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高僧居士大德

佛教的基本止观法——第十六届剃度大会佛学讲座高永霄佛教的修行离不开戒、定、慧三学。修行人护持戒律,不容毁犯,于自于他无有违损,身心安泰,威仪具足;进而修习止观,..

“佛说四念处经”与南传佛教高永霄一前言世界佛教友谊港澳分区总会(WorldFellowshipofBuddhists,HongKongMacaoRegionalCentre)和证道学会香港分会(TheTheosophicalSociety..

玄奘法师与部派佛教高永霄一、未去西行求法前的玄奘法师隋大业八年(621年),玄奘法师时年仅13岁,已依其第二长兄之劝言,于东都洛阳净土寺出家,并对于经、律、论三藏深为..

从悼念慈祥法师的示寂--谈香港佛教义学的始终高永霄世界佛教友谊会港澳分区总会副董事长及该会之发起人之一的慈祥法师于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四日示寂,从此世佛会港澳区会自..

转变中的香港佛教高永霄一、蜕变中的香港佛教自从二十世五十年代开始至八十年代期间的三十年,香港的地位在世界的政治和经济的舞台上都起了很大的变化,它在国际的地位彼提..

佛教教育应以“五明”为本高永霄在这个急激转变的宇宙世界之太空时代中,科学已经无疑地被充分利用为拓展人类智识的范畴,故不论在社会科学和应用科学方面,其进步的神速,..

日僧荣睿大师圆寂一二五○周年祭高永霄日本的佛教乃是在南北朝时期,即约于公元六世纪从中国传入去的【1】,而到了隋唐年间,中国佛教正当是黄金时代,中日两国往来频繁,..

佛教的弘愿高永霄佛教乃以“转迷开悟—为目的。对于宇宙人生的真理阁味不明者曰迷,反过来说,若能通达体证宇宙人生的真谛者,便名为觉(悟);前者是凡夫(即六道众生——天..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六——忠州破山法系高僧道坚法师忠州破山法系高僧梁山双桂堂破山明禅师破山明禅师(1597~1666),明代临济宗僧。又称通明,世称破山祖师,为明末重兴西..

巴渝有关之早期高僧佛教传入中国,学界认为始于西汉,历三国、两晋、南北朝,五百年间,本土高僧竞起,至于南朝梁代,有慧皎大师综达众家僧录,撰《高僧传》传世,方知诸家..

重庆市忠州佛教研究之二——重庆忠州之聚云法系高僧传临济宗大鉴下第二十九世明代忠州聚云吹万禅师忠州三目山聚云寺吹万广真禅师(1582~1639),一般多称聚云吹万,为明末著..

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下)高振农太虚还认为,佛教道德是人类道德中最完美的道德之一。他说:“人类道德,古今中外的宏哲,罔不详言。举要言之,儒家的仁义礼乐,道家的..

中国近代佛教中的伦理思想(上)高振农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是佛教教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因为佛教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主要体现在佛教的清规和戒律之中,而戒律..

道坚法师答居士问——莫作平常论,亦不神秘观一群人文而时尚的青年男女,见方丈之名,大为惊异,竟登门造访。他们或信佛而不信教,或迷教而不学佛,或远离怪力乱神,或迷恋..

试论玄奘学说在近代中国的复兴高振农一、玄奘一生的弘法活动玄奘是中国着名的佛学家、佛经翻译家。其毕生的弘法活动,先是西行求法,后是翻译佛典。他西行求法,往返17年,..

佛教文化与近代中国高振农佛教文化,含义甚广,举凡翻译过来的经典和中国僧人自己撰写的佛学着述,佛教建筑,佛像雕塑,佛教绘画,佛教音乐,甚至佛教仪式等等,都可以称之..

答居士问见思二惑道坚法师什么是见思惑呢?众生三惑(见思惑、尘沙惑、无明惑)之一,略称见思。即迷于宇宙事、理的见惑与修惑。见修二惑为三界分段生死之因。其中,迷于界内..

答居士问"觉"之南北传差别及何为觉道坚法师关于觉的问题,南传北传(我不用大乘小乘之说,因此说对南传有贬低之意)各有系统说法.南传以亲证为依,多朴实作风,然也对觉体\觉相\..

【原文】圆顶方袍,则知三衣,僧服也。发其首而僧其衣,非制矣。古人谓反有罪愆,而著为成训。世人不察,僧亦不言,可叹也。予少时见昭庆戒坛受优婆塞优婆夷戒者咸着三衣,..

第六讲:盲点的突破*由线索找寻盲点修行的盲点就是进入桃花源溪流中的关卡,在修行过程中总有些盲点,虽然知道是这条路,但是遇到盲点时仍会不自觉的就折返,无法进入所谓..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七讲:冲突对立的消解*冲突的种类冲突对立在人生的情境中是经常出现,甚至可说人生本就是冲突矛盾的集合体,人从母体呱呱坠地后,第一个反应就是..

第五讲:无常的观照*生命之流是无常我们从小到大事物不断的在变化,意味着生命是流动变化的,没有主体但是会流动,而这流动有如水流,不断的流逝。它不是一固定的实体,现..

成佛之道导读黄国达‘成佛之道’是印顺导师的作品中最为人所熟知的一部,归在‘妙云集’的中篇,对于佛法,从发心、修行到成佛作了有系统而完整的介绍,可以说是佛法的总纲..

‘佛法概论’导读黄国达观察有情乃无常相续的生命之流,只是身心和合的假名,身心都没有“我”,离蕴、处、界的“真我”,也只是玄想而已,许多人谈修行多偏于定心、感应、..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一讲:让身心柔软下来*身体松紧状态的觉知身心柔软的练习大致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份是以意识觉知身体松紧的状态,而且要随时都有这种觉知的能力..

四念处的修行方法黄国达摘自‘正觉之音·佛法漫谈’“四念处”又称为“四念住”,是早期的佛教的修行方法,在北传汉译的‘念处经’及南传巴利文第二十二经均有叙述。四念处..

‘青年的佛教’导读黄国达本书分四部分:一、青年佛教运动小史二、青年的佛教参访记三、初级佛学教科书四、高级佛学教科书前两部合为“青年佛教与佛教青年”,内容采自‘华..

实相般若灭苦的过程黄国达四圣谛中的涅槃寂静,说的是贪嗔痴的止息、苦的息灭。但是到底贪嗔痴如何止息、苦的息灭过程如何?若不拘泥于阿含经的文字相,改以般若经的角度来..

生活禅修指引(讲义摘录)第二讲:大自然的观想身心调柔的第二个课程就是大自然的观想。观想就是要发挥想像力,在我们的大脑里储存了许多美好的记忆及经验,都与大自然有关,..

受蕴的净化——情绪处理黄国达在五蕴中,“受蕴”(感受)是很重要的因素,因为有苦受,想要离苦灭苦才会引发修行的动机,而乐受容易引生染着,因而造业受报,如果能够善于处..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