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执是什么意思


我执(又名人我执),法执(又名法我执)。

二执,即我执和法执,又称人法二执,或生法二执。这是两种错误的执见,执有常一自我的实体,叫做我执。执诸法皆有实体,叫做法执。

释义

我执在小乘部派佛教里有各种说法。有部设人我、法我二我,否定作为个体生命的我(人我),但认为有构成存在要素的实体的我(法我)。犊子部、正量部等认为有一种非即非离蕴的我,这种我既非带有五蕴假合而成的个体(蕴),也非五蕴以外称为我的(离蕴),而是同五蕴非即非离的我。经量部又有胜义补特伽罗之说。《成唯识论》卷一把佛教以外以及部派佛教里的各种我的说法分成三类:即蕴我(世间一般说法),离蕴我(数论、胜论、经量部等),非即非离蕴我(犊子部、正量部等),并一一予以破斥。

大乘佛教不仅否定人我,而且也否定法我。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如幻虚假,无有定实,说人法二无我,一切皆无自性空。《成唯识论》把我执和法执各分为俱生起和分别起两种。俱生起,指无始以来熏习于虚妄分别,由此为内因,出生后存于六、七二识,起任运妄执。第七识的妄执相续不断,第六识的妄执时有间断。分别起,指由非理学说和见解而起的妄执,存于第六识的妄分别。

《成唯识论》卷五:“补特伽罗我见起位,彼法我见必现前。我执必依法执。” 又《成唯识论掌中枢要》:“有法不带人,人用必带体。人执定有法。”即法执迷于诸法的体,我执迷于诸法的用。

解释

因为同一烦恼有我执和法执两个方面,所以分别立为烦恼障和所知障。即迷于诸法的体者谓所知障,迷于诸法的用者谓烦恼障。比如,有情皆为五蕴假合,如果对之而起贪爱,这就是对五蕴如幻虚假不能通达。由此不能通达便对五蕴假合的有情,和对起贪爱产生惑障,前者是迷于法体的法执,即所知障,后者是迷于法的用的我执,即烦恼障。如果悟觉五蕴之体如幻虚假,那么对这假合的有情也就不会起贪爱了。因此说我执依法执而起,烦恼障依所知障而起。

偶然间,在朋友圈看到一句话——“与你无缘的人,你与他说话再多也是废话;与你有缘的人,你的存在就能惊醒他所有的感觉。”看完这句话,热泪不禁刷地一下飞溢出来,我的脑..

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但却总是因它而烦恼;有些事情,属于不一定会实现的梦想和追求,但却一直对它倾心期盼;这些执著都是没有必要的。不执著的人是..

少欲知足,放下执着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但却总是因它而烦恼;有些事情,属于不一定会实现的梦想和追求,但却一直对它倾心期盼;这些执著都是没有必..

问:初学者该如何减轻乃至断除对自己身体的执著?答:无始以来的串习,使众生对自身有着强烈贪执,为了断除这种恶习,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为修行人开示了许多方便法,其中对初..

问:初学者该如何减轻乃至断除对自己身体的执著?答:无始以来的串习,使众生对自身有着强烈贪执,为了断除这种恶习,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为修行人开示了许多方便法,其中对初..

问:初学者该如何减轻乃至断除对自己身体的执著?索达吉堪布答:无始以来的串习,使众生对自身有着强烈贪执,为了断除这种恶习,诸佛菩萨高僧大德为修行人开示了许多方便法..

问:很多佛教徒都戴有佛像等各种加持品,这难道不是一种执著吗?答:的确,从究竟实相来说,一切皆为平等清净,但从缘起显现而言,加持品的力量也是不可思议的。很多成就者..

‘神通本来是很简单的一回事,只要你心清净、心定了,这些都是心的作用,是人本自具足的东西,没有什么特别稀奇的,但是一般人不了解这个道理,没有这个能力,就认为是奇妙..

痛苦源于“我执”,但这个“我”,以及“我”所执著的一切,是不是真实的呢?不是真实的,只是假象而已。这一点,不仅是佛教理论,就是用世间的方法来看,也是一目了然的。..

佛陀以一大事因缘出现于世,度众四十九年,讲经三百余会,无非是要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如见。甚么是“佛之知见”呢?就是“觉性”;就是“如来智慧德相”;就是“摩诃..

有些东西,我们并不能确定什么时候就会失去,但却总是因它而烦恼;有些事情,属于不一定会实现的梦想和追求,但却一直对它倾心期盼;这些执著都是没有必要的。不执著的人是..

