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净土宗真相

佛法是人生的智慧,是生活的智慧,济群法师的这一理念渊源于太虚、印顺法师的人间佛教思想,希望籍此摆脱人们对佛法的误解,使佛法真正走入生活。自《心经的人生智慧》、《..

问:《财富品质》:庄子丧妻,击鼓而歌,佛教的爱是不是也超越生死的?但这个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些太过无情,一个人如果在现实中修炼到了这种不难过的状态,会不会让周围的..

问:佛教怎么看待知识?济群法师答:知识对人类究竟意味着什么?自古以来,一直有两种不同的看法。比如,儒家推崇知识,老庄就比较反对知识。《庄子》讲,浑沌因为有了知识..

佛教究竟怎么看世界?可能有人会奇怪:佛教关心的是人生烦恼及痛苦的解脱,与认识世界、了解世界有什么关系呢?事实上,对世界能否达成正确的认识,直接关系到我们的幸福。..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都有自己的处世态度。因为人生观念不同,生活经历不同,处世态度也往往大相径庭。在一般人的心目中,佛教徒是消极而悲观的。因此,选择佛教作为信仰..

看到定慧寺的弘法活动越做越好,听经的居士越来越多,真是非常高兴!大家能够踊跃地、积极地到这里来参加弘法活动,是大家的福德因缘,是多生累积的善根!人生难得、佛法难..

问:在现实中,有些人不敢走近佛教,以为佛教是消极的。一旦信仰了佛教,对事业就会失去进取心,您怎么看待这种现象?济群法师答:消极和积极是相对的。许多人评判消极和积..

问:佛教的存在对当今社会有什么积极意义?济群法师答:刚才谈到佛教和其他宗教的区别时还有一点没有谈:佛教是人本的,而不像其他的宗教那样是神本的。佛陀说法四十九年,..

问:是否可以从超越于门派的高度,也可以说是基于各门派的共性,概括地说明一下佛教到底是什么?济群法师答:如何来定义佛教?我个人在学习的过程中,认为可以用这样几句话..

问:如何理解佛教所说的无我?济群法师答:我们每天说的最多的是我,想到最多的也是我,却从来没有考虑过,我是什么?我们觉得自己的身体是我,自己的想法是我。结婚成家后..

寺院的财物通称三宝物,也就是属于三宝所有,分别为佛物、法物、僧物。佛物是佛陀在世时信徒供养他老人家的,只有佛陀本人才有资格享用,现在则可用于庄严佛像;法物是用于..

在早期的佛教僧团,僧人遵循传统的乞食制度,物质生活非常简朴。而中国传统的寺院,经济来源主要靠信徒的布施。同时,寺院早晚普佛,为信徒消灾或超度,也能获得一些供养。..

问:通过改变基因,可能使人活到200岁。这种科学上的因果,符合佛教的因果观吗?济群法师答:人能否活到200岁或1200岁,只是理论上的假设,很难得出定论。生命现象极为微妙..

问:佛教如何看待妇女?济群法师答: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

人生佛教的内涵非常宽泛。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弘法,十多年来,始终希望从佛法的角度关注社会人生,包括信仰、道德、财富、环保等现实问题,为民众提供智慧的思考。本..

如何面对传统作为今天的出家人,我觉得很不容易。首先,我们需要面对佛教两千多年的传统。这个传统意味着什么?对很多人来说,无非就是早晚课诵、念佛参禅、僧装素食。我们..

诸位莲友,新的一年就要到了,整个社会上都在忙碌着过春节,每个家庭都是那样的吉祥和睦,共度新春佳节。作为我们佛教徒,也是随顺民间的习俗,也有过春节,丛林里面也要祝..

问:现在佛教各种知见斗争坚固,不仅是不同法门之间,就是净土法门内部,对于同一个问题,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都说自己是根据经典或古德说的,这是怎么回事呢?我们该..

问:佛教对安乐死有何看法?大安法师答:安乐死说白了就是自杀,是不是这个样子?用人为的药物中断生命,他为什么会中断生命呢?是因为经不起这样的疾病痛苦的折磨。那么也..

现在好像很风行低碳,人们在介绍低碳的时候会说你要少开车,在可以步行的时候尽量不要开车之类。如果你可以这么做的话,我会非常赞叹。但如果你是佛教徒,如果你不熟稔自我..

我们要思惟到,我们得人身是很不容易的。这种得人身之困难,佛陀用种种的比喻来比况过。比如常常提到的盲龟值木,大海当中一只瞎眼的乌龟,每一百年才伸出头一次。无边浩渺..

净宗寓示着真善美慧的法界文明,寄托着一切众生终极的生命关怀,使众生于一切恐怖中,获致大安乐。净宗文明在无量劫的历史长河中,以种种形式向法界无数刹土播扬,或极乐世..

释迦本师以大悲愿力由法身垂迹,惊入三界火宅之门,于娑婆世界示现八相成道,哀愍众生,随机施教,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拔除众生无始轮转生死苦海之本因,济度安顿众生于极乐..

一、三宝为依怙轮回三界中的我等众生,悉是烦恼具足的病人,病因甚众,略述有二:一者知见上的颠倒。将虚浮幻化之身心外境执著为实有,不了自性妙觉明体中,求其顺逆迷悟生..

人世间最宝贵的就是生命,佛教讲人身难得,佛法难闻,在一切有情众生之中只有人能修行解脱,所以佛陀慈悲开示,要佛弟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同时更要慈爱他人的生命。当今世界..

2013年4月20日凌晨6:26分,近代高僧虚云和尚法子、中国佛教协会副会长、河北省佛教协会会长、湖北省佛教协会名誉会长、湖北黄梅四祖寺方丈净慧长老、生活禅夏令营创始人于..

人们往往用浩如烟海或汗牛充栋等词汇来形容佛经数量之多。对于一些想了解佛教的人来说,面对如此浩瀚的经典,难免望洋兴叹,望而却步;那些开始信佛、学佛的人,究竟合适读..

摘自《皇帝与和尚》自从周武灭佛后,佛教元气大伤,隋文帝登极后,大兴佛教,隋唐佛教之盛,历史上称为黄金时代。谈到复兴佛教的功臣——隋文帝,他的出身和童年生活以及如..

引论周敦颐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原名敦实,因避英宗旧讳,改名敦颐,生于宋真宗大中祥符九年,卒于宋神宗熙宁六年,世称濂溪先生。著作今存者有《太极图说》及《通书》..

谭嗣同(一八六五年──一八九八年),近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年少之时即“倜傥有大志,淹通群籍,能文章,好任侠,善剑术。”甲午战争后,谭嗣同象许多仁人志士一样,忧国..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