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三种境界


第二百一十七句:
子产治郑,民不能欺;子贱治单父,人不忍欺;西门豹治邺,人不敢欺。三子之才能,谁最贤哉?辨治者当能别之。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二《史记下》。

子产治理郑国,百姓不能欺骗他;子贱治理单父,百姓不忍欺骗他;西门豹治理邺县,百姓不敢欺骗他。这三个人的才能谁最贤明?善于明察且懂得治理的人,应当能够分辨。


这是三种不同层次的管理。子产担任郑国的宰相时,将法律监督机制设计得非常严密、合理,即使人们想欺骗他,也无法做到,所以他达到了“不能欺”的境界。

西门豹在治理邺县时,将法律设计得非常严苛,如果有人犯罪就给以严惩。所以百姓都战战兢兢,没有人敢欺骗他,因此他实现了“不敢欺”。

但是孔子的弟子子贱在治理单父时,把孔子所主张的仁义忠恕的理念落实在治理之中,同时自己作为长官,也起到君亲师的作用,所以他实现了“不忍欺”,达到了百姓不忍心欺骗他的境界。

有智慧的人当然能够分辨,“不忍欺”是这三个境界中最高的层次。但是现在的政府管理、企业管理,是在追求哪一个层次呢?都是在追求“不能欺”和“不敢欺”,甚至以此为先进,而沾沾自喜。

子贱有一个同学叫巫马期,很想知道子贱治理单父到底有多好,于是他趁着夜色到单父微服私访。他来到单父,看到一个人在夜色下捕鱼,但奇怪的是,他捕上很多鱼,却只是看了看,又把这些鱼放回到河里。

巫马期感到奇怪,于是上前询问:“您为什么把捕上的鱼,又放回到河里去呢?”这个人说:“我们的长官子贱告诉我们,不要去捕杀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而我刚才所捕上来的,恰恰是那些还在生长中的小鱼,所以我把它们放回去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环境保护的理念,所以现代很多环境伦理学家呼吁人们,要到中国传统儒释道的文化中寻找解决现代环境危机的出路。这确实不是偶然,因为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天人合一的理念,有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所以当鱼没有生长到一定的尺寸,是不可以捕杀的。

巫马期听到这番话非常感慨,回来后向孔子禀告:“子贱治理单父,能够达到即使无人看管,也像有严刑峻法在身边一样,非常小心谨慎,达到了慎独的境界。不知道子贱是怎样做到这点的?”孔子说:“我曾经问过子贱治理的方法。他说,一个人对身边的人事物有精诚之心,这个影响自然就会传播到远方,在百姓之中自然就会产生影响。我想他一定是把这种理念运用到了治理之中。

子贱作为地方官,有精诚的仁爱之心,爱民如子,视民如伤,制定的每一个制度和政策都是为了百姓的利益,完全没有自私自利,这种精诚之心,自然能够被百姓感受到。就如同这位捕鱼的人,他可能并没有见过他们的长官子贱,但却能够感受到子贱的精诚之心。所以子贱制定的每一个制度和政策,百姓都愿意发自内心地配合。正是如此,他才能够达到“不忍欺”的境界。

孔子说“民无信不立”,要治理好一方百姓,首先要让人民信任政府。人民信任政府,政府所颁布的每一个制度、政策,人民就愿意全心全力地配合,这样才能使政令畅通,领导者发布的政令,人民立即就配合执行。如果百姓总是怀疑在位者所制定的制度和政策是以权谋私、别有企图,就会不愿意配合,甚至出现逆反,乃至于上访、告状的情况发生。






欢迎转发点赞
▼关注查看更多文章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刘余莉

刘余莉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刘余莉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刘余莉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刘余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