问:修行人该如何减轻或断除对自己身体的强烈执著?索达吉堪布答:我们作为修行人,应该对身体时时剖析,哪怕走路时,也要看着自己的手指想:“虽然我今天执著它,但终有一..

问:如何放下对亲冤的执著,自在地修行佛法?索达吉堪布答:人在死时,必须舍弃亲仇等此生一切,即使是大权威、大富贵之人,也会如酥油中抽毛一般,什么也带不走,他生前攀..

天女就用神通力量把舍利弗变成天女,把自己变成舍利弗。佛教觉得,妇女也是众生的一份子,都是一样的。对在家众来说,男为优婆塞,女为优婆夷;对出家众来说,又分为沙弥、..

汉地古代有个员外,生了两个儿子,一个特别孝顺,家中事无大小,均尽心尽力而为;一个不务正业,终日吃喝嫖赌、花天酒地。后来在同一天中,两个儿子皆因故突然离世。员外万..

悉达多完全了解,在这个相对世界中,你可以泡杯乌龙茶来喝——他不会说这儿没有茶,或说茶是空性。如果他要说什么,那么他会提醒我们,茶并非如其所现;举例说,茶是在热水..

一个人若有福报,能获得多少财富都没有问题,因为财富本身并没有善与恶。但是,它的存在是为了让自己解决生存问题,行有于力,再去服务别人,做更多的善事。这样做,不仅能..

接手书,所言决欲年内往生,此见不可执著。执则成病,或致魔事。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刻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否则只此求心,..

问:看了您的书,我现在慢慢觉得物质已经不那么重要了,但唯有对情爱的执著放不下,怎么办?索达吉堪布答:情执是比较难放的,出家人有戒律,而对在家居士们来讲,正常的情..

无始以来,我们纠缠于我法二执构成的错误设定,使之成为根深蒂固的习惯,与生俱来的本能。由此无明不觉,而有妄想颠倒的人生,而有种种迷乱的显现,并于其上产生相关设定。..

【三於违情境。乃至断命等怨。皆应守心欢喜忍受。】这个境界有两种,一个顺境,一个逆境。逆境遇到恶缘,自己心里极不愿意见到的,极不愿意受到的,现在这逆境来了。逆境里..

问:我是一个执著而真诚的人,但在结交朋友时,为什么受到伤害的总是我?济群法师答:执著就是苦因。真正能够伤害你的,正是这个执著,而不是其他人,其他事,那些不过是助..

问:有个年轻人失恋了,得了抑郁症,想自杀。一位禅师开示他说:“你现在的恋人离开你,是你们上一世的因缘所致。你的前世在海滩上遇到一具裸体女尸,当时你帮她盖了一件衣..

问:下面一个问题。我一直在听老法师讲经,知道要在生活中修行,在生活中克服自己的烦恼习气,放下分別执著。可是当我面对真实的生活时,总是茫然无措,不知我该放下的东西..

问:您说因为执著爱情,我们才痛苦,放弃执著,痛苦就不存在了。那您对善的追求也是执著,它是否会造成痛苦?您是否应该放弃?索达吉堪布答:执著有两种:一种会带来痛苦,..

佛陀希望我们培养的爱,不是占有或执著的爱。我们所有的人,不分老少,都有执著的倾向。占有的爱与独裁无异。我们要控制所爱的人,主宰他能做的事、不能做的事。在美善的感..

每个时代中,人们执著的各有不同。楚灵王喜欢腰身纤细的人,宫人为投其所好,饿得头昏眼花,甚至一命呜呼;唐玄宗独宠杨贵妃,天下女子又无不以肥为美。现在看来,这些就如..

对自我的执著越大,痛苦就会越多。一旦你不再执著自我,将生活的重心转为造福他众,那么不知不觉间,你就会卸掉原来压得你喘不开气来的东西,比如对名利的殚精竭虑、对感情..

很多人都不知道,自己的一切痛苦,其实来自于各种执著。而要想消除这些执著,佛法中有最殊胜的窍诀和方便。现在不少人学了佛以后,虽不敢说完全摆脱了所有执著,但确实对一..

许多人对佛教的认识,经常有一种误区,认为“学佛就要不执著善,也不执著恶,一切皆空”,进而做什么都肆无忌惮。其实,空执也是一种可怕的执著。佛陀曾说过:宁可执著“有..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