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明认定梁乃崇

有智慧的人纵然历经苦难,其心境仍然维持澄明不乱。因为与无明烦恼做殊死战,会对心灵造成许多伤害。真正骁勇的战士,应该是不在乎任何痛苦,只想灭除内心嗔恨大敌者;而普通..

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病苦;都是因为无明妄想没有得到降伏,像贼似的,在我们这里作乱,我们就..

第一念无明从哪里来?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为什么有无明?无明到底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样子?什么时候开始的?有两种答案,一是究竟的,一是相对的。就是因为我们有无明,之所以我..

十二缘起支——生命轮回的次序有无明就有行,有行就有识,乃至有生就有老死。前前为因,有了前前的因,就会产生后后的果,这就叫作缘起的流转。若无明停止,则行自然停止,..

能了达,便会破除无明(一)“无明”就是自己的心中沒有太阳在给学生上课时,有一节课专讲《早期佛教的基本教义》,当然要讲到“十二因缘”。其中第一个就是“无明”。一般..

一信徒问师:师父,您能不能给我们开示一下什么叫做“无明”,感恩您。师答:看不清世间的真相,看不透事物的本质,被忽生忽灭的现象所迷惑、所误导,这就是无明。因为无明..

一念不生,就是你这个妄想不要生。不起心,不动念,心跟境,禅宗讲的:二六时中,不倚一物。四大本空,五蕴本来就无我。万法本来就是空寂。什么是佛?佛就是对境寂然,常不..

问:在修行上降伏无明妄想,是念佛来的快,还是念咒来的快?成刚法师答:在修行中没有巧路,我们无明妄想降伏得越好,我们的身心气质随着心变化,就随着殊胜起来,就会没有..

我们对于因缘所生法,在《楞严经》讲到两种根本:一个是生死的根本,一个是涅槃的根本。生死的根本是攀缘心,涅槃的根本是常住真心。我们刚开始的发心就是依止无明烦恼,为..

当我觉醒后,我才发现,世间最可怕的人,不是小人,也不是坏人,而是无明的人。我有位女性朋友,才结婚几个月就离婚,原因是她不想看别人的脸色过生活。她说,婚后先生就去..

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污染的爱,变成烦恼、无明、迷惑的爱,苦不堪言!佛陀告诉我们:心的罪源,来自爱欲,尤其是男女的爱欲。心的罪源来自..

男女的爱欲是罪恶之源,这种罪源是起自内心的那分无明。人间最需要的就是爱,但是爱一有偏差,这个爱就会变成污染的爱,变成烦恼、无明、迷惑的爱,苦不堪言!佛陀告诉我们..

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究竟的安乐,恶业则将我们引向痛苦,一..

世间万物相待而存,缘起性空何必执着。心的本然状态是超越痛苦的,只因为我们错误的见地、错误的行为让生命显现出种种局限性,才感受到忧苦缺憾。我们被善业牵引走向暂时和..

阿盘提国有一个大富长者,资财很多,而他家里有一个老婢,衣不蔽体,食不饱腹,还落得经常挨鞭打,真是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有一天,这老婢拿着瓶子到河边去取水,放声大哭..

问:如何断除烦恼、无明和妄想?慧律法师答:师父没有办法来到你心中,要不然,我就拿把剪刀把你的无明剪掉,这个就比较直截了当。个人生死个人了,个人烦恼个人断,才有办..

问:做功课时常常遇到自己的孩子吵闹,念头不专一,心中起无明火,念完后按情节轻重惩打孩子。像这样一瞬间的善恶,是否种下了不善的因数。如果不教训孩子,吵由他吵,我外面虽善..

一念无明,即堕轮回三点如星布,弯钩似月牙,披毛从此起,作佛也由它。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

随着禅定的精进,悉达多开始了悟所有现象的虚幻本质。他以此了悟,回顾了过去的宫廷生活、宴会及孔雀园、他的朋友与家人。他了解到所谓的家庭恰如客栈或旅馆,不同的旅客进..

瞋恨心重,说明这个人的业障习气很重,很容易生瞋恚心,看人不顺眼,看事也不顺眼,这是他的业障。但是对真正修行人来说,他是善知识,为什么?没有这些人天天来找麻烦,天..

一、无明的危害《大乘阿毗达摩》与小乘《俱舍论》中,把我们的负面情绪称为烦恼,并将烦恼的种类分得非常清楚。一般的心理学与医学,也不会有这么多的描述烦恼方面的词汇。..

一位禅师在讲禅:“禅可以断除人的无明烦恼。”这时有个人问:“我真不知道自己有什么烦恼,请问什么是无明?无明是怎么产生的?”禅师说:“这么愚蠢的问题你也提得出?”..

现代人的脚步是匆匆的,心是匆匆的。孩子们背着越来越重的书包,忙着上补习班、写作业、准备各种大考、小考;年轻人为了文凭、就业、成家一路打拼;中年人即便实现了“五子..

佛教的史册中,没有一页曾冒着宗教裁判所那种阴森森的火光;没有一页曾被燃烧中的异教徒城市的滚滚浓烟所笼罩;也没有一页曾被宗教仇恨的无辜受害者的鲜血所染红。佛教只佩..

居士鲍中素来信,近来做功夫,少少有了入手处,故问大师,有没有秘密的窍诀,做为捷径?憨山大师与其的书信中这样说的,憨山大师告诫他,求玄求妙,都是妄念,众生不知常住..

人从无始以来,常因无明和习气而使得自己意乱情迷、颠倒人生,「修行」的目的即在去除无明习气、回归清净的本性。习气可以从现在开始用心修改,若不改,从过去再迭上新的坏..

问:对某人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却不由自主地陷入情感中,是业力还是无明?济群法师答:这是因为知易行难。从理论上说,我们对一个人进行理智分析后,绝不会动情。但感情..

很多人有疑惑:都去修行了社会怎么发展啊?请问:修行人会不会饿死啊?不会的。如果我们全社会大家都修行,社会会不会贫穷啊?不会啊。这个世界最大的生产力是什么?小平同..

世上的人,都在醉生梦死中过生活,没有清醒的时候,不知设法脱离轮回之苦。自无量劫以来,被无明所牵,在六道轮回中,生了又死,死了又生,如同旋轮,永无了期。人生如演戏..

无明就是贪瞋痴慢疑,这五种恶业,能令人颠倒发狂。(1)贪心,对顺的境界起贪爱,非得到不可,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2)瞋心,对逆的境界生瞋恨,发脾气,不是骂人,就是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