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藏法门六部曲

地藏有「堪」和「住」的意思,「堪」就是可以、能够;「住」就是安定、安稳。地,可以解释为住处,也可以视为如同母亲怀胎的胎藏、孕育众生的大地一般。地能蕴藏万物,让众..

俗话说养兵千日,用兵一时,闻思佛法,如果不能在当下一念得到落实,就像是远水不解近渴。手有千根线,全靠一根针,只有把针磨锐利了,线的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否则也用..

宋代圆悟克勤禅师有两句话说:“春色无高下,花枝自短长。”(《圆悟禅师语录》卷九)这两句禅语将人类的分别心形容得十分生动。春天的景致本来没有什么高下的不同,但在人类..

净土宗念佛法门简介弥陀净土信仰起源于古印度本师释迦牟尼佛经典的出处。古印度盛行有关人生是苦的基本观念,从而寄希望于脱离现实的娑婆世界,往生超越的净土世界。就已经..

佛法的修学,我们第一个目标当然是了脱生死,超越轮回,这是一个大问题,正是佛在《法华经》上所讲的「一大事因缘」。世尊在许多大乘经论上告诉我们,无论是理论或是方法,..

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为》、《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妈妈摩耶夫..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是释教中一位愿力深沉的菩萨。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逝世中,从前几度救出自..

“闻其名号,信心欢喜”,信心从哪里来?从名号里面来。我们很多人讲信愿行,都以为自己要怎样努力地去信,要至诚地发愿往生,就是所谓“真信切愿”。“真信切愿”从哪里来..

念佛法门文珠法师讲述一、求生极乐的理由二、往生极乐的条件三、求生极乐的利益今天,我要为各位介绍念佛法门。念是心念、想念、忆念,称念,佛是佛的名号。佛的名号很多,..

问:诵《地藏经》,每天诵一部的话,在家可以吗?师父问:你问的是在家可不可以诵《地藏经》?答:对。师父答:好,请坐下吧。不但在家里可以诵啊,在公共场所你坐车都可以诵..

佛教修行中宗派的区分和法门的区分在中国释教有八大宗派:中国释教有八宗:露台宗露台宗,中国释教宗派。因开创人智顗常住浙江露台山而得名。其教义首要根据《妙法莲华经》..

“止”是止于一念,先要止于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于不乱的情况下,进行研究、剖析、知道,而不是计较、执著。也便是掌握现前的一念,于能、于所作意思惟,探究解决许许多多的..

说到开示,讲来讲去,都是剩语,因为讲不出什么新鲜的东西来。讲出来的都不是禅。禅是靠每个人自己去修行,去体验的。每个人反观自心就会知道,说出来的都不是禅;自己哪怕..

问:请问净土法门执著有相,那怎样契入中观法门、缘起性空呢?大安法师答:其实执著这个相,里面就包涵着真空。为什么?要了解净土的相,不是一般的相,称为第一义谛妙境界..

在大乘佛法的修学当中,根据所观境的不同,大致上可以分成三类的修行:第一个叫作自力的法门。这个自力法门,它的所观境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当下的现前一念心性。在观心的时候..

经论中有法门名为四护:一、命护二、力护三、心护四、正方便护。何谓命护?对于我们的果报:这个身体,应该好好保护它。实在来说,虫蚁尚且偷生,谁不知道保护自己的身体呢..

云何由念如实观察入息出息。入息就是吸气,出息就是呼气,一呼一吸,这叫正观察。出入息要数数,数故,随故,止故,观故,转故,净故,叫数。就是数息观。观数字,数随止,..

念佛法门是什么?大家要懂得,念佛法门是救度的法门,不是修行的法门,从现在开始,从今天开始,大家的观念要彻底地改变,我们很多人讲念佛都是讲修行,讲做功夫,在善导大..

恭请南无大慈大悲地藏王菩萨慈悲护持赞稽首本然净心地无尽佛藏大慈尊南方世界涌香云香雨花云及花雨宝雨宝云无数种为祥为瑞遍庄严天人问佛是何因佛言地藏菩萨至三世如来同赞..

圣号:南无地藏王菩萨念圣号功德若未来世.有善男子善女人.见地藏形象.及闻次经.乃至读诵.香华饮食.衣服珍宝.布施供养.赞叹瞻礼.得二十八种利益,一者,天龙护念;..

地藏菩萨,其内心安忍如大地,能藏伏一切诸宝法要,因为这样的缘故叫做地藏菩萨。如大地一般坚韧包容,如大地一般平和不争,如大地一般承担孕育,如大地一般洗濯污秽,如大..

入不二法门品第九尔时,维摩诘谓众菩萨言:‘诸仁者!云何菩萨入不二法门?各随所乐说之。’会中有菩萨名法自在,说言:‘诸仁者!生灭为二。法本不生,今则无灭,得此无生..

如果真的想修行,最好能先从《地藏经》开始。不要小看《地藏经》,觉得他通俗易懂,不高深。《地藏经》可以忏悔过去的恶业,如果这一关没有过,你修其他的经典,都会有许多..

地藏菩萨是佛教四大菩萨之一,与大智文殊菩萨、大悲观音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合称为四大菩萨,深受世人敬仰。地藏菩萨像大地一样,能含藏种种功德,能引生一切功德,难行苦行..

其实欺负别人、迫害别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如果真正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干这个事情,他要报偿。把因果参透了,才真正晓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佔便宜的人?没有;有没有吃亏的..

你要想开智慧,智慧从哪里开?智慧从清净心开的。你看佛法里面讲的三学,三学是总纲领、总原则,因戒生定,因定开慧,定就是清净心,心愈清净,智慧往外面透的就愈多,智慧..

现在人几乎都呈现亚健康状态,现在人的病,都是业障病。百分之百,只是你还不知道是哪个业障,或者自己不承认是那个业障。很简单,法律允许的东西,因果上不一定允许。好比..

「菩萨品曰:诸佛威仪进止,诸所施为,无非佛事」。这个範围广了,释迦牟尼佛一举一动都是佛事,都是在那裡教学,一举一动都合规矩、都合礼法。所谓是四威仪,站有站的样子..

人有得意日,必有失意时。人生最大的苦痛也许并不在于一生都一无所有,而在于得到之后的失去、拥有之后的孤寂。若是一直冷清,一直孤寂,一直潦倒,倒也不会觉得怎样痛苦,..

夫学道,非志士莫能行,然天地无亲,常付善人,虽愚夫愚妇也可行之,这就是道不远人,人自远道!道在目前,百姓日用而不知,日用者,精气神也,不知者,不知此乃延命之本,..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