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戒禅定和智慧

一个再好的人也有缺点,如果有人别有用心,将他的缺点无限扩大,很有可能被当做坏人;相反一个再坏的人,身上也不可能没有优点,如果有人片面宣染他的优点,很有可能被认为..

世俗所说:“受戒容易持戒难!”确是有理,但亦在我们的善根有浅深,信心有无的关系?若果佛弟子戒律严净,谁不敬仰?诸佛菩萨,尚为护念,何况天龙鬼神及人?真如炉中栴檀..

要用行动控制情绪,不要让情绪控制行动;要让心灵启迪智慧,不能让耳朵支配心灵。思想会变成语言,语言会变成行动,行动会变成习惯,习惯会变成性格,性格会影响人生!我们..

手持智慧宝剑、般若经函的庄严佛像,只是形象的文殊菩萨。而认识明空无二、不可言说的心性本来面目,才是真正的文殊菩萨。在内观的当下,有缘者谁都可以亲见他。——索达吉..

只有悲心而无智慧,就如同断臂的母亲见独子掉在河里,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只有智慧而无悲心,则像掌握高科技的犯罪分子,动动手指就可以翻天覆地,却只会贻害人间。所以..

一、压力,人生无法回避之现实人生在世,不得不面临各种压力,这可以说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以你们来说,眼下有繁重的学业压力,将来到社会上,压力更是纷至沓来:首先是就业..

现在这个时代,许多人都标榜要“做自己”,听起来似乎很有个性,走自己的路,就让别人说去吧。但你有没有想过,如果你选的路越走越危险,甚至只有死路一条,可你仍不顾别人..

为善使人知,这叫阳善。阳善易得名,今天就叫知名度。知名度一高,名高福消,若不培福造福,这知名度的“名”也会变质。为善人不知,这叫阴德。阴德易积累,今天就叫储蓄。..

人生如棋,繁华迷眼,面对名利的诱惑,面对是非的纠缠,需要一定的智慧,否则便会误入歧路。有智慧的人,在山下不灰心,在山巅不失态,在泥淖中不抱怨,在乱花中不迷路,能..

为了修习正命,你必须找到一个谋生的方法,而这个方法不会违背你慈悲的理想。你用来谋生的方法可能是你心灵最深处之自我的一种表现,或者它也可能成为你和别人痛苦的根源。..

无上的智慧文殊菩萨各位法师、居士、听众,今晚本人又出席宝莲寺主办的佛学讲座,非常高兴。特别是今晚是举世狂欢的圣诞之夜,各位竟然放弃物质的享受,谢绝一切人事的应酬..

一、持戒与念佛的关系1、三学为学佛修净之根本戒、定、慧三学,为学佛及修净业者之根本,而戒尤为要。故《观无量寿佛经》开示净业三福:一则孝养父母,奉事师长,慈心不杀..

【《心经》者何】《心经》,具称《般若波罗密多心经》,是佛教经论中文字最为简炼,而内容又极为丰富的一部典藉。它和《金刚经》一样,在社会上广泛流传,影响极大。《心经..

在利益社会大众的同时,保持超然的心态记者:您是怎么开始接触网络工具的?自己管理博客和微博吗?济群法师:网络我们一直在使用,并于十年前开设了个人网站作为弘法平台。..

问:在家人普遍感觉持戒困难,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济群法师答:佛法中,将戒律称为无上菩提之本,是长养善根、迈向解脱的基础。在不少人的观念中,戒律似乎很神秘、很刻板,..

问:如何以缘起的智慧看待生活?济群法师答:以缘起的智慧观照,了知一切皆是因缘假相,如幻如化,无常无我。其中的关键,是将这一智慧审视真正转化为自身认识,感觉它确实..

对于我们很多人来说,如何修智慧、修般若这一块是非常陌生的,而这一块确实是佛教的精髓所在。佛的一代时教,讲法四十九年,五时说法。这说明什么?说明我们阎浮提众生分别..

一个人他的福报的大小、智慧的浅深,就看他的胸怀。胸怀越大,福报越大,智慧越大。你念念都是自私自利,他的智慧就会浅,福报也会小。佛法修行为什么谈布施,布施就是打开..

问:现在有的法师提倡念佛不需要持戒,并且说现在连出家师父都没有持戒的了,师父怎么看这个问题呢?大安法师答:这个说法是邪知邪见,大家不要去听。念佛,怎能不持戒呢?..

持戒是佛教也是一切宗教给予我们的重大启迪。佛陀为什么要制戒?由于我们有烦恼,因此我们本具佛的功德,但显发不出来。戒是为对治烦恼而施设的,规范我们的身口七支。要知..

问:现在有弘扬净土的行人,说专持一句名号就可以往生,不用再学习经律论,也不用持戒,甚至不用修十善业。请问这种说法对吗?大安法师答:弘扬佛法是一件庄重的事情,关涉..

问:弟子没有受戒前尽量按照五戒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受戒以后感觉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这种心态是不是不好,会影响修学?该以何种态度来持戒更圆融一些呢?大安法师答:首先..

僧不二将投师受戒。菩萨曰:惜哉惜哉!堂堂相貌,表表仪形,不知自反,计其所作与俗人无异。吾见汝身在此处,而神游地狱矣。急宜痛加修省,断恶遵善,上求佛果,下化群生;..

《包容的智慧》一书的作者是凤凰卫视控股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行政总裁刘长乐与人间佛教的开创者星云大师。一位是传媒界领军人物,一个是佛界宗师,两位作者的经历和事业看..

信众:师父好!有很多人说,只要肯念佛,只要相信阿弥陀佛,就不需要约束自己,也不需要持戒,请问师父,他们的说法对吗?师父:他们说法肯定不对啊,那已经不是佛教徒了。..

这么多年以来,都是我讲给你们听,从今天起,你们讲,我来听。为什么?教你们各人发掘自性智慧矿中的宝贝。把矿中的金、银、钻石、砗磲、玛瑙、玉石等,拿出来让大家欣赏,..

诸佛菩萨、贤圣僧,皆有无上的大智光明,无漏无尽的智慧。人有漏,因为有无明;佛菩萨无漏,因为无无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也就是糊涂,不明是非,不辨黑白。最大的漏,..

今天的题目是佛教徒若不持戒即末法。佛教徒,徒就是僧。佛讲佛法,僧依着法来修行,再传给他人。可是僧人一定要持戒,不但僧人要持戒,就是俗人也应该持戒。不论僧人或俗人..

般若是梵语,译成中文就是智慧。智慧又分为世间智和出世间智。世间智,是世智辩聪。什么是世智辩聪呢?好像现在科学进步,哲学进步,还有一切的学问,这都是世间的学问;他..

智慧与烦恼就如天平的两端烦恼多一点,智慧就少一点;烦恼若轻一点,就能增加智慧。倘若能敞开心胸,多去关怀社会人群,内心就没有空间装载烦恼。修行就是要学习去除烦恼,..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