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经利益随心论,以今人受持经典,了无敬畏而发。欲得佛法实益,须向敬畏中求,能竭诚致敬,纵究竟果德,尚能即得,况其下焉者哉。余皆随事而书,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1-弟子问老师:“您能谈谈人类的奇怪之处吗?”老师答道:“他们急于成长,然后又哀叹失去的童年。他们以健康换取金钱,不久后又想用金钱恢复健康。他们对未来焦虑不已,..

那时候佛住在波罗奈国,在旷野中为天人等四众弟子演说微妙法义。当时空中有五百只大雁,听到佛说法的殊胜梵音,心里非常欢喜,在天空中盘旋飞翔,不忍远离,很快他们又想飞..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第一个叫作自力的法门。这个自力法门,它的所观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的时候..

佛法大要,总为戒定慧三学;法海浩瀚,无出经、律、论三藏。通而为言,经、律、论各有诠释戒、定、慧三学;别而分之,经解定学,律释戒学,论诠慧学。戒、定、慧称为三无漏..

问:佛友之间讨论佛法的时候,说错了话是否就是谤佛谤法谤僧了呢?答:佛友之间讨论佛法,偶尔说错了话不是有心诽谤,你自己也不要去上纲上线了。这个讨论佛法肯定各有不同..

问:戒律中常见对歌舞的限制,如八关斋戒中,不歌舞倡伎,不故往观听等。但佛经中常见对伎乐音声舞蹈供养的描述,佛教石窟壁画中也常见乐舞形像,如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请..

问:在现代社会中,如何修学佛法?传印长老答:不论何时何地何人,凡修学佛法,首先强调正确的信仰。然后基于正确信仰的力量,自然会落实到修学实践当中去,最终达到不枉此..

念佛法门是什么?大家要懂得,念佛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大家的观念要彻底地改变,我们很多人讲念佛都是讲修行,讲做功夫,在善导大..

我们既然成为佛陀的弟子,总是应该以亲近佛法学习佛法为最要紧的事。那么,怎么样才算真正的亲近佛法呢?在佛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佛言:“比丘不以饭食转相呼为亲道,唯以..

专心致志佛经里说: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即是说明在学习佛法过程中,对于学修的教法要专注,才能深入了解教法含义,不至于浮光掠影式的闻思。在生活中亦是如此,无论学业..

佛法是福慧双修的法,福慧两足方能成为究竟圆满的佛陀。有人说般若是诸佛之母,那我们只要有智慧就可以成佛了,为什么还需要福报呢?其实不然,智慧固然重要,但是福报依然..

身是最麻烦的一桩事情,佛法的修学从哪里开始?从破身见开始,也就是说,必须把身见放下,你才能入门。这是众生最困难的一桩事情,真放下了,就证须陀洹果,须陀洹是初果,..

积极乐观:人的生活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心态,不同的观念造就了不同的人生。做人做事无论什么时候都应怀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消极避世解决不了任何问题。诚实守信:..

「七佛灭罪真言」,出自《大方等陀罗尼经》。经上是这样说的:「尔时文殊师利,即从坐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而曰佛言:世尊若比丘,於世尊去世之后,若毁四重,若比丘尼毁犯..

智里面没有悲,不是真智;悲里头没有智,不是真慈悲。这个话,诸位可以在日常生活当中去体验。你看很多人:这个人好慈悲!没智慧,慈悲还做了错事情。佛门的谚语说,「慈悲..

尽管我们多数作父母的,要象佛陀那样有意识、有成效地教育孩子,只能是梦中之想,我们仍可以效仿他的榜样。但是在我们把他的榜样付诸行动时,需要认识到这样一个关键点:佛..

六祖坛经说:“前念迷是凡夫,后念悟即佛。”圣人与凡夫就是一念之转,一个觉,一个迷。生命不觉醒,成长的过程就是迷失的过程。以佛疗心,心灵获得解脱,不为物牵,不为烦..

佛智众多,非言能尽,这叫“不可称”。跟佛在一起,不问他的时候,他保持一个正常的现相,圆满觉悟的现相是在定中,你有问他就给你解答,解答完之后他又回归本位。回归本位..

佛法不离世间觉。我们现在要做的事情,就是要把佛法和世间种种的形态结合起来,解决世人在世间种种形态中遇到的困惑、遇到的问题,用佛法解决它、规范它、改变它,使大家呢..

问:一个朋友每天诵三遍《无量寿经》,不念佛号,这样修行也属于念佛法门吗?宏海法师答:这个同修也算是剑走偏锋,但这个问题确实也提得很好。实际上,净土法门它需要开合..

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最容易犯的是盗戒。在佛法里面,凡是以种种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的利益,想方设法据为己有,这都属于盗心、属于盗行。你绞尽脑汁,巧取豪夺,造作无量..

这个持名念佛,就是执持六字洪名——佛的名号,来念佛。执持名号又分出来有声念佛,与无声念佛。有声念佛,就是我们开静的时候,大家同声称念南无阿弥陀佛,是有这个声音。..

现在社会的人发现认识很多人后,发现一点,所有的恩怨,都是因为人和人太好引起的,靠的太近了,就起了麻烦。无论是在城市里还是在道场里,我们与他人之间的关系不要太密切..

普令众生悉皆除恶生善,顺于佛法,降伏非心,舍诸爱着,永断三毒;开显本性,安住神通,自在无碍。」这一小段,是黄念老为我们总结前面「引导群生,舍诸爱着这一段文字。我..

因果规律并不是佛陀所规定或制造的,而是客观存在的规律,佛陀只不过把它揭示出来罢了。印光法师说:“如来成正觉,众生堕三途,皆不出因果之外。”可见连诸佛菩萨,尚不能..

“执著”这个词虽然在学佛人的圈子里被经常性地使用,但是很少有人真正明白“执著”的内含。事实上,在佛法里面,“执著”这个词是指心将本来不存在的东西执为实有。譬如,..

现在物质极大丰富,中国圣贤文化却失传多年,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得一些人丧失了正知正见,对中华美德丧失信心,不相信“因果报应”这一自然界法定的规律,从而步入欲望..

曾经统一印度的阿育王,有一次,发心供养出家人。其中有一个小沙弥,也来参加应供。阿育王就为难了,因为在印度,即使贵为一国之尊的国王,见到出家人,也要五体投地恭敬顶..

现在坊间的书坊,充斥着许许多多有关谋略学和古代策略家相关的着作,到处可见,这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的走向,代表人与人之间互动频繁的社会聚落,竞争与弱肉强食、适者生存..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