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造了善业,绝对不会因为这个善业而得到苦报,一定会得到乐报;如果你所造的是恶业,绝对不会因这个恶业得到快乐或者安乐报,只会得到苦报。人吃亏不是因为善良,而是..

“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这是佛学经典中间的一句话,事实上能终生守护一个信仰的人并不多,能在从一而终的道路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人更是屈指可数,今天我有幸将一..

在现代这个时代,现代是什麽?叫知识爆炸,你看书的数量比从前多多少?从前出一本书真不容易,现在尤其电脑发达,出版一本书是轻而易举。我们到书店里面一看,在从前进到书..

我没有道场、没有佛堂,佛堂在哪里?就在摄影棚。摄影棚里面,凡是毁谤我的人、侮辱我的人、陷害我的人、障碍我的人,我都给他供长生牌位,你们看到了,我每天讲经都给他回..

有一个人来问我关于前世的问题,说他常常在梦里梦见自己的前世,他问我:“前世真的存在吗?”前世真的存在吗?我不能回答。我告诉他:“我可以确定的是,昨天的我是今天的..

佛在经论上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的相,是业力变现的。相的好丑,就是善恶业的现前。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众生的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对于一切事物的想..

佛法不在远求,即依现前世间事,能作得条条是理,事事如法,就是佛法。古之祖师有云: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谓迷世间法是众生,觉世间法就是佛。若问众生迷的什么?可答..

怎么样打大妄语法呢?普通的打妄语,那还不算。所谓:就是所说的未得谓得:没有得道,根本他对于修行上一点都不懂,也不知道怎样念佛,也不知道怎样修道,也不知道怎样坐禅..

问:我是乔治华盛顿大学的学生。我上过阿维夫教授的佛教课,而且非常喜欢。有时我会为知道太多而苦恼。当我在了解一些事物后,发现它并没有我期待的那样美好,我就变得十分..

司马中原(1933年2月2日-),中国江苏人,生于南京。本名吴延玫,笔名司马中原。著名作家。1933年出生于淮阴区渔沟镇。1949年去台,六七十年代发表出版了大批小说,长篇有..

莫造来生业,回头种福田。《虚云和尚方便开示》:“说易行难,莫造来生业,回头种福田。前生没有脚踏实地做功夫,没种好善因,所以今生冤家遇对头,都来相聚了。”注:“说..

什么叫如法?要听经明理、要老实,刚才我们特別强调老实念佛,有一毫凡情圣解夹杂在念佛当中这就不老实。我看到小光点,起心动念了,这是小光点,有这一念就是不老实,不老..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下面这个故事,选自《经律异相》,原始出处是《法句经》。华人佛教故事栏目..

编者按:在三藏典籍中有很多精彩绝伦的故事,包括本生故事、本事故事、因果故事、修行故事等等。曾有学者认为,佛教经论(汉译佛典)传入中国之后,不仅影响中国人的思想修..

8个梦境特征表明你有前世记忆(资料图)你相信自己有前世吗?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现实中的某个一闪而过的场景,与梦中的似曾相识?不要怀疑,美国科学家告诉你,那是一..

编者按:有人认为,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础。近代高僧倓虚法师讲过,惑、业、苦三者是轮回之根,因为迷惑必然造业,造业必然受苦,愈受苦愈迷惑,愈迷惑愈造业,愈造业愈受苦..

中国近代四大高僧之一印光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片)《印光大师文钞》:“凡属危险大病,多由宿世现生杀业而得;而有病之人,必须断绝房事方可速愈。至于断欲一事,当以为..

云冈灵岩寺千佛殿佛像(图片来源:凤凰网华人佛教摄影:曹立君)《大宝积经》:“又彼中有欲入胎时,心即颠倒:若是男者,于母生爱,于父生憎;若是女者,于父生爱,于母生..

问:近年西方心理学界通过催眠术,唤醒人的潜意识里前世今生的记忆。这些大量的案例与佛教的三世因果很相符。请问作为佛弟子如何看待这个现象?大安法师答:催眠术在西方由..

来源:《生死皆自在》作者:圣严法师编者按:如今地球上的人类寿命不长,百岁以上老人比例很小,一般人如果遇到或听说百岁以上老人,往往觉得非常神奇。如果再增加几十岁,..

江翠裳小姐长得眉清目秀,五官端正,面貌姣美,是出名的美女。爱美是人的天性,女孩子谁没有花样的年华,青春的岁月。可是,我们无始劫的业力,不晓得什么时候会成熟,业力..

乔布斯年轻时,每天凌晨4点起床,9点半前把一天的工作做完。他说过:“自由从何而来?从自信来。自信则是从自律来。自律就是严格控制自己的时间。”所以,我们每天也要尽量..

真正的幸福是一点一点争取的,一天一天积累的;不要去伤害喜欢你的人,也不要让你喜欢的人受伤害;喜欢一个人要用心,真心交流,恒心相守;不要计较太多的得与失,要学会用..

人最悲哀的,并不是昨天失去得太多,而是仍沉浸于昨天的悲哀之中;人最愚蠢的,并不是没有发现眼前的陷阱,而是第二次又掉了进去;人最寂寞的,并不是想等的人没有来,而是..

有关因果报应的道理,在佛法里面可以说是「老生常谈」,但始终是一般善信经常疑惑及提问的问题,因此,我常在开示中引用佛经义理及故事加以说明;《华严经》云:「若人欲了..

苏州人吴引之,是清末探花,才貌出众。民国十年,朝礼普陀山,会晤印光大师,自称前世是个云南和尚。第二年,印祖去扬州刻书,途经苏州,顺便与他会面,以为他还能明白过去..

问:您是因为受到挫折才遁入佛门的吗?济群法师答:遗憾的是,我还没来得及挫折就遁入进来了。主要是没有机会,我从小受家庭的影响,十多岁就到寺院来了。当然,僧团中的确..

问:每天需要修的法太多了,时间不够用,怎么办?达真堪布答:慢慢来,尽心尽力、不懈怠就行了。什么叫精进?特别刻苦、劳累地修法,这不一定是精进。你能够满怀禅悦、法喜..

现代社会由于物质文明过度蓬勃、结构变化太快,造成人类价值观念混淆,以致于不清楚什么是真正的需要,什么是贪求的想要,什么是实至名归的能要,什么是责任所在的应该要。..

面对自己的死亡是很重要的人生课题,每个人都知道自己一定会死,可是当大限来时,却往往不希望真的就这样死掉。其实死亡是非常自然的事,就好像早上起床、晚上睡觉一样正常..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