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要靠见闻觉知,你要靠见去缘佛像,要靠闻的功能去听音声,听梵呗,听佛说法,乃至于第六意识的了知,我们依止见闻嗅尝觉知,来修学一切的法门。那我们的目的干什么呢?..

此菩提心,诸善中王,必有因缘,方得发起。省庵大师《劝发菩提心文》首先是赞叹这个菩提心诸善中王。这句话大家要把握,对菩提心的殷重感一定要上来。为什么我们要发这个菩..

在净土法门如何发菩提心?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里面,有这么一段话,让我们觉得发菩提心有一个下手之处,而且比较方便。他次第地表述:此无上菩提心,即是愿作佛心。修净..

次观众生世间清净。此门中分为二别:一者观察阿弥陀如来庄严功德,二者观察彼诸菩萨庄严功德。观察如来庄严功德中有八种,至文当目。问曰:有论师泛解众生名义,以其轮转三..

修行功夫是在日常生活中一点一滴地累积的。像大家现在一起吃饭,有人吃得快,有人吃得慢,吃得快的人,吃完之后就静下心来,提起话头继续参,不让心思放逸。因此在等别人吃..

舍卫城中有一家缙绅望族,某一年他们家产下一个婴儿,长得非常可爱,特别的是,他一出生手掌中就各握著一枚金币。他的父母看了,认为是吉祥的征兆,非常高兴的把那两枚金币..

问:顶礼法师,净土法门是大乘佛法,印祖在开示中反复强调发菩提心的重要性。可是又有人说:我们念佛就是发大菩提心,无需头上安头再去发什么菩提心。所以教内很多人说学净..

佛陀在舍卫国时,国土东南有海,海中突起一地,遍地尽是香花茂林,环境清幽雅致。当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女,虽然精勤修道,却不知有佛陀这位圣人。一日,她们聚在一起,相互告..

他发了菩提心以后做些什么事呢?出家修道。所以他就放弃了王位,就做一个出家的沙门,他的法号叫作法藏。在古时候,出家的名号跟在家名号是一样的,他在家叫法藏,出家也叫..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分。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白叟。这位白叟一见到佛陀,就情不自禁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曩昔,想抱住佛陀。..

有一个人,正在家里折磨砂糖,那时来了一个富人,他想趋奉那财主,请财主吃一杯糖浆,就舀了一些砂糖汁到小锅里,加了一些水,放到火上去折磨。炉子里的火很强烈,糖浆放上..

须菩提在佛陀的僧团中,修道闻法,非常热心。尤其是四处十六会的般若法会,须菩提如不去其它的当地教化,从不缺席。有一次,佛陀在祇园精舍准备讲说《金刚般若》的时分,千..

昔日,佛陀在舍卫国弘法时,有五百位婆罗门因无法忍受大眾对佛陀的敬重,所以经常挑剔佛陀平时的一言一行,想要藉机毁谤世尊的圣誉。而佛陀是一位才智满意的圣者,知道这群..

一日禅: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世间上有很多烦恼都是自找的,所谓“杞人忧天”,乃至担心“世界末日”等,烦恼了半天,却什么事也没发生。也有人因为小事看不开,钻牛角尖,自..

一日禅:心存美好则无烦恼事心存美好,则无可恼之事;心存善良,则无可恨之人;心若简单,世间纷扰皆成空。做好人,身正心安魂梦稳;行善事,天知地鉴鬼神钦。你若不疑,人..

一日禅:世上无烦恼庸人自扰之其实生活中本没有那么多烦恼,一切只不过是庸人自扰。只要我们稍微停下脚步,就可以更好地珍惜生命本原的美丽,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

一日禅:行善即是菩萨南怀瑾常说,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讲规规矩炬做人,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讲解脱的。举这些例子,你说菩萨在哪里?不一定在庙子,不一..

一日禅:放下烦恼眼前都是美景师父问徒弟:“你抬头看到什么?”徒弟说:“天空。”师父说:“天空很大,但我可以用一只手遮住整个天空。”于是师父用手掌遮住了徒弟的双眼..

一日禅:内修与外弘都应当为菩提道内修自解脱的道念成就了生死,利他一定要学大乘。平等看待佛法的内涵是以度众生行菩萨道为要,内修自解脱也是为行菩萨道,内修与外弘都应..

一日禅:人生无常,心安即是归处。心若计较,处处都有怨言;心若放宽,时时都是春天。世间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能对你百依百顺的人,能让你如愿以偿的事都很少。你若非要计较..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分。有一次,佛陀在去祇陀园的路上遇到一位婆罗门白叟。这位白叟一见到佛陀,就不由自主地喊:「我的儿子,我的儿子!」还朝着佛陀扑曩昔,想抱住佛陀。..

一日禅:人的烦恼就12个字人的烦恼就12个字——放不下,想不开,看不透,忘不了。我们之所以会心累,是因为常常徘徊在坚持和放弃之间,举棋不定。我们之所以会困惑,是因为..

一日禅:超越好坏,找到烦恼中的那扇门。生命总是祸福相依,没有绝对的坏,好与不好之间,全在于我们是否保持生命能量全局地觉察,看到任何发生有助于我们的那一面,并且善..

一日禅:烦恼就是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烦恼就是一阵风,来无影,去无踪。如果,一定要追寻人生到底是错在哪里,往自己的内心去寻找。烦恼来自哪里?来自心有障碍,心有粘着..

一日禅: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烦恼重更应该学佛佛法就是对治烦恼的,烦恼重更应该学佛。若是你没有烦恼、习气,不造恶业,你就不用进入佛门,也不用修持佛法了。正是因为你..

一日禅:人生的幸福和烦恼是等量的人生的幸福和烦恼是等量的,就看你如何感受。就像在沙漠里发现的半瓶水,如果你说:“太好了,还有半瓶水。”你感受到的是幸福。如果你说..

净饭大王又在太子的宫中,添加更多的财宝、佳人,他想用这些来不分昼夜地娱乐太子的心,可是,太子对这些一点眷恋的心境都没有,天天他都为老病死而忧患而烦恼!他如同是锐..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