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根源的名言

明白了“缘起性空”的智慧,我们就能够接受苦而远离苦,而离苦本身就是乐。以佛的智慧来看世间,无论是我们的生命或是外在的环境,包括心理、精神、物质、自然等一切现象,..

所以,我们把《弟子规》、《感应篇》,古圣先贤的教诲,中国古老的传统所教导我们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我们都把它看作是基本的戒律,要做到,决定不能违犯。你要是真正做..

今生富贵是由于过去生中布施功德世俗人得富贵的,是过去生中布施的功德来的,今生享受福报,若没有无常的磨难,种种的挫折来刺激,便会沉迷下去,不知醒悟。如果不知再以福..

《论语》中有“君子使物,不为物使”,这句话说的是我们不要被“物”所奴役,君子使用万物,而不被外物支配,这听上去似乎不难,但其实想想又是另一回事,当你抛下自我,一..

法性恒常不变(资料图)法中有个使用频率很高的术语,称做“法性”。一切事物都有现象和性质两个方面,现象简称“相”、“法相”,性质简称“性”、“法性”。事物种类繁多,..

五种气最好别生退休后,为了排解寂寞,许多老人每天都乐意到小区花园找朋友扎堆打牌,虽说不输房不输地,但玩起来那争强好胜的劲儿,常常因为出错一张牌或多说一句话,就争..

不瞒大家说,我第一次知道有“轮回”这回事时还是蛮高兴的,因为,我觉得人生有希望了。这一辈子想做但没有做到的事情,可以在下一期的生命里或者下下期的生命中完成,总之..

现在大多数人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围绕着赚钱、享乐而展开的。要知道:吃苦就是吃苦,享福就是消福。一个人的福报好比银行的存款,如果只取不存,就会有透支的时候。如果不培..

又又又发脾气了,这么暴躁地大喊大叫,本能地不让别人占一点上风,歇息底里,一气呵成,心里却有说不出的郁闷,我到底为什么这样爱生气?前几天跟母亲生气,今天又揍了女儿..

印光大师法相(资料图)在《法灭尽经》上说:“末法时代,《楞严经》先灭。其余经典,逐渐而灭。”如果楞严经不灭,正法时代就现前。由此可见《楞严经》之重要性。《楞严经》..

当人现有的福分超过所能承受的福分时,一点小事也会镇不住,也就是会产生抑郁、自杀、忧愁、斗诤、烦躁、悲伤、绝望、怨恨、指责等情绪。某段时间没有福报,即使拥有很多很..

何谓地藏菩萨?这位菩萨,犹如大地,含藏万物。一切万物,得地而生,依地而长。无论那种有情和无情的众生,都不能离开大地而生存。由此可知,我们一呼一吸、一举一动、一言..

这个世间万物怎么来就怎么去,不管是一个王朝,还是钱财,还是感情婚姻,都逃不出这个规律。皇帝有如此的福报,都逃不出这个规律。那凡夫更是如此。佛教要讲柔和,同时要忍..

印光大师,一生极力提倡因果教育,是有道理的。正如清初名士周安士先生所说的:「人人信因果,天下大治之道也,人人不信因果,天下大乱之道也」。这段话,将天下治乱的根源..

“彼此关怀”是众生生存的法则对于人类和其他动物而言,爱是社会的基础。当我们还在母亲子宫里的时候,母亲精神心智的稳定平静,对于未出世婴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婴孩出生..

人生不幸的来源(资料图)在生活中,有人会常问,为什么老是学习工作不顺利,常遇小人,婚姻恋爱感情挫折重重,贫困撩倒倒,疾病缠身,事事不顺,长相也越来越丑,没自信了,..

一、身心的健康。身心健康是快乐最重要的条件,西谚云:健康生快乐,快乐生健康。试想,你的身体四大不调,卧病在床,或者你的心中三毒炽盛,障门大开,起惑造业,能快乐吗..

问:佛法认为万事万物都是因缘而生,那幸福快乐的因缘是什么呢?如何得到这种因缘?索达吉堪布:《心地观经》云:“诸法无不因缘成,若无因缘无诸法……无因无果大邪见,不知..

我们讲慈悲,有三种慈: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众生缘慈,即慈心不杀,保护生物多样的完整性,不去杀害其它的众生。现在由于人类贪求口腹之乐,不知杀害了多少飞禽走兽..

我们讲慈悲,有三种慈:众生缘慈、法缘慈和无缘慈。众生缘慈,即慈心不杀,保护生物多样的完整性,不去杀害其它的众生。现在由于人类贪求口腹之乐,不知杀害了多少飞禽走兽..

大家都害怕贫穷,其实浪费比贫穷更可怕。贫困不会造成多大的灾难,但浪费就会造成灾难。八零年后,我发现中国人的浪费,实在很严重,尤其是粮食,肉类的浪费。现在粮食很便..

学会尊重生命,才能拔除痛苦的根源编者按:听一位师兄讲起,孩子在学校里看见一只小刺猬往生了,便把它埋了还帮它超度(念了嗡玛尼呗美吽)。老师看见了,便有了下面的对话,..

第四个问题谈一下净土文化与生态平衡。为什么我们要谈这个?因为这是目前整个社会面临的非常严峻的问题。这个问题的产生,始作俑者是西方国家,这跟他们的文化、思维方式、..

呐喊面对如许多的苦难、不安,如何才能化烦恼为菩提?为什么物质生活越来越发达,而当下多数人却越来越烦恼?物质生活真是烦恼的根源吗?佛陀早就告诉过我们:诸受是苦。两千..

有名的东园鹿子母讲堂的捐赠者毘舍佉,因为孙女苏达坦不幸逝世而十分难过,就前去向佛陀叙说她的悲痛之情。佛陀安慰她:“毘舍佉,你看看舍卫城里一天有多少人去世?如果他..

【经典原文】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楞严经》【经文解释】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人、阿修罗是三..

虚云老和尚法像【经典原文】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楞严经》【经文解释】凡在三界之内,都要六道轮回。六道之中分三善道、三恶道。天、..

老一辈的就很惜福,不要说老一辈的修行人,就是老一辈的俗人,他也很惜福的,用的东西很节约。现在的人就很浪费,都喜欢用一次性的,显得自己很大方、很有钱,很奢侈。你跟..

即使你目前没有办法做到珍惜他人超过珍惜自己的程度,至少要开始明白,忽视他们是不对的。我们有人的身体与人的判断力,如果只用在自私的目的上而不是为了他人,那么我们与..

惜福老一辈的就很惜福,不要说老一辈的修行人,就是老一辈的俗人,他也很惜福的,用的东西很节约。现在的人就很浪费,都喜欢用一次性的,显得自己很大方、很有钱,很奢侈。..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