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如法的比丘应该尊敬吗?


昔日莲池大师在世之时,深深仰慕飞锡法师的《念佛三昧宝王论》,四处探寻却未能得见。神庙末年,苏州一位长老大德于旧书堆中偶获此书。蕅益大师得此书后如获至宝,不仅将其单独印行流通,更将其收录于《净土十要》,奉置于《净土十疑论》之后,可见此书,深得二位大德的重视。可惜古文艰涩,令不少善信望而生畏,幸有法宣法师将其译为白话文,以使法雨均沾,普利十分。现载其白话浅译及原文,以飨读者。


持戒破戒但生佛想门

  

问曰:前面的两种疑难已经释怀了。《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然而若是缁服的僧众之流,佩持如明月皎洁之戒律,悬挂如璎珞庄严之明珠,参位于三宝之尊,弘范统理在家出家之七众,此必然应当恭敬尊重矣。如果不是精严持戒,举动行为颠沛放荡,轻慢其人又有何过失呢?捶打其人有何罪恶呢?期望师父为我剖析之。

 

对曰:释迦如来曾经于《观佛三昧海经》之中,为其父亲净饭王说:昔日有四位出家比丘,毁犯戒律而心中引以为耻,即将离于僧团无所依怙。忽然听闻空中有声音曰:“你们所犯的戒律,如果认为无可救拔者,其实不然也。空王如来,虽然已经涅槃了,而其形像尚在世间,你们可以入于佛塔,一同观看佛陀宝像眉间的白毫相好。”比丘等随即哭泣流泪曰:“观见佛像的功德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见到佛陀的真实容貌呢?”于是举身投地至心忏悔,如同大山之崩倒于佛前。如今此四位比丘于四方世界,皆已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即今东方阿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即是过去的四位破戒比丘也。所以释迦如来称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以其可以洗涤破戒之罪垢,得到尘累消除之清净也。此四位比丘只是才一看到佛陀的宝像庄严,皆能成为世间之尊。那么念佛之人,怎么可以迷惑于破戒僧的假相,而轻慢捶打之呢?

 

是故《大集经》云:若有诸国王大臣,捶打骂辱出家无论持戒破戒之人,其罪过如同伤害而流出百亿尊佛身上的血。若是见到披著如来的袈裟者,无论其是持戒、犯戒,但可生起其如同佛陀之想法。将出家众当作佛来想者,即是念佛三昧也。此乃是释迦如来金口所说,正说明了《法华经》常不轻菩萨之深意也。怎么可以恣意妄行捶打骂辱之事,而不知心生恐惧呢?经典中云:宁为自心之老师,不师法于自己的妄想心。见到悭贪的人作其是大布施者想,见到破戒人作其是持戒者想。若能如此,则不为悭贪等六种障蔽境界所缠缚,因而成就了六度波罗密到彼岸之观照门也。若是住著于分别之心,自己执取地狱冥司之惩罚,这不是非常悲哀吗?若能翻转此分别妄见之心,则念佛三昧,就如同河川之顺畅而流行矣。

 

原  文

问曰,两难释矣。梵网经云,若人受佛戒,即入诸佛位。而缁服之流,佩明月之戒,悬璎珞之珠。参位三尊,范围七众。宜其敬矣。苟非精持,动行颠沛。慢何过焉。捶何罪焉。望为剖之。对曰,如来尝于三昧海经,为父王说。昔有四比丘,犯律为耻,将无所怙。忽闻空中声曰,汝之所犯,谓无救者,不然也。空王如来,虽复涅槃,形像尚在。汝可入塔,一观宝像眉间白毫。比丘随之泣泪言曰,佛像尚尔,况佛真容乎。举身投地,如大(如字)山崩。今于四方,皆成正觉。东方阿閦佛。南方宝相佛。西方无量寿佛。北方微妙声佛。是四破戒比丘也。所以如来名此观佛三昧,为大宝王戒品海者。可以涤破戒之罪垢,得尘累之清净也。此四比丘,一观宝像,佥为世雄。念佛之人,岂得惑于破戒之僧欤。故大集经云,若诸王臣打骂出家持戒破戒,罪同出百亿佛身血。若见被袈裟者,无论持犯,但生佛想。佛想者,念佛三昧也。斯之金口,明不轻之深旨也。安得恣行打骂,而不惧哉。经云,宁为心师,不师于心。见悭贪人作施想。见破戒人作持戒想。夫然,则不为六蔽境界之所缠,盖成六度彼岸之观门焉。若住分别之心,自取冥司之罚,不亦哀哉。若能翻此见心,则念佛三昧,如川之流矣。

内容节选自|《念佛三昧宝王论白话浅译》
沙门飞锡撰\法宣法师译
QQ 微博 好友邮箱 随便看看 评论 纠错 更多

Hi 陌生人你好!


网友点赞推荐
关于净律社

净律社网为您提供最新的净律社信息,让您快速了解净律社的相关内容,感谢您分享转发净律社。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