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向的功德和利益

人的终身,总要经历男女情感上的聚散聚散。特别是当我们年轻的时分,常常为了男女情感烦恼或者牵扯不清,为此反目甚或杀人的事情也屡见不鲜。佛家认为,男女之间的姻缘也是..

我执它的引起就是五蕴:色受想行识。这个我执的情况有两种:一个是即蕴即我,一个是离蕴即我。即蕴就是就着五蕴,把五蕴当自我。比方说有些人是执著色身为我,可是你色身病..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重。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重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

曾经,目犍连尊者生天看到一个皇宫,亮的,那个天女美的不得了。目犍连想说,这个天女上辈子做了什么大功德,我来问问她。结果目犍连尊者问她:这位庄严美丽的天女你上辈子..

利益的冲突就像一块试金石,往往能映射出人品的真实形态。谁都有私心,谁都渴望得到最大利益,这是人之常情。但在利益面前还能不红脸、不红眼,保持做人的品德,维护道德的..

次观安乐国诸大菩萨四种庄严功德成就。问曰:观如来庄严功德,何所阙少,复须观菩萨功德耶?答曰:如有明君,则有贤臣,尧舜之称无为,是其比也。若使但有如来法王,而无大..

诚拙禅师在圆觉寺弘法时,法缘非常兴盛。每次讲经时,听讲的人都挤得水泄不通。于是,信徒中有人提议,建一座比较宽敞的讲堂。其中,有一位信徒用袋子装了50两黄金,送到寺..

再有人就根据这个又提问了。这问题是:只要闻信阿弥陀佛的名号,能得诸佛护念,前面讲闻这个经能得护念,第二层次是这个闻信名号得护念,那么这两者同时具足得护念是没有关..

我们日常生活的空观跟假观,都是培养第二念。第一念落入相状、因缘,正常。生死凡夫谁没有个感情呢?因此第一念不怪你,但是你第二念启动以后,真能破妄。你告诉自己,我本..

我们先讲个故事,在藏经中,有一个印度人,捡了一朵花,花是金黄色的,很庄严。他想先插到他脑壳上庄严一下,后来一想这个脑壳是无常的,他要是死了,狗吃了,狐狸吃了,其..

你思惟死亡的时候,除了佛法的功德以外,其余的都带不走,其余的对你都没有帮助。就是说当死亡到来的时候,我们所有的福报都被死亡所破坏,万般带不去,只有业随身。这个时..

你必须把你净土的功德跟佛号连结在一起!诸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吗?把你未来的功德,跟佛号连在一起。你希望你来生没有病痛,你要发这个愿:我希望到极乐世界没有病痛。为什..

问:请益法师。如何护法才如理如法,才能有无量的功德?宏海法师答:护持三宝,要从信仰的建立开始。首先,你要认定佛法僧在世间确实就是宝。你要知道,佛他是无所不知、无..

越是穷贫的人,往往大多是生活能力较差,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人都想身体健康,自立能力强。但,由于过去生业力深重,不能如是。有一位好心的女士,在办..

诵经,有三个重点(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第一个,你读诵的经典必须是佛陀、或者是法身菩萨的法语。因为佛菩萨的法语,它是一个圣境界,所以他讲出的话,他里面..

佛法传到中国来,唐、宋大兴的时期,多少文人、伟人在宗门下这个法门上得到了大的利益。到明朝时期就出现了一千七百公案。宗门下这一法是直接了透、最上乘的法。如果你过去..

有一个小和尚,每天在庙里潜心研究佛经,参禅打坐。十年后他感到自己慧根已生,已有佛心。有一天方丈突然召集全寺上下,宣布要挑选有慧根的小和尚接任方丈一职。从此小和尚..

阿难!是修行人,若不断淫及与杀生,出三界者,无有是处!就是你有志于要出离三界,杀生跟淫欲这两个是最严重的,这当中又以淫欲最为根本。从生死轮回来说,淫欲最为根本,..

回向有三种。回己向他,把自己修行的功德回向给其他的众生;第二是回因向果,将因地当中的修行回向一种最终的目标;回事向理,把事相上的福德回向实际理地。这三种回向《华..

从前有个小和尚和师傅在外面出行诵经,在途中的路上看到了一只翅膀有伤的小鸟,小和尚很快就把这个小鸟捧了起来带回了自己的屋内,在自己的精心照料和培养下,一个月的时间..

时下流行随喜一词,很多学佛人嘴上有事没事总喜欢挂著「随喜二字。别人供养三宝、放生,他随喜;别人加薪升职,他随喜;别人出门捡钱,他也随喜。以至于随喜成了口头禅,就..

这些未来和现在众生在他所住的地方,在南方清洁之地南方是指光明的地方。地藏菩萨常常是在黑暗的地狱,南方是有光亮的地方,就是清洁地方。如果有众生作龛,作菩萨的龛室,..

当佛陀在舍卫城的时候。目犍连尊者经常去地狱、饿鬼、畜生、人间、天界等五道中观察众生所受的苦难,例如:地狱中寒、热、烧、杀的苦痛;饿鬼的饥渴、燃烧的悲苦;畜生中的互..

释迦牟尼佛在王舍城鹫峰山,在大众前,为诸天魔王、梵王、沙门、婆罗门、天、人、阿苏罗等演说妙法。佛告诉舍利子:舍利子!为何菩萨摩诃萨能深信如来具足不可思、不可议的..

诗曰:贫家夫妇悟穷因,作福无钱共卖身;喜得千金功德种,国王赞善赐璎珍。佛经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人生的富、贵、贫、贱、苦、乐,..

你看玄奘大师那么艰辛去印度取经求法,我们今天佛法送到我们的身边,我们对佛法会怎么样呢?会非常非常的怎么样,那种恭敬心、供养心生不起来,你不得不承认现在是末法,我..

有缘听闻此经者,很快就会解脱索达吉堪布仁波切在《般若摄颂讲记》中云:“劝大家:每天要把《般若摄颂》带在身上,放在包里……我给你们一个最容易的方法,只要有正知正念..

我们先解释普跟贤这两个字。因为名以召德,一个菩萨的名号往往是诠释他的功德。这个菩萨,他的内心有两个功德:第一个,体性周遍曰普。他成就了清净心。清净心清净本然、周..

汉人能在孩童时代信仰佛教是极为少数,藏人却从小信佛。我很羡慕小时候学佛的人,长大以后对佛法有正知正见。比如父母是佛教徒,孩子长大也会信仰佛教。童真的心中有佛,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