不净.不净果。乃至触以不触。皆悉不净

   淳陀。有白.白报。净有.净果。轻仙上升。成就已。晨朝触地。此净我净者。亦得清净。若不触者。亦得清净。把牛粪团。
手执生草。净因净果者。执与不执。亦得清净。
   淳陀。何等为白.白报。乃至执以不执。亦得清净。谓有人不杀生。离杀生。舍刀杖。惭愧。悲念一切众生。不偷盗。远离偷盗。
与者取。不与不取。净心不贪。离于邪淫。若父母护。乃至授一花鬘者。悉不强干起于邪淫。离于妄语。审谛实说。远离两舌。
不传此向彼。传彼向此。共相破坏。离者令和。和者随喜。远离恶口。不刚强。多人乐其所说。离于坏语。谛说.时说.实说.
义说.法说.见说。离于贪欲。不于他财.他众具作己有想。而生贪着。离于嗔恚。不作是念。挝打缚杀。为作众难。正见成就。
不颠倒见。有施.有说报.有福。有善恶行果报。有此世。有父母.有众生生。有世阿罗汉于此世他世现法自知作证。我生已尽。
梵行已立。所作已作。自知不受后有。淳陀。是名白.白报。乃至触与不触。皆悉清净”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四〇】:
 “婆罗门白佛。瞿昙。云何为贤圣法.律所行舍行佛告婆罗门。谓离杀生。不乐杀生。
 如前清净分广说。依于不杀。舍离杀生。乃至如前清净分广说。离偷盗。不乐于盗。
 依于不盗。舍不与取。离诸邪淫。不乐邪淫。依于不淫。舍非梵行。离于妄语。不乐
 妄语。依不妄语。舍不实言。离诸两舌。不乐两舌。依不两舌。舍别离行。离于恶口。
 不乐恶口。依不恶口。舍于粗言。离诸绮语。不乐绮语。依不绮语。舍无义言。断除
 贪欲。远离苦贪。依无贪心。舍于爱着。断除嗔恚。不生忿恨。依于无恚。舍彼嗔恨。
 修习正见。不起颠倒。依于正见。舍彼邪见。婆罗门。是名贤圣法.律所行舍行”
 (经典原文【杂阿含经一〇四四】:
 “尔时。世尊告婆罗门长者。我当为说自通之法。谛听。善思。何等自通之法。谓圣
弟子作如是学。我作是念。若有欲杀我者。我不喜。我若所不喜。他亦如是。云何杀彼。
作是觉已。受不杀生。不乐杀生。如上说。我若不喜人盗于我。他亦不喜。我云何盗他。
是故持不盗戒。不乐于盗。如上说。我既不喜人侵我妻。他亦不喜。我今云何侵人妻妇。
是故受持不他淫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为人所欺。他亦如是。云何欺他。是故受持不妄
语戒。如上说。我尚不喜他人离我亲友。他亦如是。我今云何离他亲友。是故不行两舌。
我尚不喜人加粗言。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起骂辱。是故于他不行恶口。如上说。我尚
不喜人作绮语。他亦如是。云何于他而作绮语。是故于他不行绮饰。如上说。如是七种。
名为圣戒又复于佛不坏净成就。于法.僧不坏净成就。是名圣弟子四不坏净成就。自现
前观察。能自记说。我地狱尽。畜生.饿鬼尽。一切恶趣尽。得须陀洹。不堕恶趣法。
决定正向三菩提。七有天人往生。究竟苦边”。

杂阿含经卷三十七  离杀生乃至正见,十善业迹因缘故,。。。。欲求刹利大姓家、婆罗门大姓家、居士大姓家,悉得往生。(中略)若复欲求生四王、三十三天,乃至他化自在天,悉得往生。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行净戒者,其心所愿,悉自然得。若复如是法行、正行者,欲求生梵天,。。。。乃至阿伽尼吒,亦复如是。所以者何?以彼持戒清净,心离欲故。若复欲求离欲恶不善法,有觉有观,乃至第四禅具足住。。。。。欲求慈悲喜舍,空入处,。。。非想非非想入处。。。。欲求断三结,得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漏尽智(阿罗汉),皆悉得。所以者何?以法行、正行故,持戒、离欲,所愿必得。’

受持戒律实践佛法作为一个佛教徒,我们学佛的,除了来烧香拜佛,我们还要念经。每念经的时候都有“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难遭遇”我们又得到了。得到了怎么..

《修何道而为灭除》告诉我三个方面的内容:一、解脱道的修行内涵,就是对通过戒定慧三学证得涅槃、解脱生死轮回的这一方法产生希求之心。因为求证无生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

戒定慧是大乘通途教法的这种三无漏学,戒又叫毗尼,波罗提木叉就是针对我们的烦恼、习气所建立的戒律的条文。最基本的就是五戒:杀、盗、淫、妄、酒。不杀生是培植我们仁爱..

净土宗祖师们传承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宗门..

文钞原文: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汝二人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无论受戒不受戒,..

