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洞模仿禅宗吊诡且危险学愚核心提示:中道是佛教的核心智慧,凡事不可过度,方能发挥最大的功效。现在,“生活禅”的概念在逐渐世俗化泛滥化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对..

禅非禅宗所独有的演培绪说本会秘书长常凯法师、法光法师、诸位法师、诸位教友,佛教总会这次举办一系列的华英语佛学讲座,要我来和诸位谈谈“禅与净土”及“菩萨的修证位次..

宋代禅宗丛林组织制度辨析北京大学湛如禅宗在唐宋时期的迅速发展,固然与禅法思想、修学方式和社会政治环境等诸多方面都有一定的关系,然禅宗清规制度的日益完善是其最为重..

禅宗源流与修持法月溪法师绪论什么叫做禅“禅的定义”禅字是“禅那”两字的简称,“禅那”是印度语,旧译“思惟修”,是思惟修习的意思,印度禅法成立很早,在释迦以前,泥..

月溪法师讲禅宗修法禅宗源流禅法之起源原始人类,浑噩冥顽,其般若佛性,为无始无明所遮蔽,心身活动,全受五蕴三毒之支配,故茹毛饮血,度其野蛮之生活,但其本有佛性,固..

第一章明末的禅宗人物及其特色第一节绪言佛教本以实践为主,理论的思想,乃是为了实践的目的。所以,佛教虽有浩瀚的教典,都是为了如何实践佛的教法而出现。所谓佛教的实践..

《永嘉禅宗集》达照法师讲解前言《永嘉禅宗集》是永嘉大师开悟后所写的第一部著作。大师早年学习的是天台教法,对于天台的止观法门深有契入,并且心行完全与《维摩经》相应..

略论禅宗的证悟之道圣凯法师(中国佛学院讲师)中国佛教的特质在于禅。自从达摩东来传法,后来一花开五叶,禅宗逐渐成为中国佛教的一大主流,对中国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禅宗..

1990年以来日本学界中国禅宗研究热点述评圣凯法师内容提要本文从1990年以后日本学界对中国禅宗的研究成果中,选择重要的论文与著作,从禅宗文献、禅宗史、禅宗思想等三个方..

第三日无头公案我们所参的话头,既然是个“无”字,总不能不谈谈它的来由。它的来由,本出自中唐赵州从谂禅师答僧问狗子有无佛性的公案。但是,看“无”字话,却是始自北宋..

赵州公案『无门关』二则净慧[编者按]2010年8月31日上午,邢台玉泉禅寺秋季禅修法会刚刚圆满,德国本笃禅修中心参访团一行二十人,来到玉泉禅寺,拜访净慧老和尚。应客人的..

第七日禅宗的独特家风佛教各宗派都有其不同的见、道、果。显教各部派论见、道、果,都从因上论见,进而依见修道,最后成就见的果证。以遵奉佛说的小乘诸部为例,先由闻思上..

读“一宿觉”公案的思考月悟在《坛经》里,有一则“一宿觉”公案。号称“一宿觉”的高僧是唐代永嘉玄觉禅师(?—713),温州永嘉戴氏子。八岁出家,少习经论,精通天台止观..

宋代禅宗《十牛图颂》略说一、引言宋代以来,禅宗门下流传有诸多版本的《十牛图颂》,也叫做《牧牛图》,用来比拟禅者修行的过程。其中,以宋代廓庵禅师之版本为开端,其影..

禅宗面面观今晚我们介绍「禅宗面面观」,以我目前所得到的一些资讯,台北地区对「禅」非常普及,兴趣也非常浓厚,基于这点,我在这里与大家做一些探讨。首先,我们先把「禅..

一、绪论众生因无明烦恼的迷惑而有六道轮回之业报,如何径出轮回而趋佛果,是每一个佛教徒需要迫切承办的问题。佛说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可入道。禅宗与净土宗同是力行的法..

(一)公案本文僧璨禅师以居士身得法于二祖,之后隐居皖公山。隋开皇十二年,有沙弥道信,年十四,来向他求解脱法门。(缘起于现象界,四祖道信年仅十四,已为解脱事,前来向..

(一)公案本文僧问袁州仰山南塔光涌禅师曰:「真佛住何处?」(识起迷情于真佛住处,觉悟之性体,本来存在于甚么地方?)禅师曰:「言下无相,也不在别处!」(来无所黏,过无..

(一)公案本文纸衣道者来参抚州曹山本寂元证禅师,师问曰:「莫是纸衣道者否?」(缘起于现象界,纸衣道者来参,师先与之客套一番。)云:「不敢。」(不敢劳师称呼道者。)禅师..

(一)公案本文潮州大颠和尚初参南岳石头山希迁禅师。石头禅师问大颠师曰:「那个是汝心?」(缘起于现象界,禅师试问大颠师何者为心?)大颠师曰:「言语者是。」(能说话的是..

(一)公案本文药山惟俨禅师问云岩禅师曰:「闻汝解弄师子,是不?」(缘起于现象界兼带本体界,听闻汝常依空起用,玩弄根识之神通乎!)云岩禅师曰:「是!」(吾常依识起用,..

一、前言佛教的出世间法是要证涅槃为目标者,行者能真去三毒贪瞋痴当得涅槃心,此法不通外道法,也只有心地法门才能得此涅槃妙心,悟真空实性。禅宗悟境有三不等,且看镇州..

(一)公案本文道悟问洪州黄蘗希运禅师曰:「如何是佛法大意?」(识起迷情于何是佛法大意,佛说一切法,惟治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禅师曰:「不得不知!」(以无..

(一)公案本文福州鼓山兴圣国师神晏禅师问僧曰:「鼓山有不跨石门句,汝作么生道?」(缘起于现象界,世尊说以戒为师,戒为道源功德母,凡、圣一体适用。)僧曰:「请!」(自..

(一)公案本文僧问临安府慈月堂道昌佛行禅师曰:「大用现前,不存轨则时如何?」(识起迷情于大用境界,行者对大用尚无正确认知故,始谓大用起时,有不存轨则情事发生。)师曰..

一、前言禅宗行者修行至此,已能认知自性的功用,可以进而扩展到佛性的利用方面。行者能经历开悟、牧牛、制心于死地后,妄心随缘不起,祇有真性主行,威灵之心面境应缘不失..

一、前言抚州龙济山主绍修禅师曰:「具足凡夫法,凡夫不知。具足圣人法,圣人不会。圣人若会,即是凡夫。凡夫若知,即是圣人。此两语一理二义。若人辨得,不妨于佛法中有个..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