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大乘论》探索内容提要:本文阐释了《摄大乘论》里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课题。一是比较证明了玄奘大师的“正统唯识”与真谛三藏法师成为“旁统唯识”的缘由,让学习《摄大乘..

《摄大乘论》所知依分简析《摄大乘论》所知依分论述阿赖耶识,是从三个方面来论述的:第一是用圣教量来成立阿赖耶,引《大乘阿毗达磨经》中的两个颂:“无始时来界,……”..

体慧长老香清寺4月1日上午开示台湾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八关斋戒是佛陀的清净戒律,也是佛陀的清净梵行,众生为什么一直在六道轮回,不得解脱,就像一个人在大海里面一直..

体慧长老龙庄讲寺3月16日开示台湾宝岛慈光寺体慧长老开示都说生死轮回是苦的!那苦在哪里呢?就系在一个情字上,所谓情不重不生娑婆,念不专不生极乐,所以在家修行是有很..

在这个修行波罗蜜的过程当中,常恒地不忘失菩提心。就是这个菩提心不能有忘失,更不能完全没有。你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都为魔业,更何况你没有发菩提心,那修行就更没有什么..

大乘起信论讲义(1993年2月27日文殊讲堂)(请合掌!)(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今天是1993年2月27日,我们讲《大乘起信论》,《大乘..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经文:【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是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

【大乘正宗分第三】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

大乘佛教的忏悔观上(上)清华大学圣凯大乘佛教的思想有许多特点,之所以是“大乘”,是因为诸佛以救度众生为其本愿,建立佛土以摄众生。佛陀不仅为救度众生而显现色身,而且..

大乘禅法的修证路线讲演/释达照整理/董飞[编者按:2010年10月16日下午1时至5时半,达照法师将在复旦大学逸夫楼演讲《天台禅法》。现将本刊第二期发表的达照法师演讲稿、专..

大家都听过大乘,那何为“大乘”?道教大乘和佛教大乘有什么区别

声闻佛法与方等大乘超定问题的提出三论宗集大成者嘉祥吉藏,判摄如来一代时教为二藏:声闻藏与菩萨藏。比之于天台的五时八教,贤首的五教十宗,似嫌疏略,不足以涵盖佛教的..

唯识大乘菩萨行位超定一、修证的意义修证,包括:发心、修行、证果的全部修学历程。佛法有五乘的差别,主要为适应学佛的五类型人而宣说,如人天乘人,发的是增上生心,修戒..

三净二实践大乘仁俊释尊因地体践与果地觉证的,该涵着世出世间的一切。世出世从释尊所见、所行中,无一不「毕竟清净」。世出世清净的奠基处--净治三业。严调、净导三业迈入..

积福慧庚子年(2020)第二期放生法会仪轨

从大乘经看佛陀的教育方法与精神文/如悟法师前言佛教祖庭发源地在印度,然随岁月的迁流几已成历史陈迹,迄今能保持适应时代思潮大乘佛教者,可说只有中国佛教。日本虽承受..

解佛门仪轨的意义论文提纲本文分六段一.第一段说明仪轨定义,「仪」指三业,「轨」指定形仪式,依此佛教仪式而表显佛法功能。二.第二段谈仪轨之范围,虽有许多,然皆统摄..

度生死之桥梁.破痴暗之灯炬--受持八关斋戒的意义和功德朝阳佑顺寺于2012年10月3日至5日,首次启建「八关斋戒共修法会」,参加善信踊跃,反应热烈;寺内四众同仁,早于法..

“尘境非根了”是大乘说么?南山说《四分》通大乘,还有一个理由,是“尘境非根了”。《济源记》:“五、“尘境非根晓”:如小妄戒释,见闻触知,云:“见者,眼识能见,耳..

寡闻为修大乘之障藏地有云:“寡闻为修中观之障”,诚然。昔龙树傲视旃部,以为无可及者;月藏曾自谓遍通经续;宗师多署作“多闻比丘”;嘉祥被奉为“目力第一”,皆明证也..

净空法师:真觉悟的人,自己就回头了,受持读诵,弃恶向善。

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弘一大师依照《佛说八种长养功德经》,录编一篇《受八关斋戒法》,现根据此文,结合居士、善信自誓受戒的具体情况,编订敬述《自誓受八关斋戒仪轨》。于..

大乘精神是承担世界的精神传喜法师中秋佛曲法会开示(10.09.23)月亮出来了是吧!现在我们的心像不像莲花,我们的心要清净,清净如莲花。刚才唱歌的一个是智海,一个是普源。..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一)(2010-12-11)宽见法师:今天把《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概述一下。因为我们这部论已讲完几周了..

概述《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的总体框架(二)(2010-12-11)宽见法师:每一章都应该经过闻思修行,前面的基础打得越好,后面的继续修学就越有保障。如果你前面的基..

大乘菩萨的行修——四无量心本次讲座的主题是,大乘菩萨的行修,也就是修行菩萨法必须要把握的法要。所谓修行菩萨法,我们不能以在家或出家来分别;菩萨这个名词,梵文叫「..

大乘菩萨的行修——六波罗蜜今天晚上我介绍六波罗蜜,在菩萨的修行法中,昨天已介绍了要如何培养「四无量心」。但在行修的道理上,我们要以「六波罗蜜多法」作为依归。「波..

《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简介隆藏法师一、作者:印度无著菩萨造,觉师子菩萨释,安慧菩萨糅集参综。【无著】梵名Asan%ga。音译为阿僧伽。生于西元四、五世纪顷。为古代印度..

慧思「法华三昧」之「大乘顿觉法门」研究(上)性广法师──发表于100.8.16「慧思大师与南岳佛教」学术研讨会一、前言中国大乘佛教的法义与修行,向来有「偏圆之辨」与「顿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