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公禅师三世因果文

法融读了许多儒家的经典和佛经后说:“儒家的义理和许多世俗的文章,象糠粃一般,而佛家般若止观等道法,可以渡人到幸福的彼岸。”法融从此出家为僧。法融投奔炅法师学道。..

你相信因果吗?什么是因果呢?任何事物的产生都是有众多条件引起的,这些条件就是因,由这些因产生的事物就是果。佛陀也无法逃脱因果,受了风寒引起了背部疼痛的痼疾,所以..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一天,七里禅师正在禅堂的蒲团上打坐,这时,一个强盗突然闯进来,用一把又明又亮的刀子对着他的脊背,命令道:“把柜里的钱全部拿出来,不然就要你的老命!”“钱在抽屉里..

佛教所揭示的因果,不是吓唬人的,而是提醒人的。不管你信与不信,它都在那里,不增不减。有人经常问:“佛教常说有因果,如果真有,为什么做好事总不见好报?干坏事也没见..

一、摆脱不了的见鬼经历我很小的时候,就能看到常人无法看到的生命,也就是鬼。那时候很害怕,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是能看到这些。记忆尤深的一次,那时我大概六岁,晚上妈妈和..

圆顿止观为什么对大乘善根薄弱的人没有用?就是说,圆顿止观的修法,简单就四个字,就是无住生心,在无住的情况生起菩提心。这个无住是理观,就是你一念安住真如本性,莫向..

双桂堂的开山祖师破山海明禅师,世有“小释迦”之称。是明末清初我国一位著名的佛门巨匠、诗人、书法家。生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圆寂于清康熙五年,即公元1597年--1666年,享..

一天,佛陀和弟子们在罗阅只城外的一颗大树下休息,有一位新出家的比丘名叫见正,心里正在琢磨一个问题:佛陀说人有前世,为什么人都不记得?若有后世,为何又不见有人回来..

笔者有一位同事张教授,有一次与笔者谈论因果现象一事时表示,他根据自己许许多多的观察和体验,现在觉得冥冥之中有因果报应一事大慨是不会错的,原因是他的父亲在小时候曾..

南京灵谷寺有座著名的三绝碑:唐代画家吴道子绘的宝志禅师像、唐代诗人李白题的像赞、大书法家颜真卿的墨迹。其中吴道子的宝志和尚像,确有与众不同之处。宝志是南北朝时期..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饥来食,困则眠,热取凉,寒向火。平常心即是自自然然,一无造作,了无是非取舍,只管行住坐卧,应机..

师戒禅师(?—1041),陕西人,是弘忍第十代嗣孙。他少了一只眼睛,少年出家,到处走访名师。曾参谒双泉师宽禅师。戒问:“如何是佛?”宽云:“鼻孔长三尺。”戒说:“学..

法显禅师,生于公元642年,俗姓宣,弋阳人。传说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突然开始不吃荤腥。在他很小的时候经常喜欢堆沙子玩,别人问他堆的是什么,他回答说:“是佛塔”。15..

《往生论注》:“或有值佛而不免三途。善星,提婆达多,居迦离等是也。《大智度论》:“有人生值佛世,在佛法中,或堕地狱者,如提婆达、俱迦利、诃多释子等。三不善法覆心..

当我们面临多重选择时,总是左右衡量,反复对比。其实当你权衡不下时,必定是在为取舍而烦恼,然而真正剔除烦恼的根本就是跟着自己内心的感觉走,只有这样,你才选择了心灵..

一位功成名就的作家出名之后,总是感觉忙碌得不亦乐乎,又感到生活很累,便去请教一位年老的禅师。作家向禅师言道:“师父,我为何自从出名后就觉得工作越来越忙,生活越来..

从前,有一位将军,一直困惑于三个问题,于是装扮为一名平民,自行上山去找禅师以求得开解。当将军找到禅师的时候,这位禅师正在菜园里挖地,于是将军道:“我有三个问题请..

在佛陀时代,某日,舍卫国国王波斯匿王在睡眠中,听见自己的左右两位侍卫官争论不休。其中一位说:「我是依靠国王才得以活著」;另一位则说:「我没有依靠什么,完全是随著..

有一位年老的僧侣,当他走过屠宰场时,都不由自主地潸然落泪,说起过去的往事。说来话长,我能记得两回的前世,第一世,我是个以杀业为生的屠夫,叁十多岁就去世了,我的灵..

印宗(627—713),俗家姓印,今江苏苏州人。少年时熟读四书,成年后从师出家,通读经典,尤其精通《涅槃经》。咸亨元年,印宗到京都弘扬佛法,化导众生。至上元元年时,皇..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