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怀瑾 烦恼即菩提


【怀师箴言】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即彼净解,为自障碍”。有些修行做功夫的人到达了清净的境界,没有杂念妄想,但是,见解不透彻,认为清净才是道,认为不清净、不空则不是佛法,于是,自己把自己给障碍住了,“故于圆觉而不自在”,对于不垢不净的圆觉自性没有认识清楚,执著于空,执著于清净,不能自在,不能算是大彻大悟。

我常常告诉修道的朋友,你们在山上打坐很有道,很清净;但一下山来,我招待你到夜总会、歌厅、舞厅走一趟,保证你那莲花座的花瓣一瓣一瓣地掉下来。可以出尘却不能入世,可以入佛却不能入魔,就有所障碍了,不算真解脱。什么才是圆觉自在的境界呢?那必须如“维摩经”上所讲的“烦恼即菩提”,无论在任何脏乱、烦恼、痛苦的环境里,都一样清净、快乐。

做不到这一点的人,叫作“凡夫随顺觉性”,这是普通一般凡夫的见解,只要一提到佛,就想到圣洁、庄严、清净的那一面去了,如此只是具备了宗教的信仰、佛学的兴趣、完美的情操,至于什么是真正的佛法,则一无所知。大部分的人都以自己的见解来解释注解佛法,我认为佛是这样,我认为入定是这样,都没有用心去参究,没有用功去实证。

——《圆觉经略说》为什么修道的人功夫好了,气色会好、气脉会通?因为受心理行为的影响,气质在变化,每一个细胞都在变化,不是假的。所以烦恼能转成菩提,转成觉性,随时清明。我们每个人,尤其是学佛的人,随时在烦恼中,我们回转来检查,一天二十四小时当中,有几秒钟身心都是愉快的?当然严格来讲,后天的愉快也属于烦恼之一。

《维摩经》上讲:“烦恼即菩提”,就是说,你能把烦恼转过来就是菩提。因烦恼的刺激,引起你的觉悟,发现自己在烦恼中,这可不对,立刻警觉,这样一转,当下就是菩提。——《如何修证佛法》“不合是菩提,离烦恼习故。

”合”与“会”不同,不合是不黏着。例如我们看到一个人就气,那你是又会又合了。你看到人如梦如幻,不配合拢来,就是有出离感,解脱了。于一切法不黏着就是菩提,离一切烦恼习气的缘故。你对境无心,就是不会也不合,但怎么样可以修持到对境无心呢?烦恼不单是痛苦,你看见一件事快活,这快活就是烦恼,你觉得舒服也是种烦恼。扰乱你的叫做烦,使你困惑的叫做恼。

世间一切事都是烦恼,没有一件事是不扰乱、不困惑的,众生习气又偏偏喜欢找烦恼。我们有人不找烦恼的,工作完了就回家看书读经,很好吧?还是自找烦恼!同我一样,看什么书读什么经?不是本来清净吗?你说这一切我都不要,只学佛,还是烦恼!你没有成佛之前都烦恼死了。

所以离一切烦恼习气,彻底离开了,就毕竟菩提。——《维摩诘的花雨满天》归纳起来讲一句话,妄想就是般若。我的老师袁老师,给我讲过一句大名言,了不起的。他告诉我般若与妄想有什么差别,他说:「知妄想是空,妄想即是般若。执般若是有,般若即是妄想。」说得非常彻底。 ——《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人生」这两字看来很简单,但是最复杂的就是人,例如生老病死的过程中,有很多事无法理解,还有人我是非等人事问题,这都是烦恼。人的内心烦恼重重,可是又摸不着,明知要..

人生烦恼的事真的很多,不过,我们学佛者,可以把烦恼减少一点。有的人,烦恼就是放在心里,不是为了大自然而烦恼,也不是为了普天下苍生苦难而烦恼。偏偏烦恼的是个人的事..

学佛要用心了解「色、受、想、行、识」五蕴,因为,我们一切的烦恼就是在五蕴的生灭中累积。天地万物一切物质,包括我们的身体,都称为「色」。人生之大患在于有「身」,人..

很多人学佛好几年了,但还是不精进。这样学佛能解脱吗?都说要学佛修行,但是却没学没修。你们为什么要学佛?现在大部分学佛人都是糊里糊涂的,听别人说学佛好,就跟着学。..

布施是六度万行里最基础的一个修法。布施的对境是什么呢?是一切众生,而且完全是平等的。首先要有平等心,这很重要。佛法是对治烦恼、对治习气的。若是没有对治烦恼,没有..

最好有无我的、空性的智慧,在烦恼刚起来的时候就将它断掉。如果没有这样的智慧,你也可以用一些善法来对治。所以,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态与相续。一旦烦恼生起来的时候..

今天在这里给大家开示一下出离心和菩提心。要解脱,要成就,在相续中一定要具足出离心、菩提心,然后要有般若空性智慧。现在好多人都在修净土宗、修禅宗、修密宗。无论修何..

受菩萨戒必须要有菩提心的基础。如果没有菩提心,受菩萨戒也是虚假的。很多人都已经受菩萨戒了,但是我们好好观察自己的相续,在相续中有没有菩提心?若是连愿菩提心和行菩..

