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看甲二的忏悔方法。前面讲到忏悔的善根,这个是灭罪的正因。这以下是灭罪的助缘方法。这个忏悔方法有三段。初、思惟业果。二、生起忏心。三、正修忏法。首先要先思惟业..

『由此故知,定无实我,但有诸识,无始时来,前灭后生,因果相续;由妄熏习,似我相现,愚者于中,妄执为我。』依照这个道理可以知道:我们的生命体,不管是人的生命、天的..

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他什么动物吃了都..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槃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

我在《大悲咒功德与妙用》上讲过一个例子,一个居士,她爹死了,就到寺院给她爹做了个超度,过了几天,她遇到一个大德:大师,你给我看看,俺爹上哪去了?大师闭了一会儿眼..

人生受“看不见的手”的驾驭。而且,“看不见的手”有两只。第一只手是命运。我们每个人都带着各自的命运来到这个世上,而且在不知道命运如何的情况下被命运牵引或者是催促..

吃斋,是活着吃亏;不吃斋,是死后吃亏。吃斋?吃肉?我所懂的知识是什么?就是多吃亏,不占便宜。你若真明白了,便知道吃亏即是占便宜;占便宜,就是真吃亏。有人曾问一位善知..

娑婆世界的快乐,理论上是得不偿失的。虽然得不偿失,为什么我们一般人死了以后还是愿意来投胎呢?因为你活在你心中的妄想里。我们很容易被心中的妄想所误导,就好像佛陀说..

杀生(佛教解释)杀生,指宰杀牲畜、家禽等生物。佛家指杀害一切生灵,并以为十恶之一。佛门十戒中第一是不得杀生。语出《管子·海王》:“﹝桓公曰:﹞‘吾欲籍於六畜。’..

在佛教之中,对于因果二字,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但真能深信下面为大家讲解十条因果报应,真实可靠,希望大家严于因果之人却是少之又少。古语有云:不是不报,时候未..

《资持》云:“言绮语者。古德释云。如是锦绮交错成文。或云绮侧唔,言乖道理故名绮侧。亦名无义语。”绮语,按古德解释,就像世间的锦绮,就是织得很庄严的丝织品。“锦”..

今天讲件杀生的公案。约在一九四五年前后,在中国苏州承天寺,有位主持和尚。他虽然是佛教徒,可是信外教,在庙中供狐仙。因此狐狸在他庙中出入自由,不受干涉,它也不怕人..

在唐懿宗时,有位国师,名叫悟达禅师。他在长安居安寺讲经时,懿宗皇帝亲临法席,特赐沉水檀香的宝座。这时,他生起骄傲心,认为自己是高僧,不可一世。岂料妄想一起,护法..

在《佛说须摩提菩萨经》中,佛陀曾经说过:菩萨有四种方法,可以得到大富有的果报。那是哪四种方法呢?第一是布施以时。什么叫布施以时呢?这是需要有大智慧的。在一般世间..

释迦牟尼佛在祇园精舍讲经说法时,附近住着一位大富长者,刚为二十岁的独生儿子办完婚事。可是,结婚不到七天,儿子为了给新娘摘花,爬到很高的树上,不小心摔了下来,失去..

死后有公审—从阴间还阳七日忏悔修行冥报记白话注解唐吏部尚书唐临撰/佛陀教育网络学院学生白话译孔恪唐朝武德年初,遂州总管府记室参军孔恪,突然病发身亡。一天后醒过来..

同样做一样功德,它产生的功德也是不一样。我们十个人同样布施一万元钱到三宝道场,但是他们十个人得到的功德也不一样;同样十个人杀一只鸡,他们十个人得到的果报也不一样..

我是1977年生的,很早就开始学佛,刚开始学佛时,我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干扰和魔障,开始学佛时,周围至亲、朋友有很多的不理解和阻止,我的父母、朋友都认为我单纯、不该相信..

金刚经讲,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佛菩萨示现感应,是为了让你在修行的路上继续走下去,是告诉你:不要以为我们佛菩萨不存在,你最近修行很到位,我们来鼓励一下你。但是,有感..

问:师父,我们一定要受因果报应吗?圣空法师答:我们学佛的目的是明心见性,不是外面生生灭灭的现象。其实明白的人有没有这些现象?有。无始劫以来,我们所造的因因果果,..

在依他起性当中,依他所执的遍计执是没有的。这个地方我说明一下。在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是没有的,不是依他起没有,而是依他起当中所产生的遍计执,这一部分是要破坏..

佛法认为过去发生的事情是不能改变的,但是你未来有无量的希望。你未来要何去何从,那就看你是依止什么样的思想。你看孔夫子,他三岁丧父、十六岁丧母,他的青少年运是非常..

《佛说业报不一样经》:复有十业,能令众生得饿鬼报。一者身行轻恶业;二者口行轻恶业;三者意行轻恶业;四者起于多贪;五者起于恶贪;六者吃醋;七者邪见;八者爱著资生即..

《楞严经》云:又诸国际六道众生其心不杀,则不随其存亡相续。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杀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杀,必落神道:上品之人为大力鬼,中品..

《印光法师文钞》:念佛之人,有必要事事常存忠恕、心心防备过愆,知过必改,见义必为,方与佛合。如是之人,抉择往生;若不如是,则与佛相反,决难感通。注:念佛之人,有..

存亡事大,世界各地因为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一样,对于死后的葬仪也各自相异。在尸身的处理上,有土葬、火葬、海葬、天葬、立葬等不一样的办法;在尸身的保护上也有冷冻..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