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视当下的名人名言

广东东华禅寺[原标题]当下学禅——中国佛寺向内地心灵求索者敞开大门经过两个月的等待,来自中国南方的大学教授林女士终于能够进去了。林不信教,只是渴望参加广东东华禅寺..

很多事情的发生,都是因为我们心里没有正念,才给自己带来种种的痛苦和烦恼。我们平常所学,不管经律论三藏,乃至于一切的佛法,其实都是方便引导我们怎样开发内心的真知,..

到现在我还清楚地记得第一次见师父(净慧老和尚)的情景:一位老和尚从书桌上抬起头,从容地转过身,慈悲安详,和蔼可亲。因为是冬天,他还戴着一顶毛线织的帽子。我好奇地..

一日禅:聚散有时安住当下日时间、不是实相、但映射出了实相。我们渴望拥有,它说有聚则会有散;我们渴望年轻,它画了一道道年轮在人们脸上;我们渴望恒常的美丽,并把信心..

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么快乐?”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佛祖简..

我们如果不能为自己和心爱的人安住于当下,请问我们还能跑到哪里去?我们不断地跑,跑,跑,即使入睡之后也是如此。我们不断地跑,是因为害怕失去一切的恐惧正在后头追捕着..

对当下知足,对生活感恩。对生活说的“真好”断不是一种精神上的自我陶醉和麻痹,一句句“真好呀”里面还蕴涵着对生活的感恩,对当下的知足,对困难的勇敢,对幸福的提醒和..

什么叫做「止」的禅修?所有世间和出世间、一切法道的基础,都是专一的止的禅修。所谓的「世间的基础」,是指要证得初禅、二禅等等,这些功德也是要由于有「止定、专一」的..

【一】太多的人在追求成功,太多的人却不知道什么叫成功,也不知道自己能否成功,更不知道自己何时成功。顾名思意,成功就是“成”与“功”。功德、功夫、功劳、功绩。若无..

藏传佛教在藏族聚居区的传播、发展已经有了上千年的历史,藏传佛教深刻影响着藏民族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生活。改革开放以后,随着藏族聚居区经济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藏传佛..

佛法你要是不知道,你会觉得佛法是非常的矛盾。般若波罗蜜是我空、法空的智慧,但是三世诸佛因为我空、法空的关系,结果得到世间上最圆满的功德——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慈悲的释迦明净师父看到猎户捕获小黄仙(黄鼠狼),准备用它们做药引,师父慈悲,发心救助,共有十位小黄仙得到了救助。其中一只在路..

为了这个肉体、躯壳,我们都谨慎得不得了:“草地上不能坐,凉,会得风湿病的!”“这个东西不能吃,凉,吃了会得胃病的……”但是对于因果不虚、轮回过患这些事情,我们这..

我们应该时时感念慧命母亲和身命母亲的深重恩德,发下广大菩提愿心,救度一切如母众生,出离苦海,同时引导人间的母亲修学正法,便为报答母亲恩德,为此自身更应努力修学正..

所谓“老僧入定”,是指在定中不会有情绪,但是在平常生活里可能还是会有情绪,不过这个情绪不会浮动。一个有修行的老僧,在情绪还没有浮动之前,他心里已经有感觉了,当有..

我们一般讲因果,都是讲异熟的因果,但下一段就讲到因果同时。也就是说,大乘的因果有二种不同:第一个是渐教的,唯识学的因果观,这个叫异熟果;第二个是顿教的,这个因果..

编者按:很多前贤说过,因果轮回是佛教的基础,离开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就谈不上佛教。近代高僧虚法师认为,惑、业、苦三者是轮回之根,因为迷惑必然造业,造业必然受苦,..

我们的人生总是向往着更高、更新的境界,所以,新年意味着我们新的目标,新的希望,新的成就,新的作为,我想这应该是所有众生共同的心理诉求。但事实上,我们的生命有一个..

我们的内心大多数时间都是不受自己所控制的,都会随着外面境界而转。各种各样的妄想和执著,让我们的内心不能安住当下,不能解脱,不得自由。我们甚至不能安安静静地吃一顿..

我们为什么不开悟?有四种原因。第一、自性、佛性离我们太接近了。它从来不离我们的一举一动,但是我们见不到。第二、它特别单纯,单纯得让我们无法置信。第三、它特别深奥..

1、不悲过去不贪未来有人曾问释迦牟尼佛:“梵行圣者,你们居住在树林简陋的茅屋里,每天仅仅吃一顿饭,为什么还这么快乐?”释迦牟尼说:“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

上海市外滩于新年之际发生的踩踏事件震惊了全国,36条鲜活的生命瞬间失去,这让我们感到悲伤,也为他们的罹难哀痛,向失去亲人的家庭致以慰问!生命诚可贵,这是人类社会的..

佛教相信因果定律的正确性,正像大家相信吃饭可使胃囊满足那样的正确。一般人怀疑因果律的可靠性,是因为仅仅站在当下一生的立足点上来看善恶报应的不公平:有人吃苦行善一..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我身边。慈悲的释迦明净师父看到猎户捕获小黄仙(黄鼠狼),准备用它们做药引,师父慈悲,发心救助,共有十位小黄仙得到了救助。其中一只在路..

《净土》杂志2014年第1期文/唐洪有师兄问我:“如果总想着未来的死亡,是不是与活在当下相违?是不是没有根据地自己吓唬自己?”我认真思考过这个问题,有一些粗浅的认识,..

有时,因为现在是如此地艰难,所以我们就把注意力集中在未来。希望未来的处境会有所改善。通过想象未来会比现在更好,我们就能够比较好地接受现在的痛苦和艰辛。但是,在另..

在这娑婆世界永远幸福快乐地生活,那只能是在童话故事中看到的一句说话,也只不过是一般人主观意愿里头的一种希冀而已,现实生活是不可能有的。相对“永远”而言,佛教提出..

摘录于慈法师讲解的《善导大师观经四帖书》我们一定要反复的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个根本的愿望上善自思维,这样的誓愿就是饶益一切愿生者,愿生者必生,是佛成佛的根本..

编者按:在中国古代著作中,有不少故事很神异;即便在正史中,也有很多类似故事,常人不明其理,往往怀疑其真实性。其实若用佛教义理衡量,这些故事都很容易理解,比如轮回..

问:为什么佛教一谈到幸福,就一定要谈死亡?苏格拉底认为,所谓的幸福只是某一阶段的体验。还有些观点认为,感受快乐的当下即是幸福,之后再遇到什么都无关紧要。为什么幸..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