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神出窍是什么境界

《坛经》上说得很好,惠能大师讲「本来无一物」。这就是告诉我们,我们自性里头本来没有控制一切人事物的念头,本来没有占有一切人事物的行为,本来没有。可是现在有了,现..

问:有位老者平日念佛、读经,求生净土。自言为人临终助念时,两次见佛,极乐世界有一木莲花,刻了自己的名字。这位老者请教,木莲花是否表西方九品莲花?若是,请问他属何..

问:为什么在境界未稳固之前需要住在寂静地修行?答:如果有幸能住在寂静的圣地,我们通过季节次第性迁变的实例,相续中可以生起强烈的无常观与厌离心。因为与任何人不相联..

现在人都喜欢谈烦恼,学佛也是因为烦恼,那其实烦恼有分三个层次,就可以看个人修持的境界。第一层次,就是一般人讲的,为了世俗生活而烦恼。为家庭,事业,孩子,婚姻有种..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那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一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所以许多..

眼前的这些境界確实都是梦幻泡影,用现在量子力学家的话来讲,它是波动现象。什么在波动?妳的意念在波动,妳的念头永无止歇,所以眼前境界一直在延续,因此妳的念头决定著..

所言常有境界,当是未曾真实摄心,但只做场面行持之所致。使真实摄心,则内无妄念,专注于一句佛号中,必能消除业障,增长福慧,何至常有境界之苦。修行切不可以躁妄心,求..

古人云:“一言可以兴邦,一言也可以误国。”苏秦凭三寸不烂之舌而身挂六国相印,诸葛亮靠经天纬地之言而强于百万之师。传说古代有一位国王,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

所谓无相念佛等于是实相念佛,实相才无相,无相又无不相。业力凡夫没有能力做到实相念佛,实相念佛等于宗门下的参禅。提出无相念佛概念的人不了解净土宗是从有门(妙有)下..

要明白佛经,真不容易,首先要有生命体验。那念《地藏经》,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层境界,认为《地藏经》很简单,每句话都听得懂。不像金刚经一样绕口令,感觉很高深。..

人生在世,有贵贱之分,穷富之分,也有境界高下之分。有的人,终其一生为钱谋,为权谋,自以为做人很成功,但实际上,他不一定是一个境界很高的人。有的人安贫乐道,利他忘..

所以在《金刚经》上就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上一切事情都是虚妄不实的,都是不究竟的。所谓「富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

编者按:佛教的基本理论就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佛教认为生命具有能够脱离肉体独立存在的“神识”,也就是世俗社会所谓的“灵魂”,但是灵魂是否真的存在,一直以来也是信者..

所以也不好忍,一把刀插在心上,讲的时候很容易,境界现前是该发脾气就发脾气。平常你没有做这个功夫,境界一来,真的,我自己也试过好几次,在没有逆境来的时候,我也会讲..

无论智愚、贤不肖,死是人人必经的过程,只是迟速有别、种类各异。显贵如秦始皇,虽然可以拥有世间一切,征服天下四海,但是也无法获得长生;高龄如彭祖,纵有八百岁的寿命..

人生在世,淡定是一种境界。如果我们保持着一颗对财富不贪,对名利不争,对功名不垂涎的心,那么我们会生活的很快乐。如果心胸开阔一些;得失看轻一些;为别人多考虑一些,..

净土宗第九祖蕅益大师(图片来源:资料图片)《蕅益大师全集》:“念佛第一品人,顿悟自心是佛,念念圆明;第二品人,深信自心作佛,念念入理;第三品人,深信佛力无量,念..

一切境界,唯业所感,唯心所现。这是佛教的根本认知,所有的外境悉是吾人的业心识所变现出来的,一切唯心造。基于这一认知,吾人于一切时处,应如是观照:当逆顺境界现前的..

当你遇到烦恼,只须看着它,放下它,就超越过去了。别留恋已经历过的烦恼,也别预期尚未出现的困难。专注于现在,一切皆在变化当中,无论遇到什么境界都不要执着它。当修行..

雨果曾说过:世界上最宽广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是指一个人的心胸、道德、气质以及对生命的感悟等。是理想、追求、抱负、胸襟..

亿万富豪丹尼尔在散步时,发现一个小男孩蹲在路边,手里拿着一根草茎在地上摆动着。丹尼尔好奇地俯下身子,抚摸着小男孩的头,问道,小朋友,你在干什么呢?小男孩头也不抬..

曾经有人问我,人与人之间的最高境界是不是若即若离?其实,不一定需要若即若离,但一定得有空间。不论是什么关系,每个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空间与自由。正如你自己希望畅快的..

佛所教导的一切教义,还有一切经论,跟你生活分开了就没意义了,无论多深的法,多浅的法。如果不能跟你日常生活结合到一起,那你学他有什么用处?法深也好、浅也好,能运用..

接手书,知日诵精勤,欣慰无似。所言黑影,非佛菩萨之影,亦非怨家对头所现之影。以佛菩萨既现,必明了能见其面目等。怨家,当现其可畏之相。此影殆宿生有缘之孤魂,冀其仗..

我们修学净土念佛法门,一定要对大乘的通途教理有所了知,这样对我们净业、净土的信心的建立才会有理论的基础。这样既有理论的突破,又有深切的净土情怀,我们的信心才会坚..

问:念佛念到什么样的境界才有把握往生?念佛有追求数量的,有追求质量的,哪种念法更易成就?大安法师答:念佛念到什么境界才有把握往生?这个提法本身就是不正确的。你只..

【如人梦中所见山川人物,皆依梦心所现。若无梦心,必无梦境。设无梦境,亦无梦心。故知心外无境,境外无心。全境即心,全心即境。若于因中察果,当须观心。设于果处验因,..

《楞伽经》上说:大乘诸度门,诸佛心第一。也就是说,在所有的法门当中,在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要当中,都强调如何调心,如何制心,如何明心,在修行当中这是第一位的。所谓修..

【人生境遇何须料,岁月无痕独自游。寄语如今营营客,回光一照是来头。】人生应该具备三种现实而超越的境界,可是很多人却并不了解自己真正的人生,更不知道这最珍贵的三境..

学佛法的人,要认识佛法,要修持佛法,也就是吃佛法,穿佛法,睡佛法。行住坐卧都在佛法中。认识佛法的人,一切以利益他人为前提,绝对不为自己利益作打算。总而言之,要把..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