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摩诘居士所说经

“无我”佛教的根本教义之一。指外道所执的“实我”及凡夫所妄计之“我”是空无的;为三法印之一。在佛法中“离有情义”、“依他起义”和“无动作义”,都是说明无我的道理..

佛经故事:释迦摩尼所说的当修无常想是什么意思?

灵岩山是个专修净土的道场。因此,除了数百个出家众以之为安身立命之处以外,并且不少专修净土的居士,常年住在山上随众熏修。在我记忆中经常住在山上的居士有:窦存我、胡..

〖经文〗佛说此经已。舍利弗。及诸比丘。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等。闻佛所说。欢喜信受。作礼而去。〖释义〗释迦牟尼佛说完了法后,舍利弗和佛陀常随弟子比丘以及一切世间的天..

皈依后从「五乘佛法」认识释迦牟尼佛所说法的「整体面」。就是:1、人道的修行方法。2、天道的修行方法。3、声闻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4、缘觉行者了脱生死的修行方法。..

佛法所说的因果法则,是遍通一切的,就是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大至整个世界,小至一粒微尘,无不笼罩在因果的关系网中,没有因果关系的,可说一法也没有。不但佛法是这样讲,..

问:为什么没有居士佛学院呢?或者佛学院为什么不招收在家居士呢?曙祥法师开示:没有专门的居士佛学院,但有佛学院招收居士的。1、有招收居士的佛学院很多佛学院,或者说..

一念清静起,一朵莲花开,黄帅用歌声传递信念,被称为明音居士

佛教的根本教义是把人生界说为无常、无我、苦、空、不净。尽管苦海无边,但人们只要领悟了释教真理,作到自我净化,就能被摆脱,脱离苦海,到达美好的对岸。释教落发的为和..

我们都会说要走“中道”或者“中庸之道”,然而每个人的头脑对这两个词的理解都是不同的,所以人们走的中道和中庸之道其实是相异的。有些人理解的中道和中庸其实是平庸、无..

佛教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佛教传入中国两千多年,已与中国文化融然一体。而我们却对佛教一无所知,甚至有着种种的误解和偏见。你想知道佛教怎样看待世界和人生吗?你想知道..

事实上,《梵网经菩萨戒本》同于净土法门,即不是单一的佛力,也不是单一的自力,是将自力与佛力融为一体,是合力法门,三根普被,利钝全收,乃一乘圆教,契理契机,念佛与..

佛教中所说的“三藏”又作三法藏。藏,意谓容器、谷仓、笼等。在佛教中它的具体含义如下:(一)指经藏、律藏、论藏。系印度佛教圣典之三种分类。据《大乘庄严经论卷四•述..

杨杰,字次公,安徽无为人,自号无为子。北宋神宗元丰年间,官职太常(掌管礼乐郊庙社稷之事)。最初时喜好禅宗,追随天衣义怀禅师学法,参究庞蕴居士的机锋话语。有一天奉..

诸法言品第五尔时,佛告文殊师利:‘汝行诣维摩诘问疾。’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彼上人者,难为詶对。深达实相,善说法要,辩才无滞,智慧无碍;一切菩萨法式悉知,诸佛..

那要看什么样的居士,菩萨戒弟子不应该,作为三皈五戒,他在社会上,他老想要发财,他老想要赚大钱,但是我们不提倡,但是他控制不了,他非得要做,我们又不好管,但是结果..

这是常常被人问起的问题。也就是说在家学佛需要设置佛堂吗?如果需要,又应如何设置?这要看各人的情况而定。如果住处很小,或者住于公家宿舍,与同事、同学等共住一室以及..

一、宜简不宜繁在家居士,家庭工作与修行皆要兼顾,实属不易,理应权衡,不可于某一方面投入过多精力,而影响到其他事情。也不可为了生计而废弃修学佛法,所以,功课可以简..

原文:来书发明普敬僧尼,此理此事,实为至当。然教儿辈,又须反复为论。若止一往,则或恐不知去取亲疏,或致受损。譬如有人,若诗若文,若宗若教,皆悉高超。而其品行卑劣..

居家学佛者,皆会供养佛像,朝暮礼拜文,以此践行信仰。佛陀灭后,化相三宝转为住持三宝。今日所供之佛像为佛宝,印刷之经卷为法宝,单身僧装素食之僧为僧宝。三宝具足,代..

在家居士修行时的事项主要包括:皈依三宝、受持五戒、持斋、修行菩萨六度、居家八法,等等。1、皈依三宝,确信佛法僧三宝为身心归向依靠之处,更不皈依佛教以外的其他宗教..

香积佛品第十于是舍利弗心念:日时欲至,此诸菩萨当于何食?时维摩诘,知其意而语言:‘佛说八解脱,仁者受行,岂杂欲食而闻法乎?若欲食者,且待须臾,当令汝得未曾有食。..

无智亦无得。无智,就是无般若之智可证,无得,就是无佛可成,无菩提果可得,这就是破菩萨的法执。这是这一段的第三个部分了,破菩萨的法执。菩萨修六度万行诸法,以布施度..

亦名不思议法门之称佛国品第一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毗耶离庵罗树园,与大比丘众八千人俱,菩萨三万二千,众所知识。大智本行,皆悉成就。诸佛威神之所建立,为护法城,受持..

中国佛教的当代抉择——浅谈赵朴初居士《佛教常识答问》的历史意义韩焕忠(苏州大学哲学系,江苏苏州215123)摘要:《佛教常识答问》是1949年以来佛教界推出的影响最大的一部..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