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与禅宗的区别

第六章禅宗史话第一节禅宗的起源及其在印度的流传禅学是佛教根本教义的一个中心论点,它是佛说一切教法之中的一大总相法门。这正是《华严经》所说的,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

我们学习佛法,经常会听到善知识这个词。对其含义,每个人都能说出大概,但详细分别其内容,则往往比较笼统。其实,善知识是佛教一个专用名词。不同于现代汉语中指代某种学..

中国禅宗教义的根本宗旨和意义从某种含义上,释教教义的主要内容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关于因果与修行的理论方面的,这是释教教义的实践方面、宗教方面、品德说教方面。释教..

佛教智慧的体现和才智的意义和区别释教当中指的才智是消除烦恼之后所见到国际的本来实在的面貌,也便是缘起法则。具体操作的过程是修学戒、定、慧三学。实在开了才智了解缘..

释教信仰者要落发为和尚,得通过必定的程序,不同时代、不同区域、不同宗派的具体做法也有所不同。落发的林平之扮演者——何宝生唐代,官府开始办法度牒,建立寺籍、僧籍准..

禅宗,中国释教的宗派之一,又名佛心宗。教外别传,意思是在如来身教以外的特别传授。自梁发源,其教人亲见自性之法语,又因以参究的方法,彻见心性的根源为宗旨。传说开创..

“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内涵幽深。把它译成才智或大才智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灵通人间法和出人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

佛教修行与道教修行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和区别呢?佛度愚迷,道化贤能。佛教有许多便利法门,不管这些法门是怎么样的,总归让人取得一个心灵皈依。道教考究正确明心,愚信的..

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学者问禅师:“您得道前,做什么?”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那得道后呢?”禅师:“砍柴、担水、做饭。”学者:“你何谓得道?”禅师:..

谈起《华严经》我们还得了解龙树菩萨的功德。龙树菩萨是于佛灭度之后六百年出生的,也是佛在《楞伽经》所悬记的一位菩萨。他的生平德业非常奇特,原来是修外道的,非常聪慧..

出家、在家修行就从净土法门这一点来看,没有什么区别。往生这一点,无论出家、在家,都是信、愿、行。只要你具足信、愿、持名,都能蒙弥陀愿力加持,阿弥陀佛是大平等心,..

做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叫阳德,不被人知道叫阴德。阳德报得快,做了好事,让别人知道了,别人称扬你,赞叹你,给你发个奖状、锦旗什么的,表扬表扬,报掉了,报掉了就没了,德..

问:顶礼法师。弟子在静坐念佛时,没念多久就有睡着的感觉。弟子不清楚入定和睡着有什么区别?我们怎样可以入定,而不是入睡?宏海法师答:这个就讲到睡眠盖了。最近我们庙..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华严经全文及译文六?来自:六?2017-07-0109:39:21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白话佛经大方广佛华严经入法界品成佛之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1、一青年的参访者金黄色的夕阳,从娑罗林的一..

很多信佛、修行的师兄,虽然心有善念,但是对于佛法中很多的知识并不是特别了解,去了寺院见到师父,很想亲近,可是又怕自己说错做错有生冒犯。今天小编就来给你们先说说这..

宗教之所以能够产生、传播和发展,是因为它能够满足人们的宗教需求。同时,人类为了不饿死,必须还要进行物质生产。为了不断子绝孙,还要进行人的生产。但是无论是物质生产..

刹、宇、庵、堂四个字,常在大家的嘴边说与耳边听,但是真正明白其中意义及来源的人,则又并不太多,然而普通人不懂没有关系,佛教徒不懂就有些说不过去了。如今且把他们分..

古之禅德,多有礼拜持诵,不惜身命,如救头然者。故永明寿禅师,日课一百零八种佛事,夜往别峰,行道念佛。况后世学者,不重事修,而欲成办道业乎。以大悟一法不立之理体,..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禅,某种程度上是一种修养,一种人生境界。宋代青原惟信禅师说过一段很有名的话:“老僧三十年..

很多人学佛学着学着,就跑到了外道,或者儒家去了。或者很多人觉得佛教和儒家一样,叫人做好人做好事而已。其实佛的境界,不是凡夫能度量的,那么为什么把佛法,把佛教看得..

《华严经》的传承一中国人在唐代对《华严经》有着完整的解读和理解。它有两支传承:一支是比丘的传承,一支是菩萨或者居士的传承,即出家和在家两种传承。这两种传承就是中..

华严经是佛陀成道之后所讲的第一部经。华严经卷由来:龙树菩萨悉心拣择龙宫经卷华严经的由来,是龙树菩萨到龙宫中阅藏,发现原来在世间流通的经典非常有限,其中,尤以华严..

因缘所生法其实就是有为法,非因缘所生法就是无为法。有为,就是我们刻意去造作的,那肯定就有因有缘也会有果。那无为法是不需要造作,它自然而然就会来临。打个比喻讲:我..

善人和善根人,什么叫善根人——他曾经修过行,曾经见佛闻法持戒,这就是他的善根,他有这个善根就有相续,今生闻到佛法、听到佛号他会感到很亲切,会马上产生相应,这就是..

经文: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柯萨,应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过午不食,按道理说就应该严格持午,怎么会有区别?但问题是在操作上,有的可能就比较松,有的就比较严。比如说松的,他有可能说过午不食,这个中午是一个比较模糊的概念。..

供一盏灯和供三千盏灯功德有什么区别?首先,最重要还是在发心。你发心大,功德才大。如果你供一盏灯是为成佛度众生而供,供这盏灯的功德回向愿一切众生皆共成佛,这个功德..

.post-contentimg{display:block;height:auto;margin:0auto0;max-width:100%;}.zw{font-size:1.5em;font-weight:400;line-height:0.59rem;margin-top:-0.36rem;padding:0.4..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