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过太虚大师的人

印光法师(1861~1940),即释印光,法名圣量,字印光,自称常惭愧僧,又因仰慕佛教净土宗开山祖师——当年在庐山修行的慧远大师,故又号继庐行者。大师俗姓赵,名丹桂,字..

有这么一个富二代:从小家财万贯;年少时风流不羁,和名妓上演一出爱恋戏码;中年时当演员、搞音乐,轻断食;晚年却看破红尘,遁入空门。前半生浪迹燕市,厮磨金粉;后半生..

越是穷贫的人,往往大多是生活能力较差,身体也不是很好。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谁人都想身体健康,自立能力强。但,由于过去生业力深重,不能如是。有一位好心的女士,在办..

喜欢玩弄小聪明的人,就算暂时得到一些利益,也并不会长久,早晚都会坏事,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无尽的祸患。很早以前,森林中百兽过着闲逸、安乐的生活。因为没有兽王,百兽便..

佛说:懒惰或是喜欢怨言的人,果报将来会是长相丑陋,身材矮小!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一位波斯匿王,波斯匿王有一天率领他们的军队刚好从佛陀讲经的地方经过..

唐朝时,弥勒信仰盛行。玄奘大师晚年临终时,发愿往生兜率内院弥勒菩萨处,而且也成功了,这在《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有记载。“玄奘此毒身深可厌患,所做事毕,无宜久..

一个年轻人千里迢迢找到燃灯寺的释济大师说:“我只是读书耕作,从来不传不闻流言蜚语,不招惹是非,但不知为什么,总是有人用恶言诽谤我,用蜚语诋毁我。如今,我实在经受..

须知一句阿弥陀佛,以唯心为宗。此唯心之义,须以三量楷定。三量者,现量、比量、圣言量也。现量者,谓亲证其理也。如罗什大师,七岁随母入佛寺,见佛钵,喜而顶戴之,俄而..

【原文】余母舅金赤城守赣州,因入觐归家,夏感疟证,隐几假寐,梦公署役人环列其左,出家缁流环列其右,复一老人语曰,若本从出家中来,今能回头仍向此道乎。能则尚可送汝..

富贵的人,要有富贵的心,就有富贵的嘴。人造嘴业最为快,逞一时之快,但后患无穷。但嘴巴很富贵者,往往子孙发达,门庭昌盛。我老家有个老人,嘴巴很有口德,三个孙子都生..

其实欺负别人、迫害别人,他不懂得因果报应。如果真正懂得因果报应,不敢干这个事情,他要报偿。把因果参透了,才真正晓得,这个世界上有没有占便宜的人?没有;有没有吃亏的..

有人说,成年后有两种人,一种是成熟,一种是老。而不少人俨然已经成为后者:年纪轻轻,却总是怨天尤人,唉声叹气;为现状焦虑,却没有勇气和毅力去改变自己;做任何事都是..

【原文】予未出家时,乍阅宗门语,便以情识模拟,与一座主书,左纵右横,座主惮焉。出家数年后,重会座主于一宿庵。劳问间,见予专志净土,语不及宗,矍然①曰:子向日见地..

【原文】破系心外无法者。就中有二:一、破计情。二、问答解释。问曰:或有人言,所观净境,约就内心净土融通,心净即是。心外无法,何须西入?答曰:但法性净土,理处虚融..

【原文】刘公讳宽①,其治郡也,有过者以蒲鞭示辱。夫人欲试其怒也,使婢故以羹污朝衣,公但曰:羹烂汝手乎?终不怒。即此二事,知其真菩萨人,不可企及。且今之治民者,用..

有些学佛的人可能会有这种感受,为什么我做了那么多的善事还是没什么福报呢?我认为这可能有两点原因:一是你的福报还没有到来,二是你只是为了福报做善事但你的心不诚恳。..

俗话说爱笑的女孩运气不会太差,我认为不论是男孩还是女孩,凡事以微笑面对人生中的艰难、挫折,那么他/她的运气都不会太差。我天生是属于那种遇到挫折或是遇到困苦就想要..

僧诲洲参,师问曰:汝出家为什么?曰:为求出苦。师出:以何法而求出苦?曰:我资钝,但念佛。师曰:汝念佛常间断否?曰:合眼睡时便忘了。师震威呵曰:合眼便忘,如此念佛..

示优婆塞结念佛社惟吾佛出世,说法利生,四众人等,各皆得度,随机教化,各有方便,普令获益,是故法有千差,源无二致。然以佛性而观众生,则无一生而不可度,以自心而观佛..

前两天和一个初中时期的小伙伴见面,在公园里走走停停,絮絮叨叨的说着我们以前的事儿。晚上,我们躺在床上,说起初中的那些事情,笑得很开心,但突然想到初三时有段时间过..

不知道你们身边有没有一种人,自己的身上有很多缺点,可是自己却意识不到的自己知道的缺点,往往会伤害到身边的人,知道身边的人都开始疏远你,可是却不知道因为什么。一座..

有一对小姐妹过目即忘,直到我见识到她们之间相处模式那一刻开始。这个姐姐的外表看来文文静静,但脾气却异常火爆,每次到店里来,总会看见她严厉的对妹妹进行“机会教育”..

伤足自规(四条)一、自今已往,得一时筋骨轻安、行坐随意,即当思及六道众生苦恼,一心正念。二、自今已往,虽有人恶骂加我者、非言谤我者,乃至批我颊者、唾我面者,悉顺..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