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弥陀佛与众生是父子关系慈善根力的无作妙用,能顺应众生的需要,出现为众生救苦救难的神奇现象。这种感应很难说是由于佛的力量,还是由于众生的力量,还是由于佛与众生和..

当我们站在佛教的角度,来观察生命的时候,我们会发觉这当中有一句话是很重要的,那就是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这句话简单地说就是,我们一生当中,所受用的这一切的果报..

瑜伽中道论——欧阳竟无佛学思想申论肖永明近现代以来,随着欧阳竟无等佛学大师的提倡阐扬,唯识独成一学,逸出所有宗派,呈一时之盛,影响及于佛教内外,甚至连整个社会思..

试论太虚法师“真现实”思想的现代意义南京金陵刻经处肖永明太虚法师有一则着名的偈语: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咸即佛成,是名真现实。这则偈语,深刻地透显了太虚法师..

唯心与唯识关系论辩——从《宗镜录》说起肖永明自从太虚法师总抉择佛法为“简择主之般若宗、有为主之唯识宗、无为主之真如宗”三宗,特别是继而印顺法师又别释为“性空唯名..

近现代中国佛教的思想深度肖永明时至近现代,以杨仁山居士创办金陵刻经处印经、讲学、弘法为机枢,中国佛教一改明清以来衰敝不振的状况,全面复兴。其波推浪涌、波澜壮阔之..

禅宗之解悟与证悟略议南京金陵刻经处副研究员吕建福《法华经》云:佛为一大事因缘故出现于世。何等大事因缘?即令众生开、示、悟、人佛之知见。我佛应现世间,教化众生,五..

略论震华法师的现代佛学思想吕建福佛教自印度传入中国,历魏、晋、南北朝之演变,至隋唐而形成中国佛教台贤禅净等各大宗派,中国佛教由是而达鼎盛。宋元后渐衰,明清以降,..

论唐密的即身成佛思想吕建福[1]即身成佛作为密教的一个重要理论,在近代佛教复兴运动中曾引起显密之间的争论,王弘愿以此作为密教殊胜於显教的一个主要论据,太虚将其作为..

论不空的政教思想吕建福不空的政教思想,包括佛法护国论、正法理国论和佛国本土论,其核心是政教互为利益,佛法护佑国家,国家扶持佛法,相得益彰。但能使国家扶持佛法,其..

复兴近代佛教之先行者——杨仁山居士佛学思想研究吕建福清末杨仁山居士,以其创办金陵刻经处的弘法利生事业而闻名于世,他的精印佛经、广为流通及创办“祗洹精舍”培育佛教..

禅宗祖师真的“拨无净土”?禅宗二祖阿难尊者(已生极乐)好,下面这位上座比丘又提出质疑,就是拨无净土了,这个就更严峻了,说:“禅宗很多祖师大多数都拨无净土,这又怎么..

一个人贫穷,跟智慧没关系,多半是和人的这两种差距!

净土经典概说及其思想源流净土三经即《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加上《大方广佛华严经.普贤行愿品》、《大佛顶首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合称为..

佛教信仰与创建关爱家庭的关系释宽运编者按:儒家讲百善以孝为首、孝道实为仁之端,佛教也认为孝为无上菩提之本,可见二者修行所依都有共同的出发点。当今五浊增盛,世风日..

佛教孝亲思想的省思──庚寅年重阳节有感孝亲思想在中国可说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早在《尔雅·释训》中就提到「孝」;「善父母为孝」。《说文解字》中亦说:「孝,善事父..

“佛学”与“国学”不必是所属关系近来,社会上掀起了“国学热”的浪潮,但有一部分人将佛学排除在了国学之外,佛教在线特约评论员周齊教授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她认为“..

一、承远大师的生平承远大师(公元七一二年八〇二年),俗姓谢,四川绵竹县人,出家前学道于成都唐禅师(处寂禅师)。开元二十三年(公元七三五年),二十四岁的大师离开四..

关系再好,这两种朋友不能帮,帮了反而会伤害自身

辽代帝王与辽代佛教的关系【佛光文化编者按】2012年5月18—20日,第二届“河北禅宗文化论坛”在河北省邢台市召开,来自海内外的100多位大德法师、专家学者应邀参加分享和交..

主体意识与主体解脱的悖论超越之道——禅宗六祖的思想启示周齐(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历史地学术地看,佛教是以提倡从诸苦中觉悟而得解脱为特别标榜、并因此而流行..

婆媳关系就是一场因果轮回,你觉得对嘛?

净空法师:修行人如何更好的协调家庭关系?

如何认识佛教?(上)--佛学与科学的关系引言现今社会上许多人对佛教都不太了解佛教,甚至是误解;其实佛教比科学更科学,比哲学更哲学,比心理学更能深入分析人心。古今中..

夫妻感情再好,入睡前不做三事,彼此关系才会越来越好

人天道、解脱道与菩萨道的关系——发表于第二届世界佛教论坛一、序论佛法就是心法,心有八万四千相,佛讲八万四千法。明白心之善恶流动,即知六道苦乐之无尽轮回,故能改恶..

导论——佛教临终关怀的思想背景生死乃世间之主题,觉悟乃人生之真谛。关怀为真情之透露,死亡为光明之回归。佛法是殊胜之通道,中阴是救度之良机。自我即生死之主人,无我..

论善导的忏悔思想(四)在身业礼拜门中,世亲强调礼拜的对象与动机;而善导则加上“一心专志恭敬合掌,香华供养”,更强调礼拜的方法与行仪。在口业赞叹门中,世亲主要强调“..

佛教思想史与佛教“人学”20世纪的中国大陆的佛学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考证与思想史两方面。90年代以来,随着敦煌遗书的整理与研究的深入,佛学的文献学方法亦有很大的进步;..

南无阿弥陀佛

导航菜单