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网在线烧香

敬香根据经文中记载有烧香、涂香、末香。烧香就是燃烧香以此供佛,涂香是将香料涂抹佛足,末香是将精致细末的香洒在佛寺或坛场。“香”是佛教供养仪物之一。在我国民间信仰..

从古至今,不管是皇亲贵胄仍是平民百姓,想要实现心中的希望,都会到寺庙里边烧香拜佛,请求神灵的庇佑,家里比较富裕的人家,还会在家里摆上佛像,每日沐浴烧香以显诚意。..

不了解佛教的人,到寺里去看见礼佛念经、拜忏、早晚功课等等的仪式,不明白其中的真义,就说这些都是迷信。这里面问题很多,现在简单的说到下面几种:一、礼佛入寺拜佛,拿..

香烛是象征心香和心光。因为众生和佛一样,本来有着心香和心光,但被妄想执著所蒙蔽了。现在礼敬佛菩萨,是要把原有的香光显露出来。同时,也是对佛菩萨表示一种敬意。因此..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很多香火特别旺盛的寺庙,他们那的香炉里焚烧的香支大小不一,粗细不同。但是很多人到寺庙之后,就会到请香处请香,然后就开始拜佛上香。认为这样就..

为弘扬佛教深入经藏、弘法利生的优良传统,进一步培养和发现汉传佛教优秀讲经人才,促进汉传弘法事业的发展,以慈悲·圆融·宏博为主题的“中国佛教讲经交流十年”活动将于..

烧香是佛教信众随缘而行的正常行为,早起一炷香,诵经礼佛要上香,节日要上香。但是到底为什么要烧香,烧香的真正作用是什么?有多少人在思考这个问题?有多少人在认真对待..

烧香,是人们敬神礼拜的方式和礼仪,也是人与菩萨沟通的渠道。所谓香者信香,即说通信之香。通常进香用三支,三柱清香一齐插於香炉中,为一气化三清之意。顺序是:先插一根..

〖原文〗又以灶火烧香。〖释义〗又用灶火来点香。〖说明〗按照天师门下科令说:“用灶火灶下的灰火,叫做伏龙屎,所以不可以点香。”而在教典中所说的香火避忌,又不只是这..

鸠摩罗什三藏法师鸠摩罗什(公元344~413年),西域龟兹国(今新疆库车县)人。鸠摩罗什是中国佛教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人。父亲原是国相,鸠摩罗什7岁时随母亲出家,长大后..

2017中国佛教讲经交流会全国巡讲浙江东阳天宝寺站。

佛教社会”如何可能?——中国佛教公共形象的社会建构上海大学宗教与社会研究中心李向平一.当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及其社会变迁,使中国佛教的发展从中获益良多,同时亦使中国..

综说中国佛教断肉食蔬之意义严耀中普遍的社会行为是“文明”的最主要标志之一,因为人的行为不仅影响着社会中的人际关系,也影响着天人关系[1],而这两种关系正构成人类文..

中国佛教世俗化的一个标识――关于唐宋文献中“肉身菩萨”的若干分析严耀中在唐宋的佛教文献中,有相当数量的“肉身菩萨”称号出现及其在形象上的具体化。这是该时期佛教发..

突现佛教思想的基本点——评业露华《中国佛教伦理思想》严耀中宗教之所以能在社会上展示自己力量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它是提供社会道德的源头之一。直至十九世纪后期,佛..

试论中国佛教戒律的特点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严耀中建立对人的约束与规范是宗教的普遍特征。前者就精神而言体现着宗教间的共通性,后者,包括由此订立出来的仪轨,却是把不..

树立中国佛教形象之浅见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吕有祥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腾飞和文化的繁荣,以及宗教政策的逐步落实,在广大佛教人士的不懈努力下,中国佛教出现..

十年来中国佛教研究述略(1987—1996)吕有祥[成都]宗教学研究,1997年第4期85~96页--------------------------------------------------------------------------------【..

中国佛教史上的四大翻译家文史知识1986年第11期作者:李富华佛教在我国的传播,是与佛教经典的翻译同步进行的。传说最初见于东晋成帝时的《支敏度录》中的《四十二章经》是..

大迦叶与中国佛教李富华一、大迦叶在佛教史上崇高的地位大迦叶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大弟子,“以头陀第一”闻世。然而,大迦叶在佛教史上不可替代的崇高的地位以及对中国佛教的..

宗炳的《明佛论》——公元五世纪初的中国佛教观念宋立道一、宗炳与《明佛论》《明佛论》是五世纪时的一篇杰出佛教论文,写作者是宗炳(374—443)。宗炳所以在历史上名,主要..

中国佛教伦理的形成及其如何能为和谐社会出力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宋立道本文想讨论和说明的是:中国佛教伦理本身就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佛教伦理只能间接地服务于当代和谐..

关于新世纪中国佛教发展的几点思考华方田今天,我们已经踏人了21世纪的门槛,经历了两千多年发展历史的中国佛教又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具有悠久历史的佛教怎样适应急剧变..

试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质※作者:华方田-中国社科院太虚大师曾说,中国佛教的特质在禅。那么,禅的特质又是什么呢?这正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内容。本文认为,中国佛教禅定的特..

论中国佛教忏悔伦理的形成及其理念蕴涵游祥洲从传统到现代——佛教伦理与现代社会页121-135---------------------------------------------------------------------------..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