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理工大学潘宗光谈念佛


讲座中,潘宗光教授从为何选择净土法门、如何从科学角度理解净土法门,佛学上对净土法门的理解以及个人修习净土法门的感受与体会四个方面展开论述,与大家分享了身为一名科学家选择修学佛法的心理历程。

往生净土的基本要求是信、愿、行

首先潘教授从自身的经历讲起,与现场的观众分享了自己年轻时的一次生死体验。正是这次体验,让他更加坚定地选择了净土法门。普通人对于净土的存在有很多疑惑,例如净土真的是弥陀佛从零创建出来?净土可容纳多少众生?单念阿弥陀佛名号就可以往生?净土离我们有十万亿佛土那么遥远,是否可以到达等等。在讲座中,潘宗光教授围绕这些问题,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分析。

他告诉听众,虫洞理论为时空旅行提供了模型,同样适用于解释我们如何到达十万亿佛土外的极乐净土。接着,潘教授又从爱因斯坦的质能互等公式出发,说明强大巨大的能量可以整合为物质现象,所以阿弥陀佛通过自己强大的意识和愿力从零建立一个理想世界,在理论上并不违背现代科学。

潘教授说:“我是做科学研究的,我不接受任何与科学相违背的理论。”他强调,佛教与科学并无冲突,净土法门不是迷信,净土的义理与科学理念极为吻合。他说,往生净土的基本要求是信、愿、行,只要我们能够诚心诚意的念佛,就能和“阿弥陀佛”这股能量产生共鸣,那就能与宇宙的能量接轨,临命终时定得阿弥陀佛接引。

修行需要一门深入,舍命全交

潘教授在讲座中与大家重点分享了自己修行净土法门的种种心得。他说人生好像在一个迷宫中,永远也走不出去,但现在通过阿弥陀佛的加持,终于找到了人生迷宫的出口,并且临终往生极乐世界充满了信心。在修行的过程中,他也逐渐体会到阿弥陀佛就是自身佛,而极乐净土就在自心中。

在讲座中,潘教授告诉大家,修行净土并不等同于避世等死,一心等待临终往生。他说念佛不是等死,而是在精神上提前做净土人。我们虽然仍在娑婆世间,但是根据阿弥陀佛的承诺,只要我们一心念佛,“我们已经在极乐净土登记在册了”。与此同时,净土人有责任做好本分,同时也要不忘发菩提心度他人,譬如做好自己的工作、照顾好自己的家人等,积极改善自己的因缘,也助人改善他人的命运。

潘教授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对于生死的看法。他说,修行净土的人应该坦然面对生死,要认识到娑婆世界的“死”是净土的“生”,所以净土人不求长寿,而是“该走就走,信心坚定”,然后在极乐净土整顿休整,开始成佛之路,通过修行再发愿回娑婆世间度化众生。

在讲座最后,潘宗光教授表示适合自己的法门才是最重要的,并且送给现场观众一首自己于闭关时的感受所写成的诗,希望大家于八万四千法门中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活得潇洒,去得潇洒。

潘宗光教授简介:

潘宗光教授毕业于香港大学,获伦敦大学哲学博士及高级理学博士,在加州理工学院、南加州大学及多伦多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潘教授投身大学教育四十载,担任香港理工大学校长十八年。1985及1991年两度获瑞典皇家科学院邀请,提名诺贝尔化学奖候选人。

潘教授屡获殊荣:太平绅士、英国官佐勋章、金紫荆星章、杰出领袖奖(教育)等。并曾被委任六年香港立法局议员及十五年全国政协委员。2005年创办精进慈善基金,资助内地贫困学生完成大学课程。

著述有《心经与生活智慧》、《感恩这一课》、《佛教与科学》及《佛教与净土法门》等。

近日,有位初学佛的贾居士讲述了一件事。最初带领贾居士学佛的是一位穆居士,此人虔信佛教,为人处世也广受好评。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穆居士却并没有寿终正寝,更没有预知..

中国大陆净土宗的传承是专一持名,不必再带观想。我们要有自信心,不要以为观想好像更高级,我持名好像更低一点;持名最高级,持名最称阿弥陀佛的本怀;这个名号就是实相,这..

既发心念佛,必须戒杀吃素,烟酒同断。(复杨炜章居士书)不饮酒者,酒能迷乱人心,坏智慧种。饮之令人颠倒昏狂,妄作非为,故佛制而断之。凡修行者,皆不许饮。(为在家弟子..

