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化老和尚讲比丘戒

心、境是一对,一对就是合而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阿弥陀佛也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成了阿弥陀佛,就成了极乐世界。我们看见的世界必须要认识这是假的..

身一定要受,一天饮食、起居、睡眠都叫受。吃得好、睡得舒服了,享受了,那个受,你就高兴;身体要去劳动、做苦役,那就苦了,逼迫苦了。身上苦还能忍受,心里苦忍受不了。..

今天,第二个七又下来两天了。打七期间就是在用功办道,看这个念佛是谁的话头。可是,我发现有的人心用错了,怎么用错呢?因为从开始到现在已经八、九天了,在这个上面琢磨..

记者:高旻寺素有冬参夏学的家风。庙里每年组织十二个精进禅七,每个禅七,您都亲自参与,请您给我们大概介绍一下。德林长老:我们高旻寺每年都会组织禅七,这是恒常的,永..

大略是这么三种关口:对于破本参后,就是见性,但未了事。事虽然多,眼睛已经打开,不怕多,能了一件少一件。那么,事是什么东西?你们还知道吗?譬如一桶粪摆在那里,今天..

【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佛所说的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都是因为有住分别的,无住了,当你布施时..

【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这是表般若的..

无灾无害地过这一生,平平安安,吉祥如意,这个谁都得不到。你怎么样无灾无害地过一生?得靠你的善根,你能把过去的恶业、不善的种子,把它都转变了,自然地善根增长,出离..

道心是在磨练中磨练出来的,不是天生的啊!所以有人出家还没有几年,认为自己总是不进步。不进步他不知道是怪谁,他总怪人,不进步要问你自己,你心里那些贪嗔痴慢疑的念头..

参禅靠自己,而念佛则是依靠他力。通过观想与称名阿弥陀佛或观音菩萨,就会得到他们的加持。现在流行的念佛法门就是这种依靠他力的修行方式。而参禅却完全不同,参禅的道友..

嗟兹末法,究竟不是法末,实是人末。因甚人末?盖谈禅说佛者,多讲佛学,不肯学佛,轻视佛行,不明因果,破佛律仪,故有如此现象。虚云老和尚法像(图片来源:资料图)于宣..

一、修行功夫贵恒常很多初发心的人来问:“老和尚!弟子们在灵岩山寺打佛七,日日跟着维那、悦众师父们精进用功,太好了!用得法喜充满,心里有所依赖;但回家后要怎么保持..

‘走火’是属于生理上的问题。我们知道,生命是由两大部分所组成:一种是物质,一种是精神。精神是指我们这个心,物质就是指色身。每一个人都有眼耳鼻舌身,都四肢五官,佛..

当时,我们在云居山,生活很清苦,工作劳动量很大。每天要划定很大的面积开荒,白天开不完,晚上天黑了也要再干,有时山下有东西要运上来,如果有月亮,坐完养息香及四支香..

地藏王菩萨的法过去讲的人很少,一般人以为《地藏经》是超度往生的人,有人过世了,就念念《地藏经》超度超度。如果这样去理解,就把《地藏经》划到小乘的经典了。为什么要..

佛教里面佛法是心法,你心能体会到的话,一切法都在运用当中。中国古代有多少祖师,一个字不识都成了大祖师啊!我昨天看到福建鼓山那个月刊,讲到民国初年古月禅师,虚老在..

诸法无常,无常的意义就是生灭法。变化无常,不是常义,这个缘不是常有的;因果相续,没有间断的。诸法无常,但是因果是相续的,这个相续是不是常呢?也不是常。因缘和合了..

云居山就有过这个事情。某某禅师他听说云居山真如寺道风好,就想到云居山来。那时候交通不便,得走。走到山底下,晚上就在瑶田寺挂单。晚上休息在房间打坐,护法神和他说:..

十一月初十开示(四七第四日)三学兼修,一参具备。三学就是戒、定、慧。教下对于这个三学,修持极为要紧。为什么要说兼修?就是先要持戒,由戒而定,定后可以发慧。戒有大..

我们经常说慈、悲、喜、舍,慈就是想办法让别人快乐,想办法让别人离苦,想办法让别人欢喜。你对别人慈悲,照样是对自己慈悲。首先,你不烦恼。我们大家知道,你经常笑脸迎..

我们如何才能使菩提心不退呢?我们应如佛所说:「常想地狱苦」,为什么要想地狱的苦呢?因为地狱里的果报实在可怕,铁围山内的地狱多得很,现在单说八寒八热地狱吧!八热地..

香板下面出祖师,哪个调皮就一香板。不听啊?以为我喜欢讲开示?我也跟你们讲了,我没这么多精神,讲一句算一句,这个是没办法。讲的都是假的,行的才是真的,所以说久参有..

参禅人,有一坐三十年铁志,可以办道。此一法无长远心,无耐烦心,无向上心,无坚固心,不能参禅。何以故?如人钻木取火,益急益好,再精再妙,一口气将木钻热,一鼓劲钻出..

修慧一事,极为重大;满世间人只说聪明、不说智慧者,何以故?当知慧从心修,聪从境得;从心了心则慧明,从境研境则聪发。不但世人未尝研心,即我等住禅堂负研心责任之人,..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令其舍贪,成菩提道;诸比丘等不自熟食,寄于残生,旅泊三界,示一往还,去已无返。这个地方是讲到佛陀的教诫。我们看看佛陀教诫弟子们是怎么修学的。佛..

【复次善男子。若菩萨摩诃萨能尽形寿离不与取。即是施与一切众生无惊无怖。无有热恼。亦无扰动。于自所得如法财利喜足而住。终不希求非法财利。由此善根速得成熟。所有前际..

宗门下讲规矩,讲用功,达到悟处。为什么这么说呢?比方古来,佛在第一次说法,给几位比丘讲客尘二字。当时,乔陈如即悟道。为什么呢?像我们在这用功,也要明白客尘。要知..

复次,若未来世诸众生等,可以说也是指我们;虽不为求禅定智慧出要之道,但遭种种众厄,贫穷困苦、忧恼逼迫者,我求佛菩萨加持让我现生没什么厄难;亦应恭敬礼拜供养,悔所..

死亡像什么呢?等于我们搬家一样。我们这一生搬家搬得不是很多吗?到了很多地方吗、走了很多处所吗?人的分段生,就像我们这些佛教徒佛教弟子没有大善大恶,不是人间就是天..

无论我们做做任何事,都要这样发心不论你织布,还是做衣服,随便你做哪一个工作,你心里想:我所织出的布匹呀,让人人欢喜,让人人都有衣服穿。衣服是御寒的、保温的、保护..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