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忍”是一种心境,忍不是纵容,是心里不起嗔怒,用慈悲心来忍辱。2、“上马杀贼、下马学佛”从慈悲而非嗔恨的角度令恶性众生命断,也是慈悲的体现,虽是杀业,但内心出..

基本佛法9三十种波罗蜜法增比丘(BhikkhuDhammavaro)第一:普通布施波罗蜜,中级布施波罗蜜,上级布施波罗蜜。第二:普通持戒波罗蜜,中级持戒波罗蜜,上级持戒波罗蜜。第三..

净土的美好就美好在这里。最美好的根本的因素是什么呢?极乐世界,你可以说是一群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人。能听得懂吧?我们今天,如果能够培养这样一种默契,那就是最美好的..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心灵空间,我们可以很亲密的和自己对话,我们可以慢慢成熟,笑看花开花落,人世沧桑,风起云涌只在朝夕,不会长久。岁月的静好是一种本色,就如我们始..

学会赞美,尊重他人在《妙法莲华经·常不轻菩萨品》中,记载了常不轻菩萨的故事。他是一位始终不轻视他人,修尊重行的菩萨。每逢见到出家或在家修行之人,不管其行为如何,..

人有两个胃。一个在肚里,一个在心里。肚里的胃能消化食物,让我们身体健康。心里的胃能消化别人的智慧,让我们心里健康。身心都健康了,才算得上圆满的人生。如何才能消化..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注解二仪久判。万物备周。子民者君。君育民者。法其法也。三纲五常。以示全国。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凶顽不循教者。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终不自省。是凶顽..

佛教般若学在佛教中的影响和佛教般若学的代表人物都有哪些魏晋时代盛行形而上学和释教般若学说。在两晋之际,释教界因对《般若经》中的“诸法性空”的基本思维发生不同的见..

佛教的修行,开悟都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呢?佛门常讲「开悟」、「修行」,这个名词术语咱们都晓得,可是对里边的意义,理解的人并不多。读经里头会有悟处,念佛里头会有悟处,..

做人如水,做事如山。我们应该向水学习做人,因为水具备人类值得学习的11种重要特质——水德。以水为精神之友,可以心静,可以激励,可以见真诚。水的本质是清净,人的本质..

第八识又称为根本识,根本识就是来作为七转识一切的依归,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末那识,都必须蕴藏在第八意识。俗称灵魂,世间人称为灵魂,我们佛教讲根本识。前六识有时..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开经偈无上什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法会因..

刚刚接触佛法的人如果没有师傅引导的话,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一是不够精进。主要表现在行为懒散,想起来修,想不起来不修,能偷懒则偷懒,直到苦难再次出现才想起临时..

学佛的人都知道福报,也知道做善事会增加福报,但是具体怎么做却没几个人知道,今天就来说说我们做哪些事可以增加福报。一.孝:百善孝为先,孝的意义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就是如何静心?为什么我们的心很难“静”下来呢?其实很简单,因为我们有烦恼,有这样那样的不如意,我们不自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有这样那..

你想得财富,想发财,佛可以满你的愿,真的不是假的,所谓「佛氏门中有求必应」,求财富得财富,求儿女得儿女,求富贵得富贵,有求必应。现在人求的人多,佛有没有给他?佛..

凡是人有病,都有冤鬼来讨命,或者来讨债的,或者是来报仇的,都是有原因的。我遇到一个有疯癫的病人,向前走三步,向后退两步,头总是望着天,就像喝醉酒似的。她常说这两..

好的心态很多人在初闻佛法之前,多有经受过世间的坎坷与生活中种种烦恼。他们往往苦闷不已,难以解脱,于是才想到祈愿佛法的指引,度化自己脱离苦海。而这种修心的基础,便..

索达吉堪布:修行人不能去这些地方不可去处有三种:怨仇争处不可去,众人聚处不可去,玩乐之处不可去。凡修学佛法者,身必须处于适宜的环境中,不能去那些对自己修行不利的..

人人都有财产三千亿《阿含经》有一段故事─一位国王出宫巡视人民的生活,来到城中,放眼望去多是富丽堂皇的楼房和热闹富裕的市集,国王心想:「我的国家真的很富有,百姓生..

“尔时”是当尔之时,有五种的讲法。第一种的尔时,就是欲说时、正说时、已说时。欲说,愿意说法的时候,也就是想要说的时候。正说,正当这个时候,想要说孝顺父母这个法。..

在诸佛派侍者问讯世尊的时候,佛的表现是什么?含笑。问的时候没有答复,就含笑;含笑当中放了这么多光明,光明就是说法,就是音声。显示这些光明这是佛修来的,这些无量无..

佛教,世界三大教之一,历史渊远,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累积了许许多多的佛经,在以前佛经都是口头相传,由佛陀向弟子口头传承。佛陀圆寂后由弟子继续传承。后来慢慢开始篆刻..

一般我们除非深入教理,否则很难从魔所说的相似法教理当中去判断邪正。但是魔要出现,从经典上看,往往它有几个特色:第一、显现感应神通:它一定要显现感应神通,很奇特的..

《妙慧童女经》:妙慧!菩萨成果四法,所言人信。多么为四?一者、讲话修行常使相应;二者、于善友所不覆诸恶;三者、于所闻法不求过失;四者、于说法者不生厌恶。尔时世尊..

什么是般若波罗蜜?释大寂(比丘尼)著目录什么是般若波罗蜜?1.净土菩萨学法的重点在六度2.般若波罗蜜的意义是什么?(1)般若的基本释义(2)如何修证般若波罗蜜?甲、三种般若..

正修慧时应具足六种殊胜和六波罗蜜多益西彭措堪布讲摘自《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七)正修慧时应如何行:在开发三类智慧(通达胜义慧、通达世俗慧、通达饶益有情慧)时,应让自..

现实佛教中的几个现象的说明现在许多学佛人不是直接读佛经,读祖师的原典,而是经过第二手资料建立自己的修行见地。不是说第二手资料欠好,但是我们要记住,第一手资料更可..

中国佛教从古至今的几个代表人物介绍在我国悠久的前史长河中,释教盛行,历代名僧很多,有以释教为主出名(译经、解说、取经、传法之类),也有以非释教为主出名(比方道佛结..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