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如石法师


释如石(1952年-),俗名陈玉蛟,台湾佛教人士与佛教僧侣。致力于宣扬藏传佛教,曾汉译数本藏语佛教文献,包括入菩萨行论、宗义宝鬘等。曾评论印顺的人间佛教思想,引发人间佛教定位讨论。

生平

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学,之后投入藏传佛教研究。曾任中华佛学研究所暨法光佛研所教师,教授藏语。

印顺思想的讨论

2001年,发表了一系列文章[1][2][3]。对于人间佛教的评判,其中[4]释如石认为印顺等人的人间佛教,只强调人间佛教或阿含圣教的殊胜,不惜曲解、浅化和窄化大乘佛教,特别是传统中国佛教的意涵,专门攻伐其弊短而遮蔽其美长,印顺等人的人间佛教这样不但有欠公允,而且也将造成中国佛教的严重伤害。并认为印顺的见解有六项错误,包括了中论是阿含经的通论、佛弟子对佛的永恒怀念为大乘起源与开展的原动力、“五乘”果真是佛法原有的概念吗? 、密乘培养“害他以利己”的人等。

相关的支持收录在《现代大乘起信论如石法师论文集》[5],而反对的文章收录在《世纪新声: 当代台湾佛教的入世与出世之争》[6],包括了释昭慧的《方法学上的恶劣示范—评如石法师“大乘起源与开展之心理动力”》[7],与江灿腾的《关于“后印顺导师学”的批评问题—从陈玉蛟先生的两篇书评谈起》[8]。

翻译与著作

《入菩萨行导论、译注、衍义》, 释如石著 ,高雄市 : 谛听文化, 1997[民86]。 9578818165 (平装 ) 。

《菩提道灯抉微》, 释如石著 ,台北市 : 法鼓文化, 1997[民86]。9578473230 (平装 ) 。

《阿姜查语录之道次第辑要与禅宗会通》, 如石著 。高雄市 : 休休文教基金会, 民95。9572981013 (精装 ) 。

《宗义宝鬘浅释》,贡却亟美汪波著; 释如石译; 释法音释高雄市 : 妙音佛学会, 2008.03。 9789868418806 (平装 ) 。

参考资料

^ 释, 如石,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香光莊嚴》第66、67期,2001年6月、9月出版。

^ 释, 如石, 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永恆懷念是大乘起源與開展的動力嗎?,《中華佛學學報》第14期,2001年9月出版。

^ 释, 如石, 「本生譚」的詮釋,《普門學報》第5期,2001年9月出版。

^ 释, 如石, 〈臺灣佛教界學術研究、阿含學風與人間佛教走向之綜合省思〉,《香光莊嚴》第66、67期,2001年6月、9月出版。

^ 释, 如石, 《現代大乘起信論—如石法師論文集》。南投:南林出版社,2001。

^ 释昭慧, 江灿腾编著, 世紀新聲: 當代臺灣佛教的入世與出世之爭。[臺北市] : 法界, 民91 。957855026X (平裝 )。

^ 释, 昭慧, 方法學上的惡劣示範—評如石法師「大乘起源與開展之心理動力」。

^ 江, 灿腾, 關於「後印順導師學」的批評問題—從陳玉蛟先生的兩篇書評談起

疏文:今念佛者,以佛大愿摄受,大力匡持。威莫敢干,神不可测。虽有魔事,行将自消。又经云:念佛之人,有四十里光明烛身,魔不能犯。以阿弥陀佛及十方佛,常护念故。从今..

问:请问师父,如果阿弥陀佛的极乐世界也是缘起,那是否也有成住坏空呢?宏海法师答:这就涉及到教理的问题。首先我们要了解,极乐世界不属于三界之内,《往生论》里面就明..

问:什么是三摩地?什么是陀罗尼道?什么是得泥洹道?什么是被弘誓铠?大安法师答:这个三摩地,在《楞严经》讲,《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里面讲,就是定慧等持,定慧双运..

这个宇宙万法,惟独是我们一念心所显现,这个观念很重要。佛教的观念是认为我们的生命有心法跟色法,而外在的色法是你内在的心法创造出来的。我再讲一次,外在的世界是你内..

《法华经》当然最重要就是理观的智慧,就是你的安住点跟一般的点不一样。我们先谈如果你没有学《法华经》,你这个净土宗会怎么修。净土宗的修法有两个重点:第一个,你要会..

禅宗有一句话,我希望大家好好体验一下,你就知道什么叫作中道的思想。它说觅即知君不可见,而不离当处常湛然。你这一念心在活动的时候,你说你的自体在哪里?找不到。它不..

问:弟子一直有个疑惑,就是感应道交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状态?因为我想我肯定没有,所以我不知道是什么状态。另外一个就是平时的我们的做功课的修行的时候,我通过什么样的..

