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里会是比较殊胜的境界

缘影心就是指的第六意识,能够缘种种影像。缘就是靠六根去攀缘,眼睛能够看,耳朵能够听,鼻子能够嗅,舌头能够尝,等等六种感觉。但是无论外面的境界,还是你的感知能力..

恭录:净土大经科注(第五回)(第五集)

万事万物各有因缘,互相资助,一体不能分开;因缘又是变化的,因果相续,法法相资。对万事万物作如此观察,就叫如幻三昧。 《金刚经》讲:“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问:如果梦中出现乌云、狂风,从前方冲击过来,从上空而过,众人惊慌,而心中知道地震前兆,此梦何意? 大安法师答:这个梦里的境界,是多方面的因素所构成的。或者是我们..

《金刚经》讲,一个修行的人要达到三心不可得的境界。三心者,过去心、现在心、未来心。这三种心都是人们妄想中的影子。我们坐在禅堂里可以观察一下,一支香下来,我们内心..

问:如何能达到妄念减轻的境界?大安法师答:你首先要了解妄念的虚幻性,没有体性。既然没有体性的话,你就不要有减轻不减轻的想法。你不理睬它,妄念自性本空。你越理睬这..

问:趋入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的次第如何?索达吉堪布:一般来讲,除中观应成派及大圆满中部分特殊根基以外,直接修远离一切戏论的境界者恐怕是百无一成,因此按次第修学就显..

念佛人都想达到的“念佛三昧”究竟是什么境界?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

透过恭敬规矩的肢体行为,可以表露出一个人谦虚的心怀拜佛的方式并不难,可以增长我们很多的功德。顶礼前,首先将双手合掌在胸前。开始顶礼时,合掌在头顶上。头顶是身体的..

这里先讲一个虚耗的问题。修道要处理好生命,生命是这个身体,然后还要有命。所以要减少虚耗上,很多人学佛后,高谈阔论,因为佛法本来都是玄妙和高谈阔论的部分多。所以这..

一般我们很多人都讲,三教合一,儒释道到最后到一样?但是真的一样吗?其实差别很大。从哪里就可以看出来,就是华严经。有了华严经,其他宗教就不一样了。宗教在最初层次,都..

问:一般普通人有可能理解显空双运的境界吗?索达吉堪布:真正的现空双运,一切显现如同眼前的水月一般,虽然显现,但正在显现的本体即是空性,空性的同时却可以无欺显现。..

2017年莲师法会问答(6)提问:为什么业障现前的瞬间,脑袋会一片空白,感觉身体和思维都不受控制,事后什么都想不起来了,就是很多人形容的眼前一黑,醒来已经在医院了,什..

一切诸佛如来、法身大士应化在十法界,为一切众生现身说法,说的是什么法?只以此光宣妙法,宣是宣说,这个光是真实之际之光、真实智慧之光、真实之利之光。我这样念法大家..

问:前世不具缘分,中观境界今生则很难生起,反之亦然,是吗?索达吉堪布:其实与即生潜心研究也应该有关系,宗喀巴大师传记中说:从16岁开始学习和研讨中观,40岁时做了一..

上师时时安住在佛的密意中,悲智双运。在显现上,为了随顺众生,言谈举止和一般人没有不同,但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众生。他以善巧解决弟子的疑惑,还要忍耐弟子的不逊与烦..

人和人不一样,烦恼习气也不一样。有的贪心重,有的嗔恨心重,有的嫉妒心重,有的傲慢心重,有的特别懒惰,有的特别爱计较,世人皆有各种各样的烦恼习气和毛病缺点。反观自..

一信徒问师:师父,请问,如何是开悟的境界?师答:我们修行而开悟,就是为了得知生命的本质和宇宙的真相,从而逃开自己给自己设置的罗网,让心灵在实相的天地里自由飞翔,..

我们所修的密宗其中殊胜的仪轨,都包含二利的修法:自利利他。比如我们观想本尊,先观种子字,观种子字时,发光做二利,种子字变成了本尊,本尊的心间发光再做二利,所以称..

一信徒问师:师父,我随着一位师父学习禅修好长时间了,从起初的不懂到现在,上座后有一些殊胜的境界,这是不是就证明我的修行在逐渐进步呢?师答:阿弥陀佛,随喜您精进修..

行布施得大功德(资料图)你想要成佛,那你首先就要发心做菩萨,你要做菩萨,就应该像菩萨一样不执着于六尘之相而行布施。我们要知道为什么要不住相布施,这在《金刚经》里面..

开悟并不等同于成佛(资料图)开悟并不是修成,更不是成道。开悟只是明“理”而已;而断烦恼、证菩提的修行才是“事”。“理可顿悟,事须渐除”。所以称开悟的禅宗大德“成佛..

现在这个社会,寿终正寝也办不到了;当然,最好是无疾而终。有几个朋友的长辈,晚上吃饭,跟儿女还在谈笑,自己一边讲,我累了,就这么一靠,走了!我的母亲一百岁走的,素..

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摄影:张新华)心即是佛,佛即是觉,此一觉性,生佛平等,无有差别。空寂而了无一物,不受一法,无可修证,灵明而具足万德。妙用恒沙,不假修证。只因众生..

很多初入佛门的信众,由于对佛教名词比较陌生的缘故,因此在阅读佛教经典时会产生一种错觉,觉得佛法离自己的生活很遥远,而实际上并非如此。佛教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资料图..

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事一心不乱就..

我们这个色身会生老病死,终有一天要丢弃,是没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舍身,利用这躯壳来修苦行,磨炼它,不要太顾惜它,以去掉对这个形相的执着。一个苦行修圆满的人,他的心..

念佛三昧可见佛念佛三昧怎么理解?在《阿弥陀经》里面会谈一心不乱,一心不乱就是念佛三昧另外一个表达。一心不乱,诸多的注经家又分为事一心不乱和理一心不乱。蕅益大师说..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