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人的气质很特殊

问:修行人为什么会遇到魔障,该用什么办法克服?索达吉堪布:《般若经》中讲过,修行特别精进,但智慧不是很高的修行人,魔障会经常现前;而智慧很高的修行人,魔众再多也..

以戒为师传佛明灯大家都知道,戒律是五乘之共法,人、天、声闻、缘觉、菩萨都要通过受持戒律而到达究竟彼岸。我们常常把戒律比喻为“舟航”,就是因为戒律如同舟船,能够有..

真正修行人就在现实生活环境当中,修什么?修念佛叁昧。这个地方「住正定聚」就是念佛叁昧,就在现前环境当中他得定了,定在这一句佛号上。见色闻声跟大家和光同尘,心裡头..

问:历史上很多大修行人对一切都能安忍,好像没有什么好恶。是如何做到的?索达吉堪布:如果能通达二无我空性,自心趋入大平等空慧之中,外境一切如同水中月、镜中花一样,..

我们常常听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善知识难遇,今已遇;中土难生,今已生”。得到暇满人身,生在中土,一定要有很强的自豪感。小乘佛教、大乘显宗、金刚..

你若问我修行人每天都在做些什么?我会说,修行人每时每刻在做两件事:一是回到当下,二是从当下出发。修行总是和“当下”有关;和当下无关的,不是修行。“回到当下”意思..

问:一般人都喜欢快乐,害怕痛苦,对修行人来说这种习惯好不好?答:很多大德经常在修心法门中讲:人快乐并不一定好,因为会耗尽福德;而痛苦也不一定不好,因为能净除罪障..

修禅可以改变体质、改变气质修禅的益处是什么呢?第一:改变体质。经过修禅以后,我们可以保持永远年轻,充满活力。为什么?因为我们的细胞在禅坐的时候又得到了新的生命,..

这些说法有没有证据呢?有。所谓证据,就是有些修行人在把握住这个机会之后,就可以处于这个状态中永远不出来,这也就是我们所讲的属于上等破瓦的法身破瓦。当然,对于没有..

1、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

若一贪着,即难上进,或至退堕,不可不知近来修行者,多多着魔,皆由以躁妄心,冀胜境界。勿道其境是魔,即其境的是胜境,一生贪着欢喜等心,则便受损不受益矣。况其境未必..

佛教徒的三种标准人格如何是佛教徒的标准人格呢?太简了不足以表示佛教徒博大的精神,太繁了在实行上难以兼顾。所以鄙人综集许多经论建立了佛教徒的三重人格。世间上其他宗..

一、真正做到“善护口业,不讥他过”,使自己能尽最大的努力修好十善业,积累往生的福德资粮。同时可以防止辛苦修积来的一点福报从说话之中流失掉,也可避免因口过而招来的..

问:佛法修行人为什么不能宣扬他人的过失?答:憨山大师在《醒世歌》中曾言:“休将自己心田昧,莫把他人过失扬。”我们作为佛教徒,有能力则应宣扬佛教的崇高精神,而不是..

问: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修行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的?索达吉堪布:在对待自身过失上,一般凡夫人会极力隐瞒,而修行人也应与其逆向而行,自己身口意方面所有..

余秋雨唯有佛教,决不转移,永远聚焦于人间的生、老、病、死,探究着摆脱人生苦难的道路。佛教的第一特殊魅力,在于对世间人生的集中关注、深入剖析其他学说,也会关注到人..

怎样得到暂时的快乐,就是人天福报,人间天上的快乐。其实学佛应该是非常快乐和轻松的一件事,不管你学佛不学佛,我们想一下,一般人所追求的是什么呢?首先是希望自己和家..

问:一般人都不愿意承认自己有过错,修行人是如何对待自己的过失的?索达吉堪布:在对待自身过失上,一般凡夫人会极力隐瞒,而修行人也应与其逆向而行,自己身口意方面所有..

深入我们的心相续心犹如相续的河流,假如你无法运用你的修持来把握它的每个当下,你做的持咒,观想,念诵,禅修,乃至谈吐高超的见地,显现高超的行为,这些都是在浪费时间..

初学佛者若想真正利益他人,能力会很有限,虽然能力有限,但愿力是无限的。你的思维是无限的,面对全世界,甚至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你发的大愿可以无边无界,这样的功德..

初学佛者若想真正利益他人,能力会很有限,虽然能力有限,但愿力是无限的。你的思维是无限的,面对全世界,甚至六道一切如母有情众生,你发的大愿可以无边无界,这样的功德..

问:对于佛教修行人,是否在任何方面都不要跟别人竞争攀比?索达吉堪布:若是为了个人的利益,则没必要有太多攀比,但如果在善法方面,还是应该互相竞争。比如考试一部论典..

问:要成为合格的大乘修行人,让自他都获得真正的利益,内心必须明白哪些重要的道理?答:朗日塘巴格西教诫后人说:“我看过许多甚深教言,从这些教言中,了知到‘我’是一..

【经典原文】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诸佛大圆觉。——永嘉玄觉禅师《证道歌》【经文解释】此段承上节。若悟圆理。无言说道。当以无为而修。..

心定菜根香【经典原文】一池荷叶衣无数,满地松花食有余;刚被世人知住处,又移茅屋入深居。——潭州龙山和尚【经文解释】食也有利有害,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古人一心..

问:如何能保证自己修行之路不出偏差,成为一名合格的修行人?答:这要看你加行修得怎么样,若你对加行不但道理上明白,同时还反反复复在心中串习过,修得非常成功,那修任..

问:大乘修行人在对待自他方面与世间人有何区别?答:金厄瓦格西说过:“世间人对自我特别护惜,但是修行人对自我应予以抛弃,而不能与世人的行为相同。世人为了‘我’在争..

一、什么样的修行人是魔子魔孙印光大师在佛教徒中威望极高,与近代高僧虚云、太虚、谛闲等大师是均为好友,弘一大师更是拜其为师,其在当代净土宗信众中的地位至今无人能及..

酒能乱性招殃【经典原文】过酒器与人。五百世无手。何况自饮。及教人饮。——《梵网经》【经文解释】昔有比丘能降毒龙,唯好饮酒。一日,醉卧途中,呕吐酸臭难近,唯有虾蟆..

身是一座庙心是一尊佛佛家认为苦之根本在于身体,因为有身才有五蕴六尘,以至于生出种种烦恼、妄想。世人汲汲追求声色之欲望无不为了满足身体的需求,为了这个身体我们众生..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