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净洹问我:学佛至今你有什么变化吗?细细思惟,这一年半来,学佛、持戒带给我不少变化。其一,因为持不杀生戒,现在去菜场,活禽水产那边看都不看。以前却无感,买就..

持戒者容易往生是远离诸染故。 持戒对于我们居士来说至少要持五戒,有六斋日重要日子持八关斋戒,进一步自己条件提高一点,受大乘菩萨戒。那么戒是对治烦恼的,是收摄我们..

持戒与念佛的统一,一直是净土祖师倡导的宗风。慧远大师临终坚持不饮非时浆。善导大师护持戒品,纤毫不犯。心绝念于名闻利禄,从不举目而视女人。宋灵芝元照更提出生弘律范..

问:《佛说阿弥陀经》中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和至心信乐,乃至十念有冲突吗?感恩法师!宏海法师答:我们往往把经文里提到的殊胜功德,用自己的凡夫之见给它拆开,..

信众:阿弥陀佛!请问老菩萨受八关斋戒,晚上有用药食,因为糖尿病要吃一点东西,所以对着弟子讲了三声我舍戒,应睡大床,没有办法睡硬床,请问师父这样是算受八关斋戒还是..

净土宗祖师们传承的第三个特点就是注重戒律!念佛求生一法虽然仰靠阿弥陀佛的愿力,但是中国净土宗祖师,在这样的修行背景上,跟宗门教下融合的一点,还是在戒律方面。宗门..

以何种态度持戒更圆融?居士: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吗?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

一信徒问师:师父,我们去寺院拜佛可不可以化妆呢?师答:在大乘佛法里,尤其是金刚乘里讲,我们的心是一尊佛,是最究竟、最圆满的佛;我们的身体是一座坛城,是最究竟、最圆..

“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又说:“万丈高楼从地起,菩提涅盘戒为基”。“佛灭度後,以戒为师。”佛教徒的本份,可以用两个字来代表,那就是“持戒”。一般人对..

蓬生麻中,不扶而直虽然,在究竟法界体性上,无有轮回与涅槃的分别。但是,在未圆满成就之前,初学者应当要发出离心,为自己乃至一切众生脱离轮回而精进。要想出脱轮回的樊..

B.持戒波罗密如果一个人缺乏戒律而无法自利,那么想要去利他是可笑的,因此,不留恋轮回地持戒,乃是菩萨的修行。戒律是一切佛法修行的基础。它提供了一个基础;在这个基础..

受持戒律后应该更加清净——轻松、自在、快乐。然而我们受持戒律后却不轻松、不自在、不快乐了,原因就是缺乏智慧。佛法所讲的戒律是活的,有智慧的支撑,戒律才能活起来。..

在较深刻的层面上,戒定慧一体无二。清净持戒,便是定,便是慧。定,便在戒中,在慧中。无漏智慧显发出来,便无时无地不在戒、定。开发智慧,首先需要定,一步一步清除掉内..

可以依止的上师,必须具备以下这些功德:(1)身心清净:没有违犯外别解脱戒、内菩萨戒、密乘三昧耶戒。(2)广闻博学:通达经续论典,博学多闻。(3)具大悲心:对待一切众生,..

宣说金刚乘教法的上师,除了具备具德上师的基本功德,还要具足密续中所说金刚上师的功德:(1)成熟相续:获得不间断成熟的灌顶。(2)持守净戒:没有违犯灌顶时的誓言戒律和其..

问:供养上师三宝时,有哪些问题需要特别注意?索达吉堪布:供养时,心要清净。像前面供曼茶罗时所说,有能力的,应该将自己实际拥有的财富,以正规、如法、清净的方式摆放..

----衍慈法师《佛遗教经与现代生活》第一讲提要、科判、经题、译者科判(续)(二)修行纲要:讲的是都摄六根。六根是眼、耳、鼻、舌、身、意。前五根对着五尘之色、声、香、味..

我知道如何化解全球危机,因此从实际的层面着手比较恰当。今日的全球危机除了天灾之外,也包括诸如波士尼亚战乱等各种人祸。从每天的电视新闻报导上,我们目睹无数无辜的生..

一信徒问师:师父,有人讲修行是修心,只要心好就行了,不必受持什么戒律清规,师父,这样的说法对吗?师答:对啥啊对!现在总有一帮“大修行人”喜欢讲经说法,聚众讲课。说..

“嗡啊吽”这三个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总说,可以代表诸佛清净的身口意。“嗡啊吽”这三个字的功德非常大。如果总说,可以代表诸佛清净的身口意。“嗡”代表身,“啊”代表..

问:念佛人为什么不可以自杀求往生?答:若厌世心切者,不如竭诚尽敬,专志念佛,求佛垂慈,早来接引。以自杀求往生不仅不能往生,反而成枉死鬼矣。念佛之人,不复作生死业..

拜佛对身心都有哪些好处?为什么拜佛时要轻微低头?佛法:拜佛不是向外追求,而是自心开发,故俯首返观。我们的佛性,本具一切光明、智慧和福报,但被贪、嗔、痴、慢、疑等乌..

智慧从持戒当中来的在我们佛教中戒律多,请问佛教中戒律多,是爱我们还是害我们啊?爱我们!你出去驾车要不要系安全带啊?要的。你说警察来罚款,这个警察真可恶。警察是督促..

《感应篇》我们学习到:“算减则贫耗,多逢忧患。人皆恶之,刑祸随之,吉庆避之,恶星灾之。”我们提到“算减”,犯身口意三业,就是造作十恶业,会减损自己的福报跟寿命。..

戒律是活的不是死的,因为戒律不能远离智慧,若是离开了智慧,戒学就不能圆满。持戒不难,但是有些人不明白,虽然受持了戒律,但是由于没有智慧的摄持,戒律就变成了死板、..

1.佛说:世间和出世间的恩德有四种:第一种就是父母恩,第二种是众生恩,第三种是国王恩,第四种是三宝恩,这四种恩,每个众生都承受等量。2.佛说:母亲对我的恩,我用一劫..

省庵大师德相网络图清代彭际清所撰《省庵法师遗书》叙中评论说:“师生当像季之余,因瞻舍利,顿发大心。其生平行在《梵网》,志在西方。发而为言,披肝露胆,一片血诚。救..

法华第二段,持戒清洁,如净明珠。我们依止善知识以后,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守持戒律。对戒律的误会有些不懂戒律的人往往很害怕戒律,认为戒律对自己有很大的束缚,让我们一..

往生西方净土的条件,在显宗里讲是“四因”,在密宗里讲是“三想”,这些条件具备了就能往生。显宗里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四因。第一个是明观福田。时时处处观想西方极乐世..

----摘自衍慈法师《佛说四十二章经的智慧》《僧伽律》有如下记载:佛在世时,波罗奈国有两位比丘,相约到舍卫城,见佛陀,礼佛足。途中口渴,甲比丘看见前面有一井,马上跑..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