或许机缘未到,我迄今尚未正式皈依成为佛教徒,然而我平常却喜欢利用时间念佛号,有时抽空写一些佛经或咒文,写完后加以回向,并予以焚化,没想到竟由此得到一个意想不到的..

本人戒淫1年来,经历无数次失败,但是最后降伏淫魔。心境清净!下面本人就介绍本人最彻底的戒淫方法:在过去的1年戒淫路上,经历过无数次失败,最后总结出一个特征,就是平..

末学在海岛金山寺亲身经历了一件事,山东沂水市有一个蚂蚁酒厂,专门挖蚂蚁窝抓蚂蚁。说是可以补养身体,因此杀死了大量的蚂蚁。到二零零七年过年之前,蚂蚁酒厂的四位主管..

念佛法门,最为简便。但如今念佛之人,都无定志。所以千百人念佛,无有一两人成就者。这一句佛,一切菩萨、一切天、一切人,若生西方者,莫不因此这一句阿弥陀佛,而度苦海..

意业即是罪业,是深深的执着,你脑海中想什么,其实就等于你真实做了什么。正所谓,一念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一念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睡眠,占据我们一天中三分之..

其有父母兄弟,及诸眷属,若得重病,势难痊愈者,宜发孝顺慈悲之心,劝彼念佛求生西方,并为助念,俾病者由此死已,即生净土,其为利益,何能名焉。《临终三大要》如果有人..

有人说:念佛比参禅较为稳当。其实念佛一法,又有事念和理念的不同,事念是念一句佛号,持之不断,这样慢慢的,就能收拾多心而成一心了。理念就是回光返照,现前一念。能念..

当大家念经或者拜忏的时候,心总不能够跟法、佛融合在一起。我跟很多道友谈过,当你念阿弥陀佛的时候,你是不是观想自己就是阿弥陀佛?当你念地藏菩萨的时候,你就成为地藏..

禅宗与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情况如何?在中国佛教史上这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同时也是一个富有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拟着重论述禅宗与念佛关系的历史演变过程,并..

念佛与参禅,都是成佛的方便。(图片来源:凤凰网佛教)参禅与念佛,在初发心的人看来是两件事;在久修的人看来是一件事。参禅提一句话头,横截生死流,也是从信心坚定而来..

心、境是一对,一对就是合而为一心即是境,境即是心。极乐世界就是你的心,阿弥陀佛也是你的心,你的心就成了阿弥陀佛,就成了极乐世界。我们看见的世界必须要认识这是假的..

我现在讲个笑话给诸位听,其实这是真事实,也是教你们在世间要如何度脱这个人生。话说世间上有左右邻居两家,左边这一家日日吵闹、日日有是非,不但夫妇间、儿女间互相吵闹..

圣空法师开示:正确的念佛方法我以前也念佛,但是一个错误的概念:以为只念阿弥陀佛。我现在才知道,我们心里念念要皈向佛,念念要想到佛的慈悲,佛的伟大,佛为一切众生,..

圣空法师开示:我们每个人都要念佛我们每个人,包括学楞严,都要念佛。怎么样念佛呀?首先要忆佛,我们内心里要回忆诸佛菩萨。那我们平时回忆的是诸佛菩萨吗?我们回忆的是..

【原文】今果能以妄想心转为念佛,则念念断烦恼。若念念能断烦恼,则是念念出生死。果能以念佛之一念不移,一心不乱,比参禅更有下落。总之,惟在一念真切耳。但参禅定要死..

【原文】问曰:想即无想,谨闻之矣!然《方等经》中,修无上深妙禅定,令继想白毫兼称佛号,以祈胜定,既契之后,心佛两忘,信有之矣!但默念泉澄,即三昧自至,亦何必声喧..

问:得生与否,全在信愿有无。弟子在《念佛感应录》里面看过有好多鸟类,特别是八哥、鹦鹉这些众生,它们为了获取更多的食物,学别人念佛。请问,这鸟类众生连人类的语言都..

我们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啊?诸位可以想一个问题:如果你以一种狭隘的自私心去忆佛、念佛,阿弥陀佛是菩提心,你的心是狭隘自私的,这两个能够心心相应吗?对不对!昙鸾大师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