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戒禅师私红莲记

苏轼(东林常总禅师法嗣)苏子瞻。眉山人。名轼。号东坡。初母程氏方娠。梦一僧至门。瘠而眇。后弟辙官高安时。真净文圣寿聪不时相过从。一夕三人同梦迎五祖戒。良久轼至。理..

气概冲天,心虚没量。揽曹溪水,兴波作浪。睡着马驹,一砖打起。蹴踏横行,触者皆死。憨山大师赞南岳怀让禅师南岳怀让禅师,俗姓杜,金州(今陕西省安康市)人,慧能大师高..

夫学般若菩萨,起大悲心,发弘誓愿。精修三昧,誓度众生。不为一身,独求解脱。放舍诸缘,休息万念。身心一如,动静无间。量其饮食,调其睡眠。于闲静处,厚敷坐物。结跏趺..

诚感菩萨现身虚云禅师近代佛门龙象虚云禅师,因终身下来见不到自个生母,为报亲恩,发愿朝礼五台山。在光绪八年七月初一日,由普陀法华庵起香,三步一拜。这样拜到五台山为..

智藏禅师智藏禅师住持西堂后,有一次,一位俗家人士问:有天堂和地狱吗?禅师答:有。问:有佛法僧三宝吗?答:有。另有许多问题,,禅师全回答:有。那人说:禅师这样回答..

温州瑞鹿寺上方遇安禅师,天台德韶国师之法嗣,福州人。出家后,于天台德韶国师座下参学,并经常阅读《首楞严经》。一天,遇安禅师读《首楞严经》,当他读到知见立知,即无..

白居易和禅师有一天,大文豪白居易去拜访鸟窠道林禅师,他看见禅师端坐在鹊巢边,于是说:禅师住在树上,太危险了!禅师回答说:太守!你的处境才非常危险!白居易听了不以..

空也禅师慈悲的眼泪有一次空也禅师出外弘法时,经过一条山路,突然窜出很多土匪,拿着刀剑向他索取买路钱。空也禅师看了以后,不觉掉下眼泪,土匪一看空也禅师落泪,哈哈大..

受持五戒《大智度论》云:诸余罪中,杀罪最重,诸功德中,不杀第一。过去,在罗阅祇国外五百里处有一座山,山中住著一户人家,男女老少共有一百二十二人。他们以打猎為生,..

一、五戒的精神与实质从培养慈悲心的观点出发,佛陀希望我们要不杀生;从尊重他人的劳动果实,尊重他人的财富出发,佛陀希望我们戒除偷盗;从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个..

佛教五戒中的戒盗窃的说法和果报【怎么持不盗窃戒】在当今社会,盗窃是如此之遍及,盗戒易犯难持,但只需咱们认识到盗窃对己对人都是有害而无益,及认识到犯盗窃戒的本源地..

多人一传闻释教,就立马绕路,由于释教中的东西感觉太唯心了。特别是一些墨守成规,感觉要施行起来太难做到了。许多中国人有个传统的思维,做人只需不越界就行了,尽管做不..

学佛的人一切都要很谨慎、很小心,时时观照自己的心。所谓“差之丝毫,谬之千里”。学佛学来学去,学得堕地狱了,为什么?就因为没能依教奉行,没能真正不打妄语、不偷盗、..

不饮酒这一条戒是属于遮戒。前面四条是性戒,不管你有没有受戒,犯了都有罪。遮戒是防止、是预防,它本身没有罪。譬如喝酒,本身不是罪,但是酒醉之后会做出杀盗淫妄;由此..

佛弟子祭祖先,固当以诵经,持咒,念佛为主。焚化箔锭,亦不宜废,以不能定其即往生也。即定其即往生,亦不妨令未往生者资之以用耳。加恒修居士微信号(hengxiu1)分享您的..

大梅法常禅师参马祖时,听到马祖说即心是佛,就领会这一道理,知道原来自己的心就是佛。当时马祖在江西,法常就跑到浙江的四明大梅山住茅蓬,相信自己的心,一点妄想都没有..

不偷盗戒首先是指不可暗偷、明抢。其次,各种非法获利行为都属犯偷盗戒,有的甚至比单纯的偷盗更严重。所以这个戒不一定像看上去那么容易守,让我们来详细分析一下。1,路..

弟子还尚未真正皈依,但在佛像前口头皈依过。我想问一下,如果平时,逢年过节,朋友聚会时,免不了人情,过过场面,也就是酒杯里半杯的样子,喝一点。多绝对不喝,绝对不让..

作为佛教徒,都应该知道在家居士所应遵守的五条戒律: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家有没有发现,前四条戒律看上去约束的问题比较具有原则性,规定的范畴好..

提起南岳衡山,你想到的什么?除了衡山的自然风光,你是否注意到那里的人文景观?南岳衡山是南禅的发祥地,这里古刹众多,高僧辈出……巍巍南岳衡山,层峦迭翠,草木峥嵘。..

洪州黄檗希运禅师。上堂云:即心是佛,上至诸佛,下至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同一心体。所以达磨从西天来,惟传一心法,直指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不假修行,但如今识取自心,见..

详夫心者。非真妄有无之所辨。岂文言句义之能述乎。然众圣歌咏。往哲诠量。非不洞明。为物故耳。是以千途异说。随顺机宜。无不指归一法而已。故般若唯言无二。法华但说一乘..

第一章:大师家系止观明静,前所未闻。故智者大师把它作为定慧兼弘,发心修行之纲要,并以五时六教,判释一代圣宗,以十乘三观,昭示人们直达圣境。大师创立的天台宗,令吾..

问:如何是大乘顿悟法要?师曰:汝等先歇诸缘,休息万事。善与不善,世出世间,一切诸法,莫记忆,莫缘念,放舍身心,令其自在。心如木石,无所辨别。心无所行。心地若空,..

末那识有六个特征:第一,它总是追求愉悦;第二,它尝试逃离痛苦;第三,它忽视追求愉悦的危险。一味追逐感官享受会损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深入观察曾经渴求的对象,就能..

夫学道者,先须并却杂学诸缘,决定不求,决定不着,闻甚深法,恰似清风届耳,瞥然而过,更不追寻,是为甚深入如来禅,离生禅想,从上祖师,唯传一心,更无二佛,指心是佛,..

圣空法师:在家居士什么条件可以受五戒和菩萨戒?问:我们在家居士修学到什么条件下,可以受五戒和菩萨戒?在家居士修学到什么程度可以受五戒和菩萨戒呢?也就是说做这个条..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