圣空法师:戒律是一根保险绳|每日一言开示:圣空法师学佛修行重在修心我们要学佛的心量学佛的言行举止,学佛的一切明白道理,心行一如以清净心、无所求之心,利他之心来做..

*普贤菩萨的礼敬诸佛,诸佛是谁?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对一切人、物要恭敬,物里有动物,动物里有蚊虫蚂蚁,对牠有没有像对佛菩萨那么恭敬?花草树木是众生,山河大地是众生..

印光大师德相2017年12月21日,农历十一月初四,是印光法师圆寂纪念日。净土法门,广大无外,如天普盖,似地均擎,统摄群机,了无遗物。诚可谓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上成佛道,..

受持戒律后应该更加清净——轻松、自在、快乐。然而我们受持戒律后却不轻松、不自在、不快乐了,原因就是缺乏智慧。佛法所讲的戒律是活的,有智慧的支撑,戒律才能活起来。..

戒律如镜照我心(图源:网络)学佛是什么意思?就是要以佛的行为、佛的起心动念,作为我们的起心动念、我们的行为。那对于佛来讲,他其实没有戒律可持,他的内心就是一个好的..

戒律是对人生最好的保护“能持”“能持”“能持”“能持”!我大声喊出这个神圣的承诺。此刻,秋风吹拨着经幡,在庄严雄伟的大殿前,上千营员和众多虔诚的信众长跪蒲团,整..

持戒修行圆满证道一、去恶行善“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我们去恶行善,对于任何一种细微的恶行,都不能轻忽,以为做了没关系。其实,一些细微的罪过,有时会酿..

戒律是慈悲我们现在这个时代就很矛盾,三宝很殊胜,成为我们供养的对境,成为我们忏罪的对境,成为我们修福慧的对境,这是很好的,因为三宝福德大、圆满,是殊胜的对境。反..

戒律的作用和意义真正迈向解脱,必须通过戒、定、慧的修行。佛陀制定的戒律,就是帮助我们建立一种和解脱相应的生活方式。我们没有学佛受戒之前,所有行为都是贪嗔痴不良串..

一信徒问师:师父,有人讲修行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不必受持什么戒律清规,师父,这样的说法对吗?师答:对啥啊对!现在总有一帮“大修行人”喜欢讲经说法,聚众讲课。说..

宣化上人法语——戒律AnInstructionalTalkonthePreceptsbyVenerableMasterHua你若懂戒律,对一切佛法都能深入;你若不懂戒律,就像虚空中的云一样,浮浮荡荡,一点根基也没..

比方说有人讲“酒只要不喝醉就行。”释迦牟尼佛制定戒律说:酒,不饮酒戒是一滴都不能入口,故便饮之,随咽咽而犯。就是你故意喝一滴酒,随吞咽一次犯一次,吞咽一次犯一次..

佛法简单地说就是不伤害众生,并尽己所能地帮助众生。皈依后就真正进入了佛门,成为佛菩萨的弟子,以后不能再伤害众生,佛陀也曾发誓不伤害众生。一边修持对众生的菩提心,..

戒定慧的结果是心不会再成为情绪的奴隶,也不会成为心外世界的配角。善良的人啊!恶念难于调御,所以不要因贪婪与邪恶,而使自己长期受苦报。有一次,五位在家信徒到揭达林..

在这个科技与经济高速增长的现代社会,人类的物欲也在急剧膨胀,导致环境污染、道德滑坡,种种焦虑不安日益增盛。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身处俗世的现代人,想要找到心灵的依怙..

字与纸(资料图)一、缘起中国自古有惜字的传统,在书籍、知识难以获得的古代,惜字体现了对知识、对人类文明的恭敬,更有对文字所载之“道”,提升心灵的“身心性命之学”的..

问:佛教是心法,只要心中有佛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守这么多戒律?索达吉堪布:有些人认为,不需要外在的戒律,只要心中有佛就行。说起来倒很简单,但实际并非如此,因为离..

我们在先前的讨论中曾谈及,该如何合理地回应别人所带来的身体伤害,以及该如何以安忍心对待他们。但重要的是,千万别误以为寂天菩萨是在教导我们对伤害弃械投降,或是我们..

舍解道戒继家业,乐付东流追逐苦,践踏祸根妄念头,刺中我敌凶手心。若没有人讲,本论每个偈颂都很难懂,因为直接从字面上看,并不像其他论典的偈颂一样,一看就一目了然。..

从小,大人就告诉我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所以,我的生活一直都充满了各种“规矩”:法律、各种规章制度、校规等等,还有很多是从小就遵循的一些已经成为习惯的..

摘自《55届楞严法会》答:以前我也不理解,那现在了解了之后,我觉得没有必要畏惧,而且是必须的。为什么?菩萨戒是做人最根本的原则上问题,如果你达不到这个标准,做人已..

有甚深智慧和清净戒律的人,定会成为人天的供养处——不仅是人,天界的帝释王、梵天王等,也会恭敬、供养他们。所以,不用想太多,也不用求太多,若是有甚深的智慧和清净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