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的彼方未来篇

什么才是佛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人间上的人总是在“有”上求,有车、有子、有钱、有名等,其实“有”仍是有限、有量、有穷、有尽。佛法教咱们从别的一个“无”上去思考,你“无..

佛教修行者要达到的境界:《五眼六通》释教的五眼六通:五眼者,一肉眼,持戒清净。二天眼,能别离小乘。三慧眼,能别离二乘。四高眼,能别离大乘。五佛眼,能别离最上乘。..

把凌乱的回忆绕成线团,放入内心深处的小盒子里,整理好行囊,开始新的生活。不是每个人都能在我的回忆里占据一席之地,也不是说想忘了谁就能忘了谁。但我却可以选择刻意不..

知足、知止,是中国哲学中独有的一种智慧,最早见于老子的《道德经》:“知足不辱,知止不殆”。这就是说,人的祸患多源于自身永不知足的贪婪本性,因此,圣人不仅要有优秀..

工夫的程式大概有三种:第一极生,第二极熟,第三非凡、非圣。这三个题目,把你们用功的程式,一概包尽;任你工夫用到甚么样,不出此三种。极生的工夫,大家都可见到:念佛..

济公和尚说:“一生都是修来的,求什么?今日不知明日事,愁什么?得便宜处失便宜,贪什么?食过三寸成何物,馋什么?死后一文带不去,悭什么?举头三尺有神明,欺什么?荣..

用功时,地、水、火、风,都可以入定,可以入空定,又可以入非非想定。在定中不要执着境界,不要生起无明烦恼,否则,障碍开悟的良机。现在我讲个公案,来作为借镜。从前有..

有这么一个例子,也是《安士全书》里面的,在《万善先资》里面,有一个这样的例子。河北有一个儿童,小孩,他喜欢鸟窠,鸟窠在那里,鸟在哪儿孵卵,他就常常爬上去,去拿那..

真的要修行,一定要做到随遇而安。古人讲,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出门要面对许多未知。现在人出门,大包小包,都要先提前订好一切才出门,行李太多了,人生就被行李所累..

1、认清身份厘定目标在座的大多都是在家佛教徒,对信仰佛教的人来讲,做一位有境界的修行人,是大家的共同目标。其实,人不管做什么事情,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该有目标。不但人的..

一,心灵的最高境界是敬畏之心。如同信仰和宗教,那份虔诚任风摧浪移不可动摇。商家讲求诚信,朋友讲求诚心,情人讲求诚意,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世风而下,这些本理的东西..

修行就是心灵的跋山涉水,每个人都应该时时省察自己所处的境界,立志,发愿,精进,解脱。宋代青原行思禅师说,参禅有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悟渐深,..

上面所说关于涅槃的道理属于灭谛,现在你提的如何达到涅槃的境界的问题属于道谛。道谛以涅槃为目的,以生死根本的烦恼为消灭物件,以戒(Sila)、定(Samadhi)、慧(prajna)三..

事情来了,我们用心去感知、观照,清净地去做好,把所有的事,前因后果交待得清清楚楚,把事情做得圆圆满满的。做完了以后呢,就像云一样飞走了,飞到哪里去了呢?不知哪里..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不仅要身体健康,更重要的是心理健康。如果说一个人心理不健康,最好不要学佛,尤其是不要学静坐。如果我们以后遇到心理不健康的人想要学佛的话,可以教..

在佛教中,往生是指人死后,精神前往极乐世界达到另外一层生的境界的说法,实际上一般就是指已经故去的人(生前行善、善终后才能称往生)。在佛教中,通常认为人死后,精神..

1、万法皆心。这与观心法之三——“观看显相与心是一或异”有某种程度的关联。练习观心法之三时,刚开始会确知内显相(内心经验)不外乎是心,最后会怔悟连外法相(外境)..

能遵循因果规律,努力放下自己,全心成就别人的人,才是与世无争的人。事实上,你的问题,恰好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而已。别不承认,修行和放下是一种积极的东西,它不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

△我们平常做不了主,就是心随境转,比如说看六根对着六尘,一直根尘勾结,随着境转了。那你开始用功的时候要根尘脱落,就是你的眼睛不能随色尘转,耳朵不能随声尘转。△根..

一提到改造命运,我经常会想到一个词——“浴火重生”,“重生”虽然让人向往,但却必须经过“浴火”的痛苦。改造命运,好象有不少人都要经历“假相信”“不相信”“真相信..

“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兔子是不长角的,长角的兔子是怪物,马戏团里才有,意思是说这个修行人,你在人间修行可以悟道可以修道,但不能违背..

我问佛:人生为何那么多不如意?佛说:缘起缘落,缘生缘灭,万象皆为心造。不如意的不是人生,是你的心。我问佛:为何有那么多的放不下?佛说:不是放不下,只是因缘未到。..

我们看怎么去忍?佛教讲,力忍、生忍、缘忍、空忍、慈忍,忍辱的五重境界。当然随着你的福报跟智慧的增长,有不同的忍辱的方法。第一种,生忍。什么叫生忍?就是完全强忍下..

忏罪,我们每位道友,包括我也是这样的认识,因为佛的教导——“假使经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一作百千劫,在你没有成道之前,业报是不亡的。成了道..

汝既知念佛之益,当从此加勉,自可得其一心。然念佛一法,注重在信愿行三法。只知念而不生信发愿,纵得一心,也未必得往生。果具真信切愿,虽未到一心不乱,亦可仗佛慈力往..

居家八法是针对在家人求得现实和未来安乐的八种修行,即方便具足、守护具足、善知识具足、正命具足、信具足、戒具足、施具足和慧具足。如果按照居家八法修行,不但得今世的..

问:作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凡夫,想要获得修行境界利益众生,有什么窍诀?答:境界不是无缘无故就产生的,必须要下一定功夫。不管你有智慧、没智慧,只要肯下功夫的话,有一分..

问:人是怎样往生的?圣空法师答:他问人是怎样往生的,大家说人是怎样往生的,有谁知道?问你们,你们来到横山寺是怎么来的,活着来的还是死了来的?(众答:活着来的!)..

【经典原文】若常信奉清净僧,则得信心不退转。若得信心不退转,彼人信力无能动。——《华严经》【经文解释】“若常信奉清净僧“:清净僧,就是没有妄想的僧;没有欲心的僧..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