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来说,静坐依毗卢七法,即两足跏趺,两手定印,脊椎正直,颈部微俯,肩臂后张,眼觑鼻尖,舌尖抵上颚。这是身姿的要诀,然而也不必太过拘泥和强求。两足若无法双盘,单..

问:不净图片该如何运用在修持上呢?忏云法师:一起欲念,马上观骷髅骨,就好。再是,平常要练习观、观得像真的一样。人死了,过几天,身上都变黑,那个难看哪、也脏。还有..

佛陀时代的水比现在牛奶还有营养文:宣化上人在《法华经》里,诸佛就曾三变土田,把娑婆世界变成庄严清淨的世界;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我们..

问:一向专念是修持的重要关键吗?答:《无量寿经》提到‘三辈往生’,不管是上辈、中辈、下辈往生,共同的都需要一个条件,就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一向就是一贯如此..

狼心?良心!1995年,我和弟弟到新疆库车去贩白杏,遭遇了一场人狼之间的恶战。十几年过去了,仍对那只义狼感念有加,也对那场恶战心有余悸。弟弟曾在新疆当过兵,杏子将熟..

问:作为烦恼深重的凡夫人,如果今生不能获得解脱,又希求以后生生世世能不离上师三宝、弘法利生,应当如何发愿修持?索达吉堪布:我一直倡导大家念“怀业祈祷文”,希望在..

修持佛法“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爱莲说》是北宋理学开山鼻祖周敦颐的一篇美文。周敦颐终年活了五十七岁,一生为官非常清廉,以讲学做学问为要。宋史记评:精通政务,志在山林..

“五停心观”中的因缘观,即观察一切法皆因缘生、因缘灭。观察万事万物的前因后果,要历历分明,用这种清醒的因果观来对治愚痴。佛学里讲的愚痴并非和我们生活中的聪明对立..

心性无染,本自圆成【经典原文】空门不肯出,投窗也太痴。百年钻故纸,何日出头时?——神赞禅师【经文解释】永嘉《证道歌》云:“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嗟末法..

排除无谓的琐事与杂念,将三宝存在心间在佛教里,瑜伽就是“相应”的意思。我们平时行住坐卧的时候,如果起心动念,忆念起什么人或物,我们就是在与这些人或物相应,就是在..

要把生活与佛法相结合有些人在皈依佛门之后,非常迷恋学佛的外在形式,只喜欢念佛、修法等等,对工作变得漠不关心了,对家人也冷淡了。比如说,有些居士只愿意关在佛堂里盘..

调伏就是功夫“调伏”的涵义很多,调伏你刚强的性格,要柔和圆融。不是讲调伏,要调伏到相应。你要坐禅,调身调心调息,调到相应处了,就叫“瑜伽”,要相应,必须经过调伏..

吾人一念心性,与三世诸佛,了无有异,其智愚苦乐天渊悬殊者,以宿世今生之所修所习,有善恶顺逆之所致也。《华严经》云,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惟心造..

彻悟大师彻悟大师(1741—1810)清代著名高僧,中国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彻悟大师的学修历程是基于儒学、历经禅教而终归净土的,在佛法修学上大师博通性相二宗、参究禅门要..

皈依法是佛教的根本大法1、皈依法的重要性皈依是进入佛法之门。不皈依三宝就没有佛教信徒的资格、没有“三戒”生效的根基。因此,皈依法是佛教的根本大法。2、皈依法的修法..

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如那饥饿的人..

弘一法师,被佛教界尊为南山律宗第十一代祖师。虽然专弘律宗,但在接引大众之时,也是因病与药,不拘一格。本文是弘一法师1939年在永春桃源殿的演讲,略有删节。今天承诸位..

戒指从前,在一个遥远的村落,住有一户孤儿寡母,两人相依为命。家境虽不算富有,但倒也不愁吃穿。只是这位妇人经常喜欢对别人夸耀:“我从来不会弄丢东西。”一天,她又在..

三种修持方法今天承诸位善友请我演讲。我以为谈玄说妙虽然极为高尚,但于现在行持终觉了不相涉,所以今天我所讲的,且就常人现在即能实行的约略说之。因为专尚谈玄说妙,譬..

从前,波斯匿王有个女儿名叫金刚。金刚公主长得端庄美丽,又十分聪明伶俐,深受国王的喜爱。公主出嫁后,夫妻俩相亲相爱过得幸福美满。不幸的是,几年后,公主的丈夫忽然身..

学佛入门众生有八万四千烦恼,我佛有八万四千法门,皆是以众生根器习性的不同,而方便立说。事实上“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门门皆归自性,法法都是般若。我们初学佛者..

我们在打禅七的时候,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保持自我的清醒和觉知,让当下这一念能够清明地呈现在每一个当下。行香的时候,每迈出一步,自己知道,还是不知道,每一步,是不..

希贝丽·福克斯克罗夫特和老虎在一起[原标题]撕开老虎庙“画皮”她遭死亡威胁泰国老虎庙,人们印象深处总以为是人与老虎和谐共处的安详之地,而最近发生在老虎庙的一切,让..

三乘法圆融无碍、相辅相成《菩提道次第广论》是宗喀巴大师所著作的,比较侧重于显教的内容,还有一本密宗的《广论》,这两本是分开撰写的,讲解的角度和内容也不同。在显教..

唐朝马祖道一禅师一生提倡“即心即佛”,他的弟子法常就是从这句话而契入悟机,彻悟后隐居大梅山。有一天,马祖派侍者去试探法常,对他说:“法常,你领悟了老师的‘即心即..

身为初学者,不论我们做什么,很粗率地说,我们的灵性道路一直就是个「假装模拟」的法道。在佛教里,有许多种的灵性法道,例如出离心之道、虔敬心之道、大悲心之道等,不过..

持戒的目的是在改过迁善。改过为不造一切恶业,可得离苦的果报;迁善为努力一切善业,可得幸福的果报。如果只求离苦得乐而不从身心行为方面切实改过迁善,便与常情常理的因..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求菩提,犹如觅兔角。”佛教的修持应不离生活,生活亦不离修持,所谓:“即生活即修持。”修持的类别除了行、立、坐、卧之外,并有止、观等..

大日如来金刚修持消灾法会[原标题]佛教圣地五台山举行大日如来金刚修持消灾法会2016年3月22日凌晨,中国佛教圣地山西五台山著名藏传佛教寺院菩萨顶大雄宝殿内,梵音不绝,..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