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恶到头终有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报还一报,恶狗死在乱棍下。不论你伤害谁,就长远来看,你都是伤害到你自己,或许你现在并没有觉知,但它一定..

修道,一直以来被冠以很神秘的色彩。一提到修道之人,往往脑海里浮现的是“大罗金仙”、“元婴”、“金丹”等词汇,但这都是小说文学里的渲染,真正的道教、真正的修道之人..

由回向给众生带来利益的事例,古往今来在高僧大德的传记中比比皆是,佛经中也不胜枚举。佛陀在广严城的时候,那里的信众准备在第二天迎请佛陀,供养午斋。当天晚上,有五百..

阿弥陀佛又称为十二光如来,其光明威神,欲广叹述,虽佛亦穷劫难尽。然亦不出光寿二德(即寂照、定慧之义),是故彼佛又号无量光、无量寿。弥陀光明内具种种微妙殊胜功德,..

在《法华经》里,诸佛就曾三变土田,把娑婆世界变成庄严清淨的世界;这就是不可思议的境界。我们这个娑婆世界是五浊恶世,我们看这个世界是有泥、有土;但在诸佛份上看来,..

念佛用心听、心念,有时用意识心、回光观心一处念佛,但有时念多了,心会累,请问如何突破?我们是凡夫,当念佛觉得累的时候,或者拜佛用功累的时候,要求三宝加持,这是属..

王阳明先生说“满街都是圣人”,这句话是从佛学里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说:“奇哉!奇哉!大地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一切众生心量与佛并无差别,为何众生不是佛?乃..

有人听到“佛就是众生,众生就是佛”这两句话之后,自己便觉得非常高兴,说:“我就是佛!”乃叫所有的人,都称他为佛,不要叫他的名字。这个消息声明之后,有人叫他为佛,..

我的宝藏在哪里唐朝时有一位叫大珠慧海的人,为了学佛,不远千里来到江西开元寺,拜见当时的禅宗大师马祖。马祖问他:“你来做什么?”大珠回答:“我来求佛法。”马祖说:..

【复次普广。若未来世诸众生等。或梦或寐。见诸鬼神乃及诸形。或悲或啼。或愁或叹。或恐或怖。此皆是一生十生百生千生过去父母。男女弟妹。夫妻眷属。在于恶趣。未得出离。..

佛像是佛法的象征之一,具有表法的功用和神圣的属性(图片来源:资料图)佛像到底可不可以戴在身上?佩戴佛像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佛教经典中有佩戴佛像的说法吗,真的是..

地藏菩萨(梵语:Ksitigarbha),因其安忍不动,犹如大地,静虑深密,犹如秘藏,所以得名。地藏是释教中一位愿力深沉的菩萨。佛典载,地藏菩萨在过逝世中,从前几度救出自..

众生的心,普遍性都是不耐烦的,活着也不耐烦,念经也不耐烦,反正就是各种的不耐烦!我讲的这一点大家要引起注意,以后能够与经相融,使生命享受其中。经与心相融时,就会..

不要把眼光总是放在别人的身上,而应该看住你自己的心,提起正念,这样才是修行,这样才能增长定力和智慧。要顺其自然的提起正念,不要太过压抑,但也不要太过放逸,重要的是持之..

我们总说娑婆娑婆,那么娑婆到底是一个什么状态?娑婆有几个名字:1是堪忍世界;2是忍世界;3是苦世界。堪忍这都是很美化的叫法,正常来说在这个娑婆就是一个诸苦汇集的世..

我们这个世界体现出来的一切“相”,其本质是生灭粒子相续的妄境。所以,构成世界基础的物质,都在刹那生灭之中。其原始的基础物质,都没有独立自性永恒的存在。微观下最根..

说一些众生不喜欢施舍,劝他施舍,舍了能得种种的福田。我们这道友在这,每天我们这道友,你怎么样行布施,你怎么样施舍?我想每天大家都读经吧,都在学律,都在听课,你把..

普贤菩萨发愿,要平等供养众生,恒顺众生修行,他说:所有的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的所有众生,有种种的差别。有所谓的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有的是依靠于地水火风而生..

阿弥陀佛的愿,那跟其他佛有什么不一样?诸佛总愿相同,但是别愿各有方便。阿弥陀佛称为大愿王,这个愿真是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在哪里呀?都说这么明白了,不可思议就是别想..

问:佛法是超世间,也是救世间的,若念佛人都往生到遥远的西方极乐世界,还有布施、忍辱可修吗?人间有情众生有谁来度?大安法师答:这你很担心了?问题是能不能往生到遥远..

爱自即成众苦因,爱他则是万善根。我们现在修习一个善法,有一种安乐的境界,我有两个选择:第一个,我把所有的快乐,都放在我自己身上,爱护自己。但是这个结果,却造成了..

有些人老是讲:“等我有本事了,再来度众生。”我说:“天呐,等你有本事了,众生脑袋都长霉了。”问他:“你不是要度众生吗?”他说:“我呀?我是干大事情的!”这些说法..

佛教的人生观在明白了我人本具的佛性,和因妄想执着而起的妄心;认识了生死流转的根本──阿赖耶识,和支配此识的力量──业力;了解了十二因缘,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后,..

《小窗幽记》中说道:身上无病,心上无事,春鸟便是笙歌。人一辈子,忙乎到最后,都会发现,真正的幸福和逍遥,不是拥有富贵权势,而是身体没病,心里没事。无病一身轻俗话..

《华严经》云:“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佛和众生的不同,只在于心的迷悟之间。一念不觉就是凡夫,一念觉悟就是诸佛,所以说“迷即众生,悟即佛”。六祖大师和法海禅师谈论..

佛家有这么一则寓言。地之极东南,有一海,称为“沧海”。沧海对面,就是仙家佛地。凡是能渡过沧海到达彼岸的人,就能立地成佛,修成正果。于是,许许多多的人千里迢迢赶来..

佛陀的时代,印度的波斯匿王,是位很虔诚的佛教徒,每次看到佛陀和诸大弟子都要磕头礼拜,大臣们看了颇有微词,经常劝谏他:“大王,您是一国的主宰,身份尊贵无比,为什么..

有人经常问我这个问题,我布施了之后有这么多倒霉的事情,师父你看怎么办?我就问他:你觉得除了你以外,谁应该倒霉比较好?他一想,倒也是啊!这个代众生受苦啊,严格地讲..

佛陀时代,舍卫国中数一数二的富豪,长者摩诃男死了。按照当时的律令,户主去世,无论他有几个老婆几个女儿,只要没有儿子,家产一律充公。摩诃男就属于“无嗣一族”。这摩..

有智慧没有大悲心,那个智慧不叫称性的智慧,是二乘人的智慧,偏于一面,有了大悲心没有智慧,那叫爱见大悲,属于一切众生的情感的悲悯,那不叫大悲。真正的大悲心,必须悲..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