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摩祖师宝传浅释

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禅法(上)——禅宗源头“达摩西来意”发微杨笑天一、菩提达摩“二入四行”“大乘壁观”的内涵及其在佛法中的地位和实践上的意义笔者曾在《法音》20..

祖师禅华方田根据禅宗史籍的记载,禅门五家中最早形成的沩仰宗的问世,标志着祖师禅的形成。此后,禅宗五家的禅师们高举“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旗帜,反对..

浅释老子《道德经》的三句话觉明法师贫僧闻习道教,略知浅薄一二。老子与孔子是同时代的圣人。老子长孔子几岁,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礼。他们所处的是诸侯争战,百姓颠沛流..

天台宗祖师谱系的确立及其意义苏州大学哲学系韩焕忠摘要定祖具有确立中国本土的高僧为教内楷模、其著作为权威文本的意味,表明佛教已经成长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一..

达摩禅法与中国禅宗刘元春所谓达摩禅法,实际就是达摩的禅学思想。它主要反映在昙琳所记的《菩提达摩大师大乘入道四行观》中。⑴本文基此作一浅略解释,并循着它的思想脉络..

汉月法藏论如来禅祖师禅张文良汉月法藏(1573~1635),明代临济宗禅师。江苏无锡人,俗姓苏,号汉月,字于密。晚年开法于苏州虞山之三峰清凉禅寺,故世称三峰藏公。法藏早年..

菩提达摩禅法是少林寺禅文化的精髓高振农中国禅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它对中国传统文化起着重大影响。随着禅文化的不断发展和变化,它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直到今天..

能够称为祖师的,无论是宗门、教下还是净土宗,一定要悟明心地,禅宗一定是要大彻大悟,教下一定要大开圆解,在净土念佛这一宗里面,也一定要得念佛三昧。而且是道盛德隆,..

如来禅祖师禅抉择谈肖永明禅宗主张“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其中禅机禅意,本是“以心传心”,“微妙法门”,“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能说破的。于..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已生极乐)好,下面这位上座比丘又提出质疑,就是拨无净土了,这个就更严峻了,说:“禅宗很多祖师大多数都拨无净土,这又怎么..

愚痴六苦浅释释迦佛在经典里说到,愚痴的苦,有六种之多:(一)不信因果──为什么会不信因果呢?就是因为愚痴的关系,所以不相信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因此,佛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二)《般若心经》经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修习般若波罗密的殊胜功德)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一)佛教教义,浩瀚精深,每一卷每一字都蕴含极深之哲理。据统计,佛教遗留下来的经典,共有三千零五十三部,一万一千九百七十卷。如此庞大的经教..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一)由于《心经》是以「观照般若」为宗旨,「实相般若」为归趣,所以应以「三观」再略作说明。凡夫不知缘起性空之理,处处执着,事事沉迷,故用..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二)由于真空实相绝待平等,其中本无生灭、垢净等相可言,只因众生迷昧,妄生分别计度执着,所以才有这些虚妄之相的出现——缘聚则妄见为生,缘..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六)行深般若波罗密多时(此「深」字可通上下:通上则谓功行造诣之深,非行浅也;通下则谓深妙般若,非浅般若也)「行」是观行、功行,指修行方面说..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八)世间一切诸法,无论是大是小,是心是色,皆是依因待缘而生起,缘聚即生,缘散即灭,幻化不实。既从因缘而生而灭,则其未生时本空,既灭时亦空..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三)前五境(色、声、香、味、触)的道理容易明白,唯「法境」则较难了解,今再略为说明:例如昨天,数日或数个月前见一喜爱之物,或听一悦耳之声..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四)概括地说:这些蕴入处界的虚妄之法,皆是迷真幻现的一种缘起假相,它的本体是空的,不过凡夫痴迷执为实法,菩萨用般若妙智观照,了知真空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十)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本经的当机众,所以观自在菩萨在要说法前,先呼唤他的名..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