不管是修净宗的,修禅宗的,还是修密宗的,首先都要发菩提心。不发菩提心,不能修持大乘佛法;不修持大乘佛法,就不能往生,不能成佛。发菩提心,一定要有具足的条件,否则..

佛讲人有三种根基:下等根基、中等根基、上等根基。我们学佛修行的时候,法门不是很主要,主要的是自己的根基在哪里?八万四千法门都是平等的,我们不能说这个法殊胜,那个..

问:我们修行有成就了,开悟、证悟了,那个时候还会起烦恼吗?还有习气吗?达真堪布答:不是证悟以后就没有烦恼、没有习气了。一地以上、八地以下的菩萨也会生起烦恼,但是..

皈依了,才是入佛门。有的人没走这个形式,表面上没有皈依,但是心皈依了;有的人表面上走形式了、皈依了,但是心里没有皈依。不是谁都能皈依佛门的,它是有条件的;具备条..

菩提心分为两种:胜义菩提心和世俗菩提心。胜义菩提心是一地以上菩萨的发心。世俗菩提心是一地以下的、处在资粮道和加行道的修行者的发心。世俗菩提心包括两个内容:发自内..

问:做课的时候,脑海里忽然呈现出一些妄想、烦恼。如何才能控制住呢?达真堪布答:强行去控制这些妄想、烦恼是很难的。其实也不用去控制。这些妄想、烦恼出现的时候,你就..

我们都有如来智慧德相,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因为有业障、烦恼障、所知障、习气障等很多罪障,所以我们没有成佛。第一、业障。主要是由我们的身口意造下的。业障分性..

问:为什么修行过程中烦恼习气会更猛烈呢?在日常观修中,如果修得比较精进,有时候会发现烦恼习气会变得更猛烈。这是正常的现象吗?达真堪布答:没事,自己能够觉察到,这..

问:如何将烦恼转为菩提?达真堪布答:真正修大圆满正行的时候,是不怕烦恼,不怕妄念的。念头一起来,看它的本性。烦恼也好,妄念也好,它本身也是空性,也是缘起性空。起..

每个人都不愿意感受痛苦。若是真心想摆脱所有的痛苦,想获得永恒的安乐,就要修自他交换菩提心。众生遭受痛苦的时候,愿将这种痛苦拿到自己的身上;自己获得幸福安乐的时候..

菩提心有两种,一种是胜义谛菩提心,一种是世俗谛菩提心。胜义谛菩提心就是无我、空性的智慧,这是一地以上的菩萨才有的发心。一地以下,在资粮道和加行道,只有世俗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一讲戒律就害怕,我做不到怎么办?因而不敢受戒,甚至不敢学佛。其实无论你是否受戒,只要造了恶业就要感受恶报,后果是一样的。比如,杀生了就要感受下地狱的恶..

做任何功德,都应该有前行发心殊胜。要发什么样的心呢?要发菩提心。如果没有发菩提心,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无法成为菩提果的因。菩提心分很多种,有胜义菩提心,也有世俗菩提..

在同修道友中普遍存在这种现象:我遇到对境、遇到事情的时候就不行,自己也很懊恼,很失望。那当然了,你连闻慧都没有,怎么能降伏烦恼,怎么能在对境中如如不动呢?闻慧圆..

什么是恶语?无论所说的是何种话,无论是好听的还是难听的,只要让对方生起烦恼,让对方反感了,就是恶语。所以说话要把握分寸。虽然你说的话没有不悦耳的,但让对方起烦恼..

如果你真有修行,真有智慧的话,所作所为都是修行的方法、修持的过程。人都不听,还说:我的早课还没有做呢,连饭都不吃,就进入佛堂开始念,心里都是妄念,想这想那,嘴里..

对佛法,我们在词句上懂的很多,但是没有拿来对治烦恼、对治习气。我们给别人讲的时候,都是滔滔不绝,出口成章,但是烦恼依旧,习气依旧,甚至贪心、嗔恨心、傲慢心、嫉妒..

我们行持菩萨道的时候,要全力以赴让众生生欢喜心,让众生快乐。但是众生有各种各样的根基和意乐,有时候难免生烦恼,甚至要来伤害我们。伟大的佛陀在世的时候,尽管功德圆..

发了菩提心以后,如果想真正地利益众生,身口意三门必须要保持清净。若是身口意三门不清净,尤其是心里不清净,有贪心、嗔恨心、自私自利,这样很难利益他人。比如说,虽然..

我们经常因为受到环境的影响而生气。曾经有人告诉我,有一次当他正在气头上时,因为忽然想起我说过的两句话: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心中怒火立刻就像被清凉的甘霖浇..

我们学佛,就是要学佛的智慧,清楚辨知烦恼的缘起,面对它、接受它、处理它、放下下。我们所处的世界,都是自己所体验的世界,未必别人也有相同的体验。所以,公说公有理,..

有一次我去爬山,遇见有人带著一只狗,狗看到我这个老和尚,也许是陌生吧,就对著我猛吠,一面虚张声势,一面又害怕地往后退,身体不停颤抖,因为它不曾见过身著僧服的出家..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