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虚云老和尚,中国近代传高僧。1840年出生,母早逝,父亲于泉州为官。幼时乐闻佛法欲出家,父为娶妻两房而清净无染。19岁逃至福建鼓山涌泉寺出家,次年受具足戒。..

佛教对命运的看法星云大师讲述弟子依空记一、人为什么有命运?二、控制命运的力量是什么?三、改变命运的方法四、佛教对命运的看法各位法师、各位护法信徒:在殊胜的因缘和..

在这个世界修行的路上,我们共同唯一的老师,是释迦牟尼佛,他才是我们的根本老师,也是圆满究竟的老师。佛在涅槃前,交代我们要以戒为师,因为戒律唯有佛陀才可以制定,以..

现代人常好奇的想学神通,神通虽然有,但最好不要学,更不能有神通,因为一般人有神通是不利于己的。例如:我现在没有他心通,你批评我、怨恨我,我不知道,我仍然对你很好..

我们生活中可能经常看什么都不自在,看谁都郁闷,尤其是今天,觉得可别扭了。类似情况可能会常有,所以我们要学会转,转心念,转那个不正确的、不幸福的,为正确和幸福的观..

什么才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人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仍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咱们从别的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教修行者要达到的境界:《五眼六通》释教的五眼六通:五眼者,一肉眼,持戒清净。二天眼,能别离小乘。三慧眼,能别离二乘。四高眼,能别离大乘。五佛眼,能别离最上乘。..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

工夫的程式大概有三种:第一极生,第二极熟,第三非凡、非圣。这三个题目,把你们用功的程式,一概包尽;任你工夫用到甚么样,不出此三种。极生的工夫,大家都可见到:念佛..

用功时,地、水、火、风,都可以入定,可以入空定,又可以入非非想定。在定中不要执着境界,不要生起无明烦恼,否则,障碍开悟的良机。现在我讲个公案,来作为借镜。从前有..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资》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河北有一个儿童,小孩,他喜欢鸟窠,鸟窠在那里,鸟在哪儿孵卵,他就常常爬上去,去拿那..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做到随遇而安。古人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门要面对许多未知。现在人出门,大包小包,都要先提前订好一切才出门,行李太多了,人生就被行李所累..

1、认清身份厘定目标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

一,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商家讲求诚信,朋友讲求诚心,情人讲求诚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世风而下,这些本理的东西..

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

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Sila)、定(Samadhi)、慧(prajna)三..

学佛就是回归,除了回归之外一样也没有。所以我们要晓得,整个宇宙是假的。不但我们在这个地球上,生命的时间不长,一百岁的人不多,这一百多年当中,见闻觉知,没有一样是..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果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最好不要学佛,尤其是不要学静坐。如果我们以后遇到心理不健康的人想要学佛的话,可以教..

在佛教中,往生是指人死后,精神前往极乐世界达到另外一层生的境界的说法,实际上一般就是指已经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终后才能称往生)。在佛教中,通常认为人死后,精神..

1、万法皆心。这与观心法之三——“观看显相与心是一或异”有某种程度的关联。练习观心法之三时,刚开始会确知内显相(内心经验)不外乎是心,最后会怔悟连外法相(外境)..

能遵循因果规律,努力放下自己,全心成就别人的人,才是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你的问题,恰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别不承认,修行和放下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不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一提到改造命运,我经常会想到一个词——“浴火重生”,“重生”虽然让人向往,但却必须经过“浴火”的痛苦。改造命运,好象有不少人都要经历“假相信”“不相信”“真相信..

管仲说“以德分人,谓之圣人”,能够以道德感化人的是圣人。“以财分人,谓之贤人”,能够拿经济钱财帮忙别人,这个已经够得上称贤人。“以贤临人,未有得人者也”,这个“..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是不长角的,长角的兔子是怪物,马戏团里才有,意思是说这个修行人,你在人间修行可以悟道可以修道,但不能违背..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