此论修德,不论性德。性德则一切微尘法尔具足四种净秽佛土。今约信愿行三,弥陀名号不可思议故,能令凡夫所感同居极乐,最极清净也。此则十方佛土所无,极乐同居独擅,方是..

问:南无阿弥陀佛!法师慈悲!我们很多的佛子喜欢说随缘,不要执着,在社会上给人的印象是佛系。可是印祖总是在强调做事应该认真踏实,这样不是很执着吗?做事认真与不执着..

关于一念的相应,我们讲一个小故事来说明:佛在世的时候,有一个国王叫波斯匿王──就是舍卫国的波斯匿王,他很护持三宝。邻近国家的国王,送给他五百只的白雁来讨好他,因..

你的眼根去接触佛像的时候,产生一个识,一个明了性。根尘一碰撞就会产生一种心识。本来是没有,为什么会有?因为你眼睛去看它,就有了,你眼睛一看就有了。眼睛一看到佛像..

先看第一科,约着迷真。众生因为迷失了清净的本性而生起一念的妄想,那么这个时候在虚妄的妄想当中才产生内分跟外分,是这样子来的。阿难!一切众生,实本真净,因彼妄见,..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三藏。通而为言,经、律、论各有诠释戒、定、慧三学;别而分之,经解定学,律释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称为三无漏..

我们修行有三个步骤:第一个一定要先进入寂静的观念,寂静就是你一定要先摆脱这些不必要的外缘,使你的内在里面充满着每一分每一秒的安祥,先进入寂,使你的心先静下来,你..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情,师父你看怎么办?我就问他:你觉得除了你以外,谁应该倒霉比较好?他一想,倒也是啊!这个代众生受苦啊,严格地讲..

我家族从祖辈开始,男众有一种共业寿命都短。我没有见过爷爷,据奶奶说,爷爷生前从事传统手工印刷、刻版工作,为寺庙印一些佛教经典、善书等。他五十多岁时,患肺病咳血,..

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

佛陀把高慢心的人,他内心的相貌讲出一个譬喻说:如人口舌自相绵味,因而水发。说:这个人他的舌头是往上顶,(高慢的人是高举),舌头往上顶住自己的上颚,所以就把这个口..

问:顶礼法师!元朝之前佛法兴盛,距今千年,当时的佛经用当时的字体,与时俱进,难免同一字字形不同,导致传承的障碍。近现代以来,人的根器更加不堪,修编出来的佛经是否..

当我们的心灵不断的忆念阿弥陀佛的功德、忆念我们未来净土的功德,会有什么好处呢?这个地方有两个:第一个讲到现世的安乐,第二个讲到究竟的解脱。先看现世的安乐,看经文..

一般来说,我们这一念心跟佛号接触的时候,中间有一道墙壁。这道墙壁诸位知道是什么吗?对,就是妄想。所以我们就觉得刚开始的时候,你看打佛七的时候,我们觉得离佛好像距..

东林寺丈室衣钵德文法师,于2024年1月22日23时12分,在东林助念团平稳舍报,经大和尚及时开示,众比丘殷勤助念,面露笑意,随佛往生。师父2006年出家,2008年受戒,随侍和..

问:南无阿弥陀佛,至诚顶礼宏海法师!家人十多年来,每天早上几乎都上香礼佛,再念十口气佛号,但不愿皈依。在家吃素,出门吃荤。且常在佛诞日或六斋日十斋日饮酒,喝完酒..

我们这一科是把遍计执--所谓能遍计的第六意识,它计度分别的差别相貌,作一个品类的说明。这个第六意识的计度分别,蕅益大师曾经用一句话,来加以形容我们的计度分别:第六..

蕅益大师说,一个利根人,七处破妄到第一关的时候就应该开悟了,就是觅心了不可得。我们解释一下。为什么叫觅心了不可得?我们这一念心一动,我们的心已经跟影像结合在一起..

问:学净土可以读其他经典吗?譬如儒家经典、道家经典,还有《楞严经》等佛教经典,有人说这样是杂修,对吗?随缘放生很殊胜,参加了居士组织的每日放生,请开示这样做的意..

有些人的处理方式很简单。我打妄想,我就转念念佛,有些人是试图用佛号来压这个妄想。诸位!你别忘了,你念佛的时间两个小时,在佛堂两个小时。你这个妄想打多久,你知道吗..

问:《大悲心陀罗尼经》说,观世音菩萨复白佛言:世尊,若诸人天持诵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弟子的问题是:念佛需要具足信..

佛陀讲出一个实际的例证,说明受持楞严咒的功德──阿难尊者你过去生跟摩登伽女是多生多劫的因缘;古德解释说,其实阿难尊者跟摩登伽女是五百世恩爱夫妻的因缘;这五百世相..

外在六尘是讲依报的环境。看六尘这当中有六段:色、声、香、味、触、法尘。『就此第八识所变依正二报之相,眼识缘之即名为色。』这是一个略说,好比眼睛看到一座莲华灯,是..

